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一民

作品数:58 被引量:1,179H指数:22
供职机构:长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3篇农业科学
  • 7篇经济管理
  • 7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2篇黄土丘陵
  • 19篇丘陵区
  • 18篇黄土丘陵区
  • 18篇草地
  • 13篇生态
  • 12篇土壤
  • 12篇黄土高原
  • 10篇植被
  • 9篇水土
  • 8篇水分
  • 8篇水土保持
  • 8篇农业
  • 7篇沙打旺
  • 7篇生物量
  • 6篇沙棘
  • 6篇生态农业
  • 6篇土壤水
  • 6篇土壤水分
  • 6篇丘陵
  • 6篇群落

机构

  • 44篇中国科学院
  • 13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盐城工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长安大学
  • 1篇宇都宫大学

作者

  • 58篇梁一民
  • 16篇李代琼
  • 13篇刘国彬
  • 10篇姜峻
  • 7篇侯喜禄
  • 6篇张光辉
  • 6篇从心海
  • 5篇黄瑾
  • 5篇刘文兆
  • 5篇张娜
  • 3篇杨光
  • 3篇刘普灵
  • 3篇薛智德
  • 3篇陈云明
  • 3篇田均良
  • 3篇侯喜录
  • 2篇孙力安
  • 2篇黄瑾
  • 2篇曹清玉
  • 2篇李香兰

传媒

  • 15篇水土保持研究
  • 11篇水土保持通报
  • 7篇西北植物学报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中国水土保持
  • 2篇中国农业科技...
  • 2篇沙棘
  • 2篇土壤侵蚀与水...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草地
  • 1篇科技导报
  • 1篇草业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国际沙棘研究...

