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红
- 作品数:8 被引量:24H指数:4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射频消融失败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旁道的电生理定位及手术治疗被引量:3
- 1998年
- 对11例射频消融(RFCA)失败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患者(8例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进行电生理定位及外科治疗。10例心外膜标测定位结果与术前心内电生理定位一致。11例旁道(AP)切割均获成功。1例死于围术期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分别于术后第2及30日复发,再次RFCA成功。2例左后间隔显性AP遗留有delta波。10例随访15.3±12.8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合并的器质性心脏病均获治愈,心功能Ⅰ级。3例无器质性心脏病,2例为左后间隔AP,1例为右后游离壁AP,手术中证实RFCA失败系消融电极未能抵达有效靶点消融所致;2例Ebsteins畸形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为重度三尖瓣返流使消融电极不能稳定贴靠靶点,另1例为AP靠近心外膜面而致RFCA失败;1例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因瓣膜及瓣下结构病理改变致RFCA失败;1例重度二尖瓣返流RFCA失败与病人不能耐受RFCA与AP定位于24区消融导管难以抵达有关;先天性心脏病大房间隔缺损、重度主动脉关闭不全及矫正性大动脉转位右旋心伴三尖瓣返流各1例,RFCA失败与解剖畸形、心内大分流等血液动力学障碍有关。结果提示RFCA失败的AVRT在电生理标测指导下外科治疗?
- 李莉汪曾炜张宝仁朱家麟郝家骅陆方林李建红郭素华
- 关键词:心动过速AVRT射频消融电生理学
- 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房颤动左侧迷宫术的电生理观察被引量:8
- 1999年
-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房颤动(房颤)心外膜标测图形特征及左侧迷宫和左房隔离术消除房颤近期及远期效果。方法17例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房颤患者有明确房颤病史平均2.0±2.3年,均有二尖瓣疾患合并主动脉或三尖瓣疾患需手术治疗。根据不同术式分为:(1)左侧迷宫组5例;(2)左房隔离组9例;(3)左房冷冻或左心耳结扎组3例。采用左房右房16导联同步心外膜标测。结果(1)心外膜标测左房异常电图分析:左房后壁中部为慢性传导区,发生率23.5%,双峰电位发生率以左房后壁最高39.37%,依次为左房上部25.6%,左房下部9%,左心耳5.6%。碎裂电位发生率以左房后壁中部最高17.4%,依次为左房上部10.66%,左心耳2.5%,左房下部0.8%。(2)左侧迷宫术后心外膜标测,3例双房均示窦性心律,2例双房均示心房扑动,无房颤。随访6周以上者均为窦性心律。(3)左房隔离术后3个月窦性心律达22%(2/9),随访半年以上窦性心律达5例(5/8),随访2年以上者窦性心律达4例(4/8)。结论本研究提示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房颤左房后壁中部存在缓慢传导区,单纯作左侧迷宫术近期随访和左房隔离术远期随访的成功率分别为80%和50%。
- 李莉张宝仁朱家麟郝家骅徐志云王志农梅举孙道华李建红
-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电生理迷宫术
- 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房颤动心肌波长指数与有效不应期的电生理特征被引量:4
- 1999年
- 目的 运用波长指数 (WLI)和心房有效不应期 (AERP)等指标对风心病慢性心房颤动(房颤 )心外膜标测电图进行分析 ,以揭示其相关的电生理特征。方法 风心病慢性房颤组 4 3例 ,采用左右房 16导同步心外膜标测房颤的各部位AERP和WLI。计算公式WLI=平均ff间期平均f宽 。无房性心律失常的 1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 ,采用心内电生理检查法测定各部位AERP和WLI。计算公式WLI=AERPA2。结果 ( 1)房颤组左房和右房各部位AERP都明显小于对照组 ,P <0 0 5。 ( 2 )房颤组右心耳、右房上、右房中及左房下部WLI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P <0 0 5。 ( 3 )房颤组右心耳AERP显著长于右房上部 ,为 ( 14 7 2 3± 4 0 92 )ms与 ( 12 7 2 8± 4 4 5 5 )ms,P <0 0 5 ;左心耳AERP显著长于左房上部、中部和下部 ,P值均 <0 0 5。 ( 4 )房颤组右心耳和右房上部WLI显著长于右房中部 ,P值均 <0 0 1;左心耳WLI显著长于左房中部和下部 ,P <0 0 5。 ( 5 )房颤组左心耳WLI显著长于右心耳 ,左房中部WLI显著长于右房中部 ,P值均 <0 0 5。 ( 6)房颤组心房各部位的AERP与WLI进行相关分析 ,右房下部、左心耳、左房中部存在弱相关。结论 4 3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心外膜标测的结果提示 。
- 李莉张宝仁汪曾炜朱家麟郝家骅陆方林李建红郭素华
-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电生理学
- 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房颤动的窦房结、房室结功能评价
- 1999年
