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小静

作品数:76 被引量:180H指数:7
供职机构: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邯郸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5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4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0篇细胞
  • 13篇皮肤
  • 12篇鳞状
  • 12篇鳞状细胞
  • 9篇细胞癌
  • 9篇鳞状细胞癌
  • 8篇银屑
  • 8篇银屑病
  • 8篇黑素
  • 8篇黑素瘤
  • 7篇皮肤鳞状细胞
  • 6篇皮肤鳞状细胞...
  • 6篇自噬
  • 6篇GADD45
  • 5篇中波紫外线
  • 5篇肿瘤
  • 5篇紫外
  • 5篇紫外线
  • 4篇增殖
  • 4篇念珠

机构

  • 43篇河北工程大学...
  • 35篇中国医学科学...
  • 8篇邯郸市中心医...
  • 7篇河北工程大学
  • 2篇承德医学院
  • 2篇厦门大学
  • 2篇山东省立医院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太原市中心医...
  • 1篇河南宏力医院

作者

  • 76篇李小静
  • 35篇孙建方
  • 25篇张磊
  • 20篇李志锋
  • 19篇陈浩
  • 18篇程芳
  • 12篇刘保国
  • 12篇刘毅
  • 11篇李显平
  • 10篇张建忠
  • 9篇韩昭
  • 6篇刘志军
  • 6篇张伶
  • 5篇李立红
  • 5篇王久江
  • 4篇邵雪宝
  • 4篇苗国英
  • 3篇张秀娟
  • 3篇李若虹
  • 3篇燕霞

