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例儿童疥疮误诊误治分析
- 本文报告23例儿童疥疮误诊误治的情况,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从8月龄-12岁,平均6.3±2.5岁。对该组患儿的皮疹部位、皮疹特点和误诊疾病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误诊的疾病有湿疹或湿疹继发感染、脓疱疮、过敏性皮炎(包括...
- 涂宏钢丁扬峰李民易雪梅周静苏丽娜
- 文献传递
- 马内菲青霉蛋白酶的体外诱导及其活性测定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建立马内菲青霉蛋白酶的体外诱导方法并进行活性测定。方法制作酶诱导培养基,在不同pH条件下培养马内菲青霉,在280nm紫外光下分光光度法检测不同诱导时间的蛋白酶活性。结果成功诱导并定量测定了马内菲青霉在不同pH条件下、不同诱导时间的体外蛋白酶产出量。pH4.0时,菌株在第6天出现分泌高峰;pH5.6时,菌株在第3天出现分泌高峰;而pH7.2时,菌株几乎无蛋白酶产出。结论建立了马内菲青霉蛋白酶产出的体外诱导和检测方法,为进一步研究马内菲青霉体外蛋白酶的理化特性提供了途径。
- 李民杨连娟章伟章强强
- 关键词:蛋白酶分光光度法
- 大黄蛰虫丸联合消炎痛治疗急性单纯型结节性红斑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观察大黄蛰虫丸联合消炎痛治疗急性单纯型结节性红斑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大黄蛰虫丸口服,3g/次,2次/d,同时口服消炎痛25mg/次,3次/d;对照组30例仅口服消炎痛,25mg/次,3次/d,疗程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67%,对照组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蛰虫丸联合消炎痛治疗急性单纯型结节性红斑有效。
- 李民宋勋高云路鞠强
- 关键词:消炎痛
- 小鼠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模型的建立及其生存率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索建立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感染小鼠实验的方法及比较不同菌株及不同接种剂量的感染小鼠的生存率。方法以两株不同菌株及不同剂量的马尔尼菲青霉孢子经腹腔接种雌性BALB/C小鼠,观察接种后小鼠生存时间及生存率,同时检测不同时间小鼠肝脏菌落形成单位计数。结果不同接种剂量及不同菌株的感染小鼠有不同的生存率:在27~30d,ATCC182242.0×109cfu/mL组(100%)与ATCC182242.0×108cfu/mL组(17%)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63232.0×108cfu/mL组(100%)与ATCC182242.0×108cfu/mL组(17%)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成功建立了小鼠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感染模型;发现了同一菌株不同感染剂量小鼠有着不同的生存率,同一感染剂量不同菌株能造成小鼠不同的生存率。
- 李民杨连娟涂宏刚李佳琳鞠强李莉章强强
- 关键词:马尔尼菲青霉小鼠
- 248株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对四种抗真菌药的敏感性被引量:24
- 2002年
- 目的 检测 2 48株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对四种抗真菌药氯康唑、两性霉素B、5 氟胞嘧啶和酮康唑的耐药状况。方法 收集临床菌株新型隐球菌 6 0株和念珠菌 188株 ,采用NCCLSM2 7 A微量稀释法测定新型隐球菌和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对四种抗真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结果 对 16 0株白念珠菌 ,氟康唑的MIC为 0 .0 6~≥ 6 4μg/ml,敏感 135株 ( 84.38% ) ,中度敏感 10株 ( 6 .2 5 % ) ,耐药 15株 ( 9.37% ) ;5 氟胞嘧啶的MIC为 0 .0 6~ 16 μg/ml ,敏感 15 6株 ( 97.5 % ) ,中度敏感 2株 ( 1.2 5 % ) ,耐药 2株 ( 1.2 5 % ) ;两性霉素B的MIC为 0 .0 6~ 4μg/ml全部敏感 ;酮康唑的MIC为 0 .0 3~ 32 μg/ml ,敏感 93.75 % ,中度敏感 6 .2 5 %。对 6 0株新型隐球菌 ,氟康唑的MIC 1~≥ 6 4μg/ml,敏感 35株 ( 5 8.4% ) ,中度敏感 2 0株 ( 33.3% ) ,耐药 5株( 8.3% ) ;5 氟胞嘧啶MIC 0 .2 5~ 8μg/ml,敏感 5 3株 ( 88.3% ) ,中度敏感 7株 ( 11.7% ) ;两性霉素B的MIC为 0 .0 6~ 0 .5 μg/ml全部敏感 ;酮康唑MIC 0 .0 3~ 4μg/ml全部敏感。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率分别为 10 %和2 2 .2 %。结论 新型隐球菌和念珠菌对氯康唑的耐药率趋高 ,临床不容忽视。
- 龙丰张永信李民章强强王家俊
- 关键词:微量稀释法最低抑菌浓度念珠菌属新型隐球菌
- 耐热红色毛癣菌所致的特殊皮肤损害及其分子生物学的变异
- 目的:探讨引起特殊皮肤肉芽肿损害的红色毛癣菌菌株的真菌学特点及其基因序列的变化。方法:常规真菌学鉴定法和使用PCR方法测定菌株的核糖体保守区及非转录区(NTS)内trs-1区基因序列。结果:耐热菌株经真菌学鉴定及核糖体保...