年份

  • 1篇2006
  • 3篇2004
  • 4篇2003
  • 4篇2002
  • 10篇2000
  • 6篇1999
  • 1篇1998
  • 3篇1997
  • 7篇1996
  • 5篇1995
  • 3篇1994
  • 1篇1992
  • 3篇1991
  • 5篇1990
  • 1篇1987
  • 1篇1981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干旱气候对白羊草群落土壤水分和地上部生长的初步观察被引量:53
2000年
对大旱之年白羊草 ( Bothrichloa ischaemum)群落的上壤水分状况和地上部的生长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白羊草群落在整个生长期都处于水分严重亏缺状态 ,植物生长被大大地抑制 ,种类少而单调。群落地上生物量、高度和盖度受上壤水分的影响沿升—降—升—降的方向变化。地上年净初级生产量仅为 83.8g/m2 ,比正常年份低 2~ 4倍。干物质含量则显著高于正常年份。
张娜梁一民
关键词:土壤水分干旱气候
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被引量:1
1992年
安塞县纸坊沟小流域通过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将农林牧用地比例由1983年的1:0.3:0.5调整到1990年的1:0.98:1.2,使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扭转了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年土壤侵蚀模数由1.4万t/km2减少为6500t/km^2,粮食产量达2175~3225kg/hm^2,人均产粮由420.2kg提高到601.5kg,1990年人均纯收入达667元。该文以纸坊沟为例,论述了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的意义、指导思想、结构和功能及实施途径,提出了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的三个阶段和每个阶段要求达到的指标,为该地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进一步治理开发的意见。
梁一民卢宗凡赵更生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
纸坊沟流域土壤侵蚀与产沙初步研究被引量:12
1999年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纸坊沟流域土壤侵蚀与产沙背景、土壤侵蚀特征、产沙特征及综合治理减沙效益,并提出了减沙效益进一步分析的建议.
王占礼邵明安刘文兆梁一民
关键词:纸坊沟流域土壤侵蚀产沙减沙效益
吴旗沙打旺草地土壤水分及生产力特征的研究被引量:44
1990年
本研究主要在吴旗飞播沙打旺草地,由播种第2年到完全衰败后3、4年的十三四年间,土壤水分和产草量实测资料的基础上,论述了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沙打旺草地土壤水分和生产力特征。沙打旺草地2~9年的产草量是同期封禁天然草地的7.6倍,而总耗水量仅为1.1倍。可见沙打旺草地使大量降水和土壤储水变为有效水用于干物质生产。沙打旺草地在生长旺盛的3~7年,根系不断下伸,使5~8m深层储水降至4%~5%,加剧了深土层水分亏缺,第8~9年后随着沙打旺衰败,土壤水分呈逐渐恢复趋势。衰败3~4年2~3m土层水分可以得到恢复,加之土壤肥力提高,所以衰败沙打旺草地中天然草类繁茂,产草量为对照荒山草地的1.6~3.2倍。文章最后提出了沙打旺合理的种植、利用方式。
梁一民李代琼从心海
关键词:沙打旺草地土壤水分生产力
退耕还林还草,由点到面推进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被引量:4
2000年
刘文兆梁一民侯喜禄刘国彬
关键词: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退耕还林
实行三个基本转变促进黄土丘陵区农业和经济持续发展
2000年
依据黄土丘陵区几十年治理开发的正反两方面经验 ,认为该地区要真正抓住西部大开发大好机遇 ,迅速改变落后面貌 ,实现农业和经济的快速及可持续发展 ,必须在指导思想和农业生产上实现三个根本转变。即 :变以粮为主的广种薄收为高效的农林果牧综合发展 ;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以商品生产为主的集约经营 ;
梁一民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
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生态农业结构模式及阶段目标被引量:9
2000年
分析了黄土丘陵区农业生产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指出广种薄收习惯是导致土地利用不合理 ,植被遭到破坏 ,进而水土流失加剧和生态环境恶化 ,农业生产力降低的根源。该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核心是改变广种薄收习惯 ,治理水土流失 ,不断调整优化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依据土地资源状况提出目前阶段 1 2 34的土地利用结构模式。认为在占总土地面积 2 0 %的基本农田和果园 ,只要实行集约化经营就可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 ,70 %的土地应为林草地。根据生态农业的基本原则和当前生产水平提出生态农业建设三个阶段的不同指标和适宜治理度 。
梁一民田均良刘普灵张翼
关键词:黄土高原生态农业
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研究被引量:14
2000年
作为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中尺度生态农业建设综合研究的组成部分 ,以燕沟流域为试验示范基地 ,在综合治理的同时 ,优化调整农林牧结构 ,进行规模化经营与示范 ;重点研究了高效农业型、农果复合型。
刘普灵王栓全田均良梁一民高可兴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生态农业
黄土丘陵区人工草地径流起始时间研究被引量:70
1995年
运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人工草地径流起始时间(tp)与降雨强度(I)、草地盖度(C)以及土壤前期含水量(w)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当有草体覆盖时,tp主要与I和C有关;(2)当无草体覆盖时,tp与I和W有关;(3)tp与I以及与C、W间分别存在幂函数和线性相关关系。
张光辉梁一民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人工草地
黄土高原沙棘建造植被的生态功能及效益试验研究被引量:22
2003年
1 975~ 2 0 0 3年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开展的沙棘种群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探索利用沙棘建造植被 ,改善生态环境条件 ,以及发展经济的重要意义。沙棘具适应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生理生态和形态解剖学特性。沙棘耗水较经济 ,水分利用效率较高 ,其水分利用效率为 1 2 1~ 1 5 3g·(m-2 ·mm-1 ) ,是荒山植被的 3 1~ 5 8倍。在干旱季节沙棘叶水势降低 ,有较高的束缚水含量 ,较大的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 ,较高的组织含水量 ,临界饱和亏增大 ,持水力增强 ,蒸腾减少。这些水分生理生态学特性是沙棘在半干旱生态条件下 ,通过自身调节体内水分平衡 ,使之适应性强 ,分布广。沙棘林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功能明显。通过其茂密的林冠层、林下草被层、枯枝落叶层和发达的根系层形成良好的水分生态环境和森林生态结构 ,对林下小气候、土壤水分、养分及生物多样性有良好影响 ,其生态、经济效益明显。沙棘是植被建造的先锋树种和伴生树种 ,沙棘林形成的灌木、草本群落 ,其水土保持 ,防风固沙效益明显。沙棘林综合开发利用价值大。在黄土高原大面积人工种植和飞播造林 ,为黄土高原迅速建造植被 ,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和水土流失区群众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
李代琼梁一民侯喜禄黄瑾姜峻阮成江郝登跃齐举一
关键词:沙棘黄土高原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