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骨折
  • 3篇韧带
  • 3篇韧带损伤
  • 3篇三角韧带
  • 3篇三角韧带损伤
  • 3篇内固定
  • 3篇关节
  • 3篇X线
  • 3篇X线诊断
  • 2篇术后
  • 2篇胫骨
  • 2篇踝关节
  • 2篇骨折固定
  • 2篇骨折固定术
  • 2篇固定器
  • 2篇固定术
  • 2篇钢板
  • 1篇鹰嘴
  • 1篇鹰嘴骨折
  • 1篇愈合

机构

  • 9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安徽省六安市...

作者

  • 9篇杨翔
  • 8篇陈林
  • 8篇赵友明
  • 6篇韦盛旺
  • 5篇杨杰
  • 3篇叶聪聪
  • 2篇郭晓山
  • 2篇陈华
  • 2篇郭伟军
  • 2篇王波
  • 1篇温宏
  • 1篇陶正刚
  • 1篇许心弦
  • 1篇王咏梅
  • 1篇叶陆游

传媒

  • 3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中国骨伤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第八届全国创...
  • 1篇浙江省医学会...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严重移位儿童胫骨下端骨折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探讨利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严重移位的儿童胫骨下端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5月至2012年12月,利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胫骨下端骨折56例,术前均行骨折端X线检查,证实均为严重移位骨折.其中男33例,女23例;年龄3~14岁,平均10.1岁.所有骨折为闭合性骨折,不伴血管神经损伤.根据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行手法复位,复位成功后对两骨折端经皮克氏针固定,术后石膏固定4~6周.详细记录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远期随访结果,包括X线检查结果、踝关节活动范围及胫骨长度,最后以Teeny踝关节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56例患儿中45例成功随访,时间3~46个月,平均19.4个月.在末次随访时,予踝关节功能Teeny评分:优35例,良7例,可3例.X线片示所有病例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2周,未出现骨骺早闭,无胫骨短缩、成角畸形,术后出现克氏针针道反应4例.术后3个月,所有患儿可以正常步行,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至正常.结论: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严重移位的儿童胫骨下端骨折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手术方式,微创,对软组织损伤小,固定牢靠,可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叶聪聪赵友明郭伟军陈林杨翔
关键词:胫骨骨折儿童骨折固定术
不同跖屈角度对踝三角韧带损伤X线诊断的影响研究
目的评估踝关节不同跖屈角度时对踝三角韧带损伤X线诊断的影响,提高踝三角韧带损伤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我院自201 0年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踝关节旋后-外旋型骨折患者24例,均为腓骨远端骨折但无内踝骨折。所有患者外翻应力...
赵友明杨杰韦盛旺杨翔陈林
关键词:踝关节三角韧带X线诊断
文献传递
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比较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比较空心拉力螺钉(A组)和克氏针张力带(B组)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采用上述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的尺骨鹰嘴骨折且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9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B组平均随访时间为38、40个月。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A、B组优良率分别为90.63%、90.4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000,P=0.199)。结论两种内固定方法都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有效方法,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陈林赵友明杨翔韦盛旺叶聪聪
关键词:尺骨鹰嘴骨折内固定器空心拉力螺钉张力带
锁定加压钢板和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38
2013年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和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分别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和外固定支架两种方法治疗7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54例获随访,男29例,女25例;年龄24~68岁,平均45_31岁。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29例(内固定组),按照A0分型:C1型8例,C2型7例,C3型14例。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25例(外固定支架组),按照A0分型:C1型6例,C2型8例,C3型11例。比较术后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采用改良Gartland-Werley(GW)评分对术后6、12个月的腕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术后除外固定支架组有2例患者发生钉道感染外,其余患者创口均愈合良好。54例患者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21-3个月。内固定组、外固定支架组术后桡骨高度分别为(9.60±0.72)mm、(9.40±0.70)mm,掌倾角分别为(9.55±0.80)。、(9.47±0.71)。,尺偏角分别为(21.40±0.78)。、(21.20±0.7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改良Gartland-Werley(GW)评分标准,内固定组(3.31±1.17)分和外固定支架组(5.56±1.5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9,P〈0.05)。术后12个月改良Gartland-Werley(GW)评分,内固定组(2.66±1.01)分和外固定支架组(3.08±1.00)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P〉0.05)。结论:对于桡骨远端C型骨折,两种固定方式均能获得较好疗效,锁定加压钢板短期疗效明显,远期疗效两种固定方式无明显差异,对于桡骨远端严重粉碎骨折无法用钢板内固定时,外固定支架是较好的选择。
