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聪

作品数:2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平滑肌
  • 2篇细胞
  • 2篇细胞共培养
  • 2篇内皮
  • 2篇内皮细胞
  • 2篇肌细胞
  • 2篇共培养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 1篇血管平滑肌
  • 1篇血管平滑肌细...
  • 1篇平滑肌细胞
  • 1篇脐静脉
  • 1篇胶原
  • 1篇表型
  • 1篇表型转化

机构

  • 2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2篇潘銮凤
  • 2篇刘水
  • 2篇李晓聪
  • 1篇吴国强
  • 1篇方宁涛
  • 1篇谢尚喆

传媒

  • 1篇中国分子心脏...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8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与胶原浮胶细胞共培养中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相关基因的表达被引量:5
2008年
背景: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相互调节是稳定血管壁结构的关键因素,两者共同培养能够分别影响各自的形态和功能。目的:利用Ⅰ型胶原浮胶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共培养体系,分析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6-10/2008-01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材料:新鲜脐带取自国际第一妇婴保健医院,产妇知情同意。方法:取新鲜脐带,利用胶原酶灌注法分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组织块培养法分离人血管平滑肌细胞。人血管平滑肌细胞直接种植于培养板表面,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种植于鼠尾Ⅰ型胶原表面制成胶原浮胶,并与培养板上的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共培养。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单独在浮胶底面培养,培养板表面无人血管平滑肌细胞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①免疫荧光方法鉴定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光镜和电镜观察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形态。②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进行基因表达分析。结果:原代培养的内皮细胞呈铺路石样形态,CD31染色阳性。原代培养的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α-SMA呈阳性。胶原支架上内皮细胞伸展,胶原纤维重新排列,24h后出现管腔样结构。在共培养体系中,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金属蛋白酶1和金属蛋白酶9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单独培养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表达量(P<0.05)。但层粘蛋白γ2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在两组间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实验建立的共培养体系,可以观察到与平滑肌细胞共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形成更加丰富的网络状管腔样结构,更易于血管结构的形成。
刘水李晓聪方宁涛谢尚喆潘銮凤
关键词:脐静脉内皮细胞肌细胞平滑肌
血管内皮细胞对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分析共培养时大鼠血管内皮细胞(VECs)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表型转化的影响。方法 VSMCs直接种植于培养板表面,VECs则种植于与VSMCs相对的浮胶底面。免疫荧光方法观察和鉴定VECs和VSMCs,RT-PCR和共聚焦显微镜分析表型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原代培养的大鼠VECs呈铺路石样形态,vWF染色阳性。原代培养的大鼠VSMCs免疫荧光染色α-SMA呈阳性。RT-PCR检测结果表明,48h共培养组VSMCs的合成表型相关基因CRBP-1、Smemb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单独培养组,分别为1.4倍、1.5倍;72h达到峰值,分别为1.7倍、2.1倍,96h开始下降;共培养组中收缩表型标记物Smoothelin-B和SM-MHC的基因表达水平在48h、72h显著低于单独培养组,96hSmoothelin-B却高于单独培养组。单独培养组上述各基因的变化趋势不变或保持稳定。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M-MHC蛋白表达在共培养组中96h后从下降转为升高(P<0.05)。结论在共培养体系中,血管内皮细胞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作用表现为先促进向合成型转化,96h后促进向收缩型转化。
李晓聪刘水潘銮凤吴国强
关键词:表型细胞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