- 章强强李民朱利平李莉王家俊
- 一株耐热红色毛癣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型鉴定被引量:15
- 2003年
- 目的探讨1株引起特殊皮肤肉芽肿损害的红色毛癣菌菌株的真菌学特点及其基因序列的变化。方法常规真菌学鉴定法和使用PCR方法测定菌株的核糖体保守区及非转录区(NTS)内trs-1区基因序列。结果耐热菌株经真菌学鉴定及核糖体保守区基因序列测定均证实为红色毛癣菌,但其核糖体基因非转录区(NTS)内trs-1(串联重复亚单位)区基因序列测定显示有明显的不同。结论核糖体基因NTS区内trs-1区基因序列的改变可能的解释为此株耐热红色毛癣菌为红色毛癣菌的一个同型变种,这一变种具有较强的侵袭力,能导致特殊的皮肤损害;亦或为菌株为适应外界环境条件改变发生的基因水平的变异。
- 章强强李民朱利平李莉王家俊
- 关键词:基因型发癣菌属病历资料
- 用聚合酶链反应进行红色毛癣菌种内分型被引量:13
- 2002年
-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且可重复的方法应用于红色毛癣菌的菌株区分。方法PCR扩增20株红色毛癣菌核糖体基因的非转录间隔区内的两个串联重复亚单位trs-1、trs-2,克隆两段PCR产物,用PGEM-T载体构建重组质粒载体进行目的基因测序。结果特异性扩增trs-1和trs-2区产生菌株特征的条带图。两个串联重复亚单位的基因测序结果说明了PCR指纹图差异的原因。结论这种PCR方法产生的特征性的指纹图提供了一种快速、稳定的分子分型方法,可应用于红色毛癣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和致病性的进一步研究。
- 李民王家俊章强强李莉兰和奎任大明
-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红色毛癣菌流行病学基因分型
- PCR-RFLP鉴别临床常见的皮肤癣菌被引量:15
- 2002年
-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而简便的分子水平上鉴定常见皮肤癣菌的方法。方法 采用通用引物ITS1(5’ TCCGTAGGTGAACCTGCGG 3’)、ITS4(5’ TCCTCCGCTTATTGATATGC 3’)对 7种常见皮肤癣菌的核糖体的ITS(in ternaltranscribedspacer)区 (包含 5 .8SrDNA)进行PCR扩增 ,PCR产物分别应用限制性内切酶MvaI、TaqI、HinfI酶切。 结果 7种皮肤癣菌的ITS区扩增产物条带大小不同 ;以MvaI、TaqI、HinfI三种酶分别酶切PCR ITS区产物 ,7种皮肤癣菌均产生独特且易于区分的酶切图 ,尤其是MvaI酶产生的酶切图在种间差异最为明显。可将 7种菌明确区分开。结论 核糖体ITS区PCR RFLP分析是区分常见皮肤癣菌的有价值的方法。
- 李民龙丰兰和魁陈慧章强强王家俊任大明
- 关键词:PCR-RFLP皮肤癣菌
- 医学真菌分类与鉴定中的新热点:rRNA基因被引量:4
- 2002年
- 真菌是自然界中一个大的生物类群,就医学真菌而言,如何确定其分类地位以及属、种等问题很多,传统分类法从形态表型出发,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医学真菌方面已逐渐形成了以基因分析为基础的分类与鉴定系统;真核生物的rRNA基因结构的独特性使其在医学真菌的分类与鉴定中应用广泛,结合聚合酶链反应、随机扩增片段多态性、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及核苷酸序列分析等技术,rRNA基因适合于各分类水平(种系发生、种内分型及种间鉴别)的研究。
- 李民
- 关键词:真菌RRNA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