杨翔赵友明陈林叶聪聪郭伟军王波
关键词:桡骨骨折外固定器骨折愈合
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46
2012年
目的探讨应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发生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并发症组29例,无并发症组51例)行锁定钢板(LPHP或PHILOS)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因素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示,并发症组在年龄、术后内侧皮质缺损、肱骨颈干角复位不佳等方面与无并发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后内侧皮质缺损和肱骨颈干角复位不佳是发生术后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影响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较多,其中术后内侧皮质缺损及肱骨颈干角复位不佳是主要因素。
韦盛旺赵友明杨杰郭晓山陈华杨翔陈林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锁定钢板并发症
髓内与髓外定位法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胫骨假体力线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比较髓内定位与髓外定位法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获得胫骨假体力线的情况。方法测量106膝膝骨性关节炎(髓内定位组54膝,髓外定位组52膝)行TKA术后胫骨假体后倾角及胫骨角,并采用t检验对比分析。结果髓内定位组、髓外定位组术后假体胫骨角平均度数分别为1.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5);术后胫骨假体后倾角分别为3.5°、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0.05)。结论胫骨髓内定位法获得假体力线优于髓外定位法。
王波温宏王咏梅许心弦叶陆游杨翔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
不同跖屈角度对踝三角韧带损伤X线诊断的影响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评估踝关节不同跖屈角度对踝三角韧带损伤x线诊断的影响,提高踝三角韧带损伤诊断的准确率。方法自2010年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踝关节旋后一外旋型骨折患者24例,均为腓骨远端骨折但无内踝骨折。所有患者外翻应力下分别取中立位0°、跖屈位15°、30°、45°拍摄踝穴位x线片,并行患侧踝关节MRI检查。对不同跖屈角度下四组患者X线片内侧踝穴宽度(medial clear space,MCS)及胫距上关节宽度(superior clear space,SCS)进行测量。测量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分别以(1)MCS≥4mm,且MCS〉SCS,(2)MCS≥5mm,且MCS〉SCS作为踝三角韧带损伤X线诊断的标准,踝关节MRI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进行诊断性试验研究。结果外翻应力下踝关节中立位0°、跖屈位15°、30°、45°时,MCS测量结果分别为(4.10±0.79)mm、(4.55±0.72)mm、(4.99±0.56)mm、(5.71±O.86)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S测量结果分别为(3.56±0.41)mm、(3.50±0.43)mm、(3.71±O.44)mm、(3.93±O.51)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MCS≥4mm,且MCS〉SCS作为诊断标准时,中立位0°、跖屈位15°、30°、45°时,出现假阳性率分别为50.0%、66.7%、88.9%、94.4%。以MCS≥5mm,且MCS〉SCS作为诊断标准时,中立位0°、跖屈位15°、30°、45°时,出现假阳性率分别为5.6%、11.1%、38.9%、77.8%。结论不同跖屈角度是影响踝三角韧带损伤X线诊断的重要因素,随着踝关节跖屈角度增加,踝三角韧带损伤X线诊断的假阳性率亦随之升高。
杨杰赵友明韦盛旺杨翔陈林
关键词:踝关节踝损伤韧带
不同跖屈角度对踝三角韧带损伤X线诊断的影响研究
赵友明杨杰韦盛旺杨翔陈林
三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8
2012年
目的 比较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及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DF)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42例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3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66.3岁(19 ~96岁).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3组:DHS组20例,PFNA组16例,倒置LISS-DF组6例.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比较3维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等. 结果 42例患者术后获6~30个月(平均18.5个月)随访.DHS组、PFNA组、倒置LISS-DF组术中出血量平均分别为(364.5±262.2)、(176.3±86.3)、(205.0±77.1)mL,术后负重时间平均分别为(25.9±6.3)、(16.7±3.5)、(23.8±4.0)d,以上项目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住院时间、骨折禽合时间、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是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较适合的内固定物,当应用PFNA出现困难时,可考虑选择DHS及倒置LISS-DF进行内固定.
陶正刚韦盛旺赵友明杨杰杨翔陈林陈华郭晓山
关键词:髋骨折骨板骨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