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建荣

作品数:9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结肠
  • 2篇修补术
  • 2篇旋毛虫
  • 2篇旋毛虫感染
  • 2篇直肠
  • 2篇直肠癌
  • 2篇上皮
  • 2篇淋巴
  • 2篇结肠上皮
  • 2篇腹股沟
  • 2篇腹股沟疝
  • 2篇腹腔
  • 2篇腹腔镜
  • 2篇白细胞介素
  • 2篇白细胞介素4
  • 2篇肠癌
  • 2篇肠上皮
  • 1篇阳性
  • 1篇胰腺
  • 1篇胰腺实性-假...

机构

  • 9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9篇杨建荣
  • 7篇曹杰
  • 5篇杨平
  • 5篇刘振邦
  • 4篇李旺林
  • 4篇梁立源
  • 4篇钟俊斌
  • 3篇王强
  • 3篇张通
  • 3篇张伟健
  • 2篇肖焕擎
  • 1篇兰平
  • 1篇孙政
  • 1篇叶惠意
  • 1篇刘宏杰

传媒

  • 4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肠瘘的临床护理及体会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 总结我科近2年来诊治的7例肠瘘患者,总结肠瘘在临床上的护理经验体会。方法收集我科近2008年5月至今所收治的肠瘘患者,回顾性分析在护理肠瘘中的要点。结果 7例患者中,1例出现临床死亡,6例再次手术治愈出院。结论在积极的治疗前提下,加强对患者的各种护理,有利于临床治疗,减轻临床治疗压力,为成功治疗提供帮助。
叶惠意梁立源刘振邦杨建荣
关键词:肠瘘护理瘘口
T细胞诱导的结肠炎中多形螺旋线虫感染对CD4^+T细胞增殖的影响
2012年
目的 研究肠道多形螺旋线虫对T细胞诱导的小鼠结肠炎CD4^±T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方法 用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CFSE)染色的卵清蛋白(OVA)特异性CD4^±辅助性T细胞转入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中,制作小鼠实验性肠炎模型。将实验模型小鼠分为多形螺旋线虫感染组和无感染组(每组n=5),观察多形螺旋线虫感染7d后小鼠结肠炎性反应的组织学变化;以流式细胞仪检测感染3、5、7d小鼠肠系膜淋巴结中CD4^+T细胞CFSE的阴性率,判定肠系膜淋巴结中CD4^+T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与无感染组比较,感染组小鼠第7天时有螺旋线虫感染结肠炎性反应明显加重,黏膜固有层细胞浸润增多,结肠上皮破损增加,病理评分明显升高(5.20±0.84比2.00±0.71,P〈0.05)。感染3、5、7d后,感染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中CD4±T细胞增殖均比无感染组明显增强,CFSE的阴性率升高[3d:(7.03±1.61)%比(2.32±0.62)%,5d:(55.05±13.41)%比(29.10±2.23)%,7d:(76.97±1.89)%比(43.87±5.56)%,均P〈0.05]。结论 多形螺旋线虫感染在CD4^+T细胞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早期阶段促进了炎性反应的加重,可能与促进CD4^+T细胞的增殖有关。
李旺林曹杰肖焕擎杨平钟俊斌杨建荣
关键词:肠炎CD4阳性T淋巴细胞细胞增殖
旋毛虫感染对小鼠结肠上皮通透性的影响
2012年
目的:观察旋毛虫(T.spiralis)感染对小鼠结肠上皮通透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T.spiralis感染BALB/c小鼠。7 d后直肠灌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在其后的0 min、60 min、120 min,分别检测小鼠血液中HRP的情况,尾静脉采血检测IgG1和IgG2a,随后处死小鼠,以ELISA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肠系膜淋巴结中白细胞介素4(IL-4)的表达。另外,以T.spiralis感染STAT6敲除小鼠,同前法一样操作,观察相同指标。结果:T.spiralis感染组结肠通透性明显增加,IL-4和IgG1明显增高,IgG2a明显降低(均P<0.05)。STAT6敲除小鼠实验,T.spira-lis感染并未导致结肠通透性的增加(P>0.05);与BALB/c感染组小鼠相比,STAT6敲除感染组小鼠IL-4明显较低(P<0.05)。结论:T.spiralis感染能够导致小鼠结肠上皮通透性的增加,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IL-4的分泌来实现的。
李旺林曹杰张伟健杨平钟俊斌杨建荣张通
关键词:旋毛虫结肠上皮白细胞介素4
无瘤技术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无瘤技术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无瘤技术在59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其手术方法及随访结果。结果本组59例中无一例手术死亡,58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结直肠吻合术;1例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术中失血量50~150mL,平均80mL;手术时间80~180min,平均120min;肠功能恢复时间12~48h,平均22h。术后无患者发生吻合口漏。未发生术后腹腔出血、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出血。术后排便习惯改变,有便频、排便不尽感33例,3个月后上述症状均明显改善。随访5~36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2例局部复发,1例肝转移,无肺转移。结论无瘤技术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安全可靠,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胃肠功能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旺林曹杰张伟健杨平王强钟俊斌杨建荣张通
关键词:无瘤技术直肠肿瘤腹腔镜
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体会
2011年
目的 总结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手术治疗中的疗效以及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我院2007年5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47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A组)、72例传统修补术(B组)以及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所收治的43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C组),分析比较3组患者手术疗效、术后复发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三组病例随访5~36月,A组术后1例复发(2.13%),B组术后出5例复发(6.94%),C组术后无复发(0.00%),比较三组术后复发率情况,A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张力修补术是腹股沟疝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并可广泛推广至基层医院。