-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慢性心房颤动( A F)患者窦房结及房室结的功能。方法:30 例风心病慢性 A F患者在瓣膜手术时进行心外膜标测,电复律后测量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结果:28 例电转复为窦性心律,成功率94% ,28 例中无1例有窦房结功能低下表现,窦房结恢复时间( S N R T)为(840.7±199.1) m s,矫正的窦房结恢复时间( S N R Tc) 为(231.8±103.1) m s,房室结文氏点均在130 m in- 1 以上,平均为(327.1±37.1) m s,房室结2∶1 阻滞点均> 150 m in- 1 。结论:风心病慢性 A F患者电复律后窦房结、房室结功能仍在正常范围,对于二尖瓣疾患合并慢性 A F的患者应积极争取复律治疗。
- 李莉张宝仁汪曾炜朱家麟郝家骅李建红郭素华
-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窦房结房室结
- 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房颤动f波振幅的电生理研究被引量:5
- 1999年
- 对风湿性心脏病 (简称风心病 )慢性心房颤动 (AF)的房波电振幅特点进行研究以探讨其在 AF产生和持续中的作用。对 3 9例风心病慢性 AF患者在术前作 16导左、右房同步心外膜标测图进行分析并与 10例正常人 (对照组 )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相对比。结果 :风心病慢性 AF的 f波振幅有如下特征 : 左房 f波振幅明显低于对照组(0 .94± 0 .5 8m V vs 1.86± 0 .61m V,P=0 .0 0 0 4 )。 左房后壁中、下部 f波振幅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0 1。 左房后壁上、中、下部位 f波振幅明显低于右房 ,P<0 .0 5。 14例 AF电复律后心房各部位的 A波幅明显大于术前 f波振幅 ,P<0 .0 1。 左心耳 f波振幅显著大于左房上、中、下部 (1.2 1± 1.3 2 m V vs 1.0 1± 1.0 8,0 .68± 0 .61,0 .77± 0 .69m V,P均 <0 .0 5 ) ;左房上部 f波振幅显著大于左房中部 (1.0 1± 1.0 8m V vs 0 .67± 0 .61m V,P=0 .0 3 66)。 AF组 f波振幅与心房内径和容积无相关。结论 :左房中、下部 f波振幅最低 ,在左房心耳、左房上和左房中、下部之间存在明显电位差 ,提示左房中、下部是最易产生各向异性传导的部位 ,推测为 AF起源 ,在明显电位差的部位易形成折返环。
- 李莉张宝仁汪曾炜朱家麟郝家华李建红
-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F波振幅电生理学
- 右房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征及其治疗被引量:2
- 1997年
- 报道6例右房房性心动过速(AT)的电生理特点及其射频消融(RFCA,4例)或外科手术(2例)治疗的结果。6例(4例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均有反复AT发作的病史,并经心电图和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右房AT:5例为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1例为自律性房速(AAT)。5例IART均采用激动标测并结合拖带或隐匿拖带寻找RFCA的心房靶点,3例治愈、2例失败。失败者皆因心脏手术后瘢痕所致,其中1例经外科手术在传导组织狭区行线性冷冻治愈。1例AAT经外科手术切除右心耳疤痕而治愈。结果表明:AT的机制研究对指导AT的RFCA和手术治疗有重要意义,器质性心脏病所致的AT在RFCA失败后采用手术方法可获治愈。
- 李莉张宝仁汪曾炜朱家麟黄亚莉舒荣文李建红郭素华
- 关键词:心动过速电生理学外科手术射频消融
- 儿童矫正性大动脉转位伴Ⅲ度房室阻滞的VDD生理性起搏(附一例报告)被引量:1
- 1998年
- 一例11岁矫正性大动脉转位(SLL)的女性患儿有晕厥史10年,超声心动图证实心内无分流,动态心电图及电生理检查均证实为Ⅲ度房室阻滞,窦房结功能正常。安置VDD生理性起搏器,感知与起搏电极间距为13cm,P波振幅2.2mV、心房感知0.75mV、心室起搏阈值0.4V。术后观察心房感知率98%。给心内无分流的心脏畸形患儿安置起搏器要充分考虑生理和生长发育的需要,如合理选择起搏器类型和电极长度,进行电生理检查测定心尖至高位右房的距离,同时熟悉复杂心脏畸形影像学的知识对保证安置术的成功十分必要。
- 李莉钱剑安朱家麟张新波张新波李建红舒荣文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阻滞VDD起搏器儿童
- 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房颤动右侧迷宫术的电生理观察被引量:5
- 1998年
- 目的术中监测右侧迷宫术对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房颤动(房颤)电生理的影响。方法采用心外膜标测技术对7例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房颤右侧迷宫术每一切口发生的电生理变化进行分析,术后进行心电图随访观察。结果 (1)术前心外膜标测右房Ⅲ型房颤占6/7,左房多为单一折返的Ⅰ型房颤或心房扑动(房扑)占5/7。(2)手术切割或冷冻右房时,左房标测图形无变化。(3)左房后壁中下部呈低振幅、规律、快速的反复激动,最为领先的部位是双电位区。(4)右房标测图形随切割冷冻步骤产生变化,由房颤转为房扑,房性或窦性心动过速。(5)术后平均随访3.7±2.9个月,全组病例均为房颤,心功能Ⅱ级。结论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慢性房颤在完成瓣膜置换术的同时仅作右侧迷宫术不能消除房颤,电生理和手术的结果证明房颤的起源在左房,左房后壁中下部低振幅,规律、快速的双电位房波是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房颤的起源。
- 李莉张宝仁朱家麟郝家骅王志农邹良健于伟勇李建红
-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迷宫术电生理慢性房颤慢性心房颤动心外膜标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