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宜海

作品数:32 被引量:72H指数:4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会议论文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8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8篇地震
  • 7篇地壳
  • 7篇地震空区
  • 7篇震源
  • 7篇龙门山
  • 6篇断裂带
  • 6篇震源机制
  • 6篇裂带
  • 6篇龙门山断裂
  • 6篇龙门山断裂带
  • 5篇青藏高原
  • 5篇汶川地震
  • 5篇接收函数
  • 3篇地质
  • 3篇台阵
  • 3篇梯度法
  • 3篇青藏高原东缘
  • 3篇微地震
  • 3篇微地震监测
  • 3篇相速度

机构

  • 32篇成都理工大学
  • 10篇四川省地震局
  • 3篇教育部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作者

  • 32篇杨宜海
  • 19篇梁春涛
  • 9篇余洋洋
  • 6篇朱介寿
  • 5篇范军
  • 4篇蒋科植
  • 3篇王绪本
  • 3篇程先琼
  • 3篇江晓涛
  • 2篇苏金蓉
  • 2篇黄晓萍
  • 2篇吴朋
  • 2篇何富君
  • 1篇高见
  • 1篇梁群
  • 1篇颜照坤
  • 1篇余嘉顺
  • 1篇曹家敏
  • 1篇闫亮
  • 1篇周武

传媒

  • 5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国际地震动态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2014年中...
  • 2篇2016中国...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中国地震
  • 1篇内江科技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科研信息化技...
  • 1篇第七届世界华...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2015中国...

年份

  • 6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6篇2014
  • 7篇2013
  • 4篇2012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汶川-芦山地震空区附近的应力分布
<正>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之间的地震空区长约60公里,理论上该空区的一次性完全破裂可产生一个大致Mw6.8的地震。Pei et al.2014和Wang et al.2015分别通过层析成像技术研究了该空区的深部结构,发现...
杨宜海梁春涛苏金蓉周鲁
关键词:地震空区应力分布
文献传递
龙门山断裂带地震空区监测台阵初步结果
<正>龙门山断裂带先后孕育了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和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地震。而这两大地震及余震序列之间的长达60多公里的未破裂段的断层活动性一直是一个争论激烈的科学问题。陈运泰等(2013)基于孕震环境等...
梁春涛杨宜海何富君王朝亮刘志强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地震空区应变能
文献传递
龙门山断裂带地震空区的震源机制研究
<正>汶川特大地震打破了龙门山断裂带三十多年无强震的平静,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自震中北东向扩展至龙门山断裂带的最北端。芦山地震距汶川地震仅相隔5年时间,是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的又一次灾害性地震事件。然而该地震的发生并未造成龙...
杨宜海梁春涛苏金蓉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的地壳流
<正>青藏高原是新生代形成的全球最大规模的碰撞热造山带。高原隆升时代起始于古新世50Ma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汇聚,其隆升及地壳加厚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从古新世50Ma到中新世中期15Ma,主要是引起地壳缩短及加...
朱介寿杨宜海范军程先琼
文献传递
地面微地震监测技术
梁春涛余洋洋杨宜海
芦山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研究
本文主要使用了四川台网33个固定台站的波形记录,震中距范围在10300公里。对原始近震记录使用初始模型白动计算P波到时,截取P波前10秒到P后120秒的数据,依次进行仪器校正、旋转坐标系和手动挑选波形,删除信噪比低及限幅...
杨宜海梁春涛苏金蓉
关键词: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反演分析
文献传递
2010年2月27日智利地震地球球型自由振荡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5个台站的波形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提取了智利地震激发的地球球型自由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对比,发现球型振荡振型周期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预测的球型自由振荡周期基本吻合。所得结果可以进一步用来研究地震震源机制和地球内部结构,并对大地震的震源破裂分布给出一定的约束。
杨宜海万永革卜玉菲高见
关键词: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智利地震
青藏高原东缘的地壳流及动力过程被引量:36
2017年
黏滞性地壳流对地壳及上地幔变形作用及动力机制,是大陆新生代造山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青藏高原中下地壳存在部分熔融或含水物质的黏滞性流体,已为一系列地球物理及岩石学研究所证实.为研究青藏高原东缘地壳流的动力作用,本文用密集的被动源宽频带地震台的观测数据,反演了地壳上地幔精细速度结构和泊松比.研究表明,川西及滇西北高原的中地壳内普遍存在低速层,而高泊松比的地壳只分布在川西北地区.位于中地壳的黏滞性地壳流从青藏高原腹地羌塘高原流出,自北西向南东流入青藏高原东缘.这些黏滞性地壳流带动了上地壳块体水平移动,当它们受到刚强的四川盆地及华南地块阻挡时将发生分层作用,地壳流将分为二或更多分支不同方向的分流,向上的一支地壳流将对上地壳产生挤压,引起地面隆升,向下的一支地壳流将使莫霍面下沉加厚下地壳·黏滞性地壳流的运动在地壳中产生应变破裂发生强烈地震活动,地震的空间分布与震源机制也受到地壳流动力作用控制.
朱介寿王绪本杨宜海范军程先琼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
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汶川和芦山地震之间未破裂段的地壳结构被引量:11
2017年
芦山与汶川地震之间存在约40 km的地震空区.震源区和地震空区的深部构造背景的研究对深入了解中强地震的深部孕育环境及地震空区的地震活动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利用本小组布设的15个临时观测地震台以及21个芦山科考台站和21个四川省地震局固定台站记录的远震数据,用H-K叠加方法得到各个台站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泊松比,并构建了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偏移叠加图像以及反演得到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模型.我们的结果揭示了震源区和地震空区地壳结构特征差异:(1)汶川震源区的地壳平均泊松比为~0.28;芦山震源区为~0.29;而地震空区处于泊松比变化剧烈的区域;(2)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的震源区以西下方的Moho面呈现深度上的突变(这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分别从~44 km突变到~59 km,~40 km突变到~50 km,而地震空区地壳平均厚度呈现渐变性变化;(3)地震空区Moho面下凹且具有低速的上地壳.综合一维S波速度结构和H-k以及CCP的初步结果,这可能显示汶川地震的发震断裂在深部方向上向西倾斜并形成切割整个地壳的大型断裂;芦山地震则可能是由于上、下地壳解耦引起的;而地震空区处于两种地震形成机制控制区域的过渡带中.
何富君梁春涛杨宜海房立华苏金蓉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震空区接收函数
龙门山断裂带地震空区的震源机制研究
汶川特大地震打破了龙门山断裂带三十多年无强震的平静,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自震中北东向扩展至龙门山断裂带的最北端。芦山地震距汶川地震仅相隔5年时间,是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的又一次灾害性地震事件。然而该地震的发生并未造成龙门山断...
杨宜海梁春涛苏金蓉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地震空区震源机制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