钟鹏峰曹杰刘振邦梁立源杨建荣
关键词:无张力修补术腹股沟疝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诊治分析
2010年
目的总结并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经验以及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11例患者均出现临床表现或临床体征而就诊;肿瘤位于胰头1例,胰体为2例,8例位于胰尾部;所有病例均经过术后病理确诊,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且预后好,无死亡病例,生活质量未受影响。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多见于青年女性,主要以手术切除治疗,预后良好。
钟鹏峰曹杰刘振邦梁立源杨建荣
关键词: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预后
免疫功能对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以细胞激活蛋白-4(AP-4)mRNA为标志物检测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并探讨患者免疫功能在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作用。方法对7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594枚淋巴结,分别采用病理切片常规HE染色检测淋巴结转移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淋巴结AP-4 mRNA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及同期16例健康自愿者(对照组)外周血CD3+、CD4+、CD8+及NK细胞活性、CD4+/CD8+比值,ELISA法测定外周血中C3、C4、IgG、IgA、IgM含量。结果 (1)73例患者594枚淋巴结中,HE染色法检出有淋巴结转移者为21例132枚(22.22%),RT-PCR法检出有淋巴结微转移(AP-4 mRNA表达阳性)者45例317枚(53.37%),两种方法在淋巴结转移检出率(2=122.54,P<0.01)及检出阳性病例数(2=15.93,P<0.01)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与对照组相比,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明显受到抑制,术后患者免疫功能得到部分改善(P<0.05)。(3)28例淋巴结AP-4 mRNA表达阴性患者术前CD3+、CD4+及NK细胞活性、CD4+/CD8+比值、C3、IgG、IgA、IgM含量高于AP-4 mRNA表达阳性(即存在微转移)患者(P<0.05),而前者术前CD8+细胞活性水平低于后者(P<0.05)。结论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关系密切,改善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对降低微转移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率有积极意义。
杨建荣曹杰杨平王强孙政肖焕擎刘振邦张伟健
关键词: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免疫功能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比较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与传统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比较我院同一时期2006年10月至2009年9月行腹腔镜疝修补术81例和237例传统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其中行IPOM术病例为34例,例次37,行TAPP术病例为41例,例次为45例,而TEP则为6例。结果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组中,2例出现腹股沟区疼痛,1例出现腹股沟异物感,无肠粘连引起的临床症状,在传统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23例术后出现腹股沟区疼痛,19例术后出现腹股沟区异物感。术后随访1~4年,腹腔镜疝修补术暂发现1例复发,无肠粘连病例,而传统无张力修补术则有3例复发。结论与传统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比较,两者在复发率上无统计学差异(χ2=0.31,P>0.05),两者在术后疼痛、异物感等主要并发症上有显著统计学差异(χ2=9.76,P<0.01)。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除具有传统无张力修补术的优点,术后复发率低外,腹腔镜疝修补术更有优势,创伤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术后疼痛、异物感等并发症更少。
刘振邦刘宏杰梁立源杨建荣
关键词:腹股沟疝腹腔镜术
小肠旋毛虫感染对结肠黏膜表皮钙黏附素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研究旋毛虫T.spiralis感染对小鼠结肠黏膜表皮钙黏附素(E—cadherin)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BALB/c小鼠和STAT6基因敲除(Th2缺乏)的STAT6-/-小鼠,分为T.spiralis感染组和无感染的对照组,每组中BALB/c小鼠和STAT6-/-小鼠各5只。感染7d后直肠灌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灌注后0、60和120min分析小鼠血液中HRP水平以检测结肠通透性;随后处死小鼠,取小鼠结肠,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结肠黏膜中E—cadherin的分布,Westernblot检测小鼠结肠黏膜中E—cadherin的表达,ELISA法检测肠系膜淋巴结中IL.4的表达。结果感染组BALB/c小鼠血清HR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而STAT6-/-小鼠感染组与对照组血清血清H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BALB/c小鼠感染组结肠上皮细胞中E.cadherin均位于细胞质,而在对照组中位于细胞膜;同时,感染组E.cadherin表达水平明显较对照组降低。而STAT6-/-小鼠感染组与对照组中E.cadherin的分布和表达均无明显变化。BALB/c小鼠感染组肠系膜淋巴结IL。4水平为(193.0±12.5)ng/ml。明显高于BALB/c小鼠对照组和STAT6-/-小鼠感染组[(21.0±2.3)ng/ml和(15.0±3.1)ng/ml;均P〈0.05]。结论T.spiralis感染能够导致小鼠结肠上皮E—cadherin分布和表达的改变,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Th2的分泌来实现。
李旺林曹杰兰平杨平钟俊斌杨建荣张通王强
关键词:旋毛虫结肠上皮白细胞介素4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