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文龙

作品数:4 被引量:2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长江口
  • 3篇群落
  • 3篇无脊椎动物
  • 3篇环境因子
  • 3篇脊椎动物
  • 2篇秋季
  • 2篇群落结构
  • 2篇群落特征
  • 2篇春季
  • 1篇多样性
  • 1篇鱼类
  • 1篇鱼类群落
  • 1篇邻近海域
  • 1篇近海
  • 1篇近海域
  • 1篇类群
  • 1篇环境影响
  • 1篇海域
  • 1篇CCA
  • 1篇长江口及其邻...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4篇线薇微
  • 4篇李文龙
  • 3篇徐勇
  • 1篇张迎秋

传媒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2009―2011年秋季长江口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4
2015年
根据2009―2011年秋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中无脊椎动物调查数据,探讨无脊椎动物群落动态特征。结合同步监测的该水域环境数据,分析无脊椎动物群落时空变异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秋季航次共捕获无脊椎动物8目15科25种,其中甲壳动物14种,软体动物11种。无脊椎动物群落优势种类包括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不同年份优势种类存在变异。无脊椎动物群落资源密度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9年最低,2011年相对最高。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年间差异显著(P<0.05)。双向指示种(TWINSPAN)群落结构分析表明,无脊椎动物群落包括2个群组,具有明显的年际演替特征。冗余分析(RDA)群落排序结果显示,表层盐度和底层温度是驱动长江口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长江口无脊椎动物群落年际变异体现在优势种类和多样性的演替上,水域温度驱动群落的时间变异,盐度驱动群落的空间变异。
徐勇线薇微李文龙
关键词: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长江口
2012年春季和秋季长江口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7
2014年
根据2012年春季和秋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无脊椎动物的底层拖网资料和环境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春、秋季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2个季节共捕获无脊椎动物5目14科25种,其中甲壳动物是最主要的无脊椎动物类群。长江口无脊椎动物资源量占优势的种类包括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脊腹褐虾(Crangon af fihis)、细点圆趾蟹(Ovalipes punctatus)和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春季和秋季对无脊椎动物资源量贡献最大的种类不同。各站次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的范围在0.31~2.02之间,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范围在0.37~1.92之间,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范围在0.17~0.95之间。春季和秋季长江口无脊椎动物资源量和多样性季节间变异不显著。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参数的多维标度排序(NMDS)分析表明,无脊椎动物样本可以区分为春季组与秋季组2个组群。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春、秋季组群间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极显著。典型对应分析(CCA)表明,表层磷酸盐、底层溶解氧、底层硅酸盐和底层硝酸盐是影响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长江口无脊椎动物季节变异主要体现在种类的季节演替上,营养盐和溶解氧浓度是无脊椎动物种类季节分布的主要限制因素。
徐勇线薇微李文龙
关键词: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长江口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春季无脊椎动物群落时空变化被引量:9
2014年
为了研究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我们于1999–2012年春季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采用定点底层双拖网调查方式进行无脊椎动物调查。结果表明:(1)1999–2012年长江口水域共记录无脊椎动物41种,隶属6纲10目23科,其中甲壳动物种类最多(26种),其次为软体动物(13种)。不同年份种类数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优势种主要包括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等,其在年间存在剧烈变动,但日本枪乌贼几乎每年都是优势种。(3)长江口无脊椎动物丰度、种类丰富度和多样性在年间均存在显著差异,1999年和2001年最高,2004年后呈先下降后恢复上升的趋势。(4)长江口水域的无脊椎动物在每个航次调查中都存在2–3个群聚类型,并有不同的指示种类。(5)1999–2012年长江口无脊椎动物群落的时间变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1999–2001年多样性程度最高,2004–2007年下降至最低水平,2009–2012年多样性显著回升,但尚未恢复到1999–2001年的水平。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蟹类减少导致长江口无脊椎动物生物量整体水平下降,高营养级生物资源衰退带来了无脊椎动物中低营养级生物种群的迅速发展。
徐勇线薇微李文龙
关键词:无脊椎动物多样性长江口
2004和2007年春季长江口近海鱼类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2
2013年
根据2004年5月和2007年5月长江口近海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分析了春季长江口鱼类群落特征,探讨了春季长江口鱼类群聚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个春季航次共捕获鱼类生物9目25科36种,其中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黄鲫(Setipinna taty)、鳀(Engraulis japonicas)、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as)、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鲐(Scomber japonicas)为优势种。2004和2007年长江口近海鱼类存在4个生物群聚:以鲐为特征种的南部高温型、以带鱼为优势种的南部低温型、以竹荚鱼为代表的北部高温型和以黄鲫占绝对优势的北部低温型。影响2004和2007年长江口海域鱼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深、底层总磷、表层悬浮体含量、底层盐度和表层温度。其中,水深、盐度和悬浮体含量驱动鱼类群聚空间变异,温度驱动了时间变异。与1999—2001年相比较,2004和2007年长江口鱼类群落发生显著变异,鱼类资源种类数量和生物量减少,优势种亦发生演替;水深、盐度、温度变异对鱼类群聚分布保持影响力,水域悬浮体含量成为鱼类群聚空间变异的重要驱动因素。
张迎秋线薇微李文龙
关键词:长江口鱼类群落环境影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