传媒

  • 12篇中华皮肤科杂...
  • 10篇临床皮肤科杂...
  • 8篇国际皮肤性病...
  • 6篇中国皮肤性病...
  • 6篇中国麻风皮肤...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 3篇中国真菌学杂...
  • 2篇中国医药导报
  • 2篇中华实用诊断...
  • 2篇皮肤性病诊疗...
  • 1篇中国激光医学...
  • 1篇皮肤病与性病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河北医药
  • 1篇四川中医
  • 1篇世界临床药物
  • 1篇菌物学报
  • 1篇实用皮肤病学...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系统医学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7篇2018
  • 6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0篇2011
  • 20篇2010
  • 2篇2009
7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丹参酮ⅡA体外促进黑素瘤A375细胞自噬及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体外对黑素瘤细胞A375细胞自噬的影响及其信号通路研究。方法0.5、1、2、4mg/L丹参酮ⅡA作用黑素瘤A375细胞24、48、72h后,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A375细胞的增殖活性。1、2、4mg/L丹参酮ⅡA作用黑素瘤A375细胞48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自噬小体的数量,Western印迹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e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蛋白及磷酸肌醇3激酶(P13K)、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p70S6激酶1(p70S6K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MTT分析显示,0.5、1、2和4mg/L丹参酮ⅡA分别作用黑素瘤A375细胞24、48、72h,均能抑制A375细胞的增殖能力,且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F=2564.12、1235.25,均P〈0.05)。流式细胞仪显示,1、2和4mg/L丹参酮ⅡA作用A375细胞48h后,细胞内自噬小体比例分别为6.91%±0.35%、13.11%±0.73%、25.51%±0.8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41%±0.02%),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Western印迹显示,1、2和4mg/L丹参酮ⅡA作用A375细胞48h后,细胞自噬相关蛋白Beelin-1和LC3-Ⅱ表达水平随丹参酮ⅡA浓度增加而升高,各丹参酮Ⅱ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P13K.Akt-mTOR—p70S6K1信号通路中P13K、p-Akt、p-mTOR和P—p70S6K1蛋白表达随丹参酮ⅡA浓度增加而下降,各丹参酮Ⅱ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丹参酮ⅡA可通过抑制P13K-Akt-mTOR-p70S6K1信号通路,促进黑素瘤细胞发生自噬。
李小静李志锋李显平刘保国刘志军
关键词:黑色素瘤丹参酮自噬A375细胞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鳞状细胞癌细胞株A431蛋白激酶D1及其磷酸化位点的影响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 研究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蛋白激酶D1(PKD1)的影响,探讨ALA-PDT诱导A431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A431细胞,用CCK-8法检测筛选出抑制作用最强的ALA浓度和光动力照射(PDT)剂量组合。将对数期生长A431细胞随机分为不予任何干预的对照组、ALA组、PDT组及ALA-PDT组,观察4组细胞接受相应干预12、24、36、48 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增殖抑制作用最强时间点的凋亡率。反转录PCR检测ALA-PDT作用A431细胞不同时间点后各组PKD1基因mRNA的表达。Western 印迹法检测各组A431细胞中PKD1及其磷酸化位点Tyr463蛋白(pTyr463)、Ser916蛋白(pSer916)表达。结果 ALA浓度1.5 mmol/L、光照剂量2 J/cm2为最佳剂量组合。4组细胞干预12、24、36、48 h的增殖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9.56,P 〈 0.05)。孵育24 h时:ALA-PDT组细胞增殖抑制率(46.26% ± 1.25%)高于ALA组(14.65% ± 0.33%)、PDT组(14.96% ± 0.68%)和对照组(11.98% ± 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ALA-PDT组细胞增殖抑制率高于12 h(P 〈 0.05);4组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6.32,P 〈 0.05),ALA-PDT组(41.92% ± 3.23%)高于对照组(4.67% ± 0.88%)、ALA组(7.02% ± 1.52%)和PDT组(8.37% ± 0.59%),均P 〈 0.05。ALA-PDT作用于A431细胞后0、6、12、24、36、48 h,细胞PKD1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2.24,P 〈 0.05),孵育24 h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0、6、12 h(均P 〈 0.05),与36、4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4组A431细胞中pSer916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53,P 〉 0.05),PKD1和pTyr463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10.04、8.27,均P 〈 0.05),ALA-PDT组PKD1、pTyr463的表达低于对照组、ALA组、PDT组(均P 〈 0.05)。结论 PKD1可能参与ALA-PDT疗法诱导A431细胞凋亡的光化学反应
顾静王付亮王来群刘保国周萌苗国英李小静
关键词:氨基酮戊酸鳞状细胞A431细胞
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基因治疗进展被引量:5
2009年
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遗传性皮肤病致病基因得以明确,应用对致病基因的研究、载体构建、皮肤组织工程等的成果,将治疗基因转入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的皮肤细胞,成功在体外和(或)体内稳定表达具有功能的蛋白,使疾病相关的一些异常表现消失。目前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皮肤病基因治疗研究最多的领域。
张磊李小静孙建方
关键词:表皮松解症大疱性基因
针药合用对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影响与免疫学机理分析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分析针灸对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影响与免疫学机理。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间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和邯郸市中心医院共同收治的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13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66例)口服阿维A胶囊和复方甘草酸苷片,观察组(6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针灸和口服凉血消银汤治疗;依据银屑病严重程度与皮损面积的评分(PASI)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分;使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22和IL-17含量变化情况,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的T淋巴细胞群(CD_8^+、CD_4^+、CD_3^+、CD_4^+/CD_8^+)及Th1、Th2水平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PASI评分、血清IL-22、IL-17含量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效果更佳,治疗后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仅CD_8^+和CD_4^+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CD_8^+、CD_4^+、CD_4^+/CD_8^+、Th1、Th2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结合凉血消银汤可明显改善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水平,对患者临床疗效显著。
李志锋李立红李小静
关键词:红皮病型银屑病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学机理
阿维A治疗可变性红斑角化病2例
2010年
报告2例可变性红斑角化病。婴儿与成人各1例。皮损均表现为地图状角化性红斑,组织病理显示角化过度,棘层轻度增生肥厚,真皮浅层非特异性炎性细胞浸润。根据临床和组织病理诊断明确。给予小剂量阿维A口服,治疗后皮损较前明显好转,患者均无明显不适反应。因此该文认为,小剂量阿维A治疗可变性红斑角化病安全有效。
李小静张磊孙建方
关键词:阿维A
皮肌炎伴泛发性钙沉着症一例
目的:报道一例成人皮肌炎伴泛发性钙沉着症.方法: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情况及治疗反应.本例患者男性,25岁,皮肌炎病史10年,两年前开始于腰部出现皮下钙沉着,并迅速发展为躯干四肢广泛的钙沉着,伴活动受限.入院时面部紫...
程芳陈浩张磊李小静刘毅孙建方
白念珠菌病的治疗及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白念珠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随着白念珠菌病患者的增多及耐药性的增加,寻找新的治疗药物成为研究热点.该文从白念珠菌病的传统治疗及目前治疗新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用药及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刘钊张伶韩昭张建忠牛亮李小静
关键词:白念珠菌病传统药物抗菌肽
外阴侵袭性鳞状细胞癌62例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
2012年
目的:探讨外阴皮肤侵袭性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临床、组织病理资料齐全的外阴侵袭性鳞癌,对其组织病理片、临床表现、肿瘤组织病理类型、癌巢周边区域表皮病变特点及临床-组织病理联系。结果:62例侵袭性外阴鳞癌中,临床表现为菜花状/疣状35例(56.5%),浸润性红斑19例(30.6%),溃疡7例(11.3%),萎缩1例(1.6%)。4种组织病理类型中,寻常型占64.5%,其次为基底细胞样型和疣状型,各占14.5%,尖锐湿疣型最少,占6.5%。癌巢周边区域表皮病变中以轻度上皮内瘤变为主(38.7%),鳞状上皮增生次之(35.5%),中重度上皮内瘤变最少(25.8%)。结论:外阴侵袭性鳞癌临床上以菜花/疣状表现最常见,组织病理类型以寻常型占优势:癌巢周边区域表皮病变以轻度上皮内瘤变、鳞状上皮增生为主,可认为是发生恶性肿瘤的早期事件。
李小静陈浩李柳君刘排邵雪宝桑红桂孙建方
关键词:鳞状细胞癌侵袭性组织病理特点
62例外阴部位侵袭性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外阴部位皮肤侵袭性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1995年-2010年外阴部位皮肤鳞状细胞癌,选取其中62例临床病理资料齐全的侵袭性皮肤鳞状细胞癌,对其组织病理切片观察,观察临床表现、肿瘤病理类型、癌巢周...
李小静陈浩张磊程芳孙建方
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症3例
临床资料 病例1.男,35岁.因躯干、双上肢红斑8年,于2008.10就诊.患者8年前无明显诱因胸部、背部及上臂部出现红斑,点状红斑,皮疹逐渐增多,偶有瘙痒.无头痛、面红、腹泻.自行外用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疗效不明显....
张磊李小静程芳陈浩孙建方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