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娜娜

作品数:20 被引量:262H指数:9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6篇小麦
  • 12篇冬小麦
  • 6篇小麦品种
  • 3篇土壤
  • 3篇籽粒
  • 3篇胁迫
  • 3篇利用效率
  • 3篇分蘖
  • 3篇分蘖成穗
  • 3篇播种
  • 3篇成穗
  • 2篇氮素
  • 2篇蛋白
  • 2篇地膜
  • 2篇地膜覆盖
  • 2篇电泳
  • 2篇冬小麦品种
  • 2篇叶绿
  • 2篇叶绿体
  • 2篇玉米

机构

  • 15篇山东农业大学
  • 6篇河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0篇李娜娜
  • 12篇田奇卓
  • 11篇裴艳婷
  • 9篇王树亮
  • 9篇谢连杰
  • 9篇李慧
  • 4篇刘鑫
  • 4篇徐凤娇
  • 3篇石玉华
  • 3篇胡秀丽
  • 3篇赵飞云
  • 2篇朱云集
  • 2篇谢迎新
  • 2篇郭天财
  • 2篇王晨阳
  • 2篇杨彦芳
  • 1篇崔志青
  • 1篇贺德先
  • 1篇尹承苗
  • 1篇蔡铁

传媒

  • 5篇麦类作物学报
  • 4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华北农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河南科学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两种类型小麦品种分蘖成穗对群体环境的响应与调控被引量:23
2010年
为探讨不同类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分蘖成穗特性及对群体环境的响应,寻求合理播种方式的调控参数,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对两类品种单株稀植与不同播种方式所构成的不同群体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单株稀植时,两类品种均具有较高的分蘖潜力,中多穗型品种‘济麦20’和‘鲁麦14’单株平均成穗数为40.58和44.34个,大穗型品种‘山农8355’和‘兰考矮早八’为24.33和23.20个,成穗率存在着显著的基因型差异;进入不同播种方式的群体环境后,中多穗型品种每株平均成穗数降至3.37和3.85个,降低率分别为91.70%和91.32%,大穗型品种每株成穗1.82和1.36个,分别降低92.52%和94.14%;证明群体环境对分蘖成穗的影响比遗传因素更强烈,且大穗型品种分蘖成穗特性对群体环境的响应较中多穗型敏感。播种方式可有效地调控群体结构,条播的经济产量显著高于撒播,条播行距配置对产量的影响因品种类型而异;中多穗型行距在23.4-23.9cm、大穗型在16.5-16.9cm时产量最高;撒播和窄行条播可有效地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提高挑旗和灌浆中期群体中、上层的光截获率,而千粒重和穗粒数却随之降低。播种方式对挑旗后群体内部CO2浓度有微弱的影响。
李娜娜田奇卓王树亮谢连杰裴艳婷李慧
关键词:群体环境播种方式冬小麦
高温胁迫下受小热休克蛋白26(sHSP26)影响的玉米叶绿体蛋白质的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以玉米(Zea mays L.)品种郑单958幼苗第2个新展开的叶片为试验材料,运用双向电泳(2-DE)和质谱分析等技术,确定高温胁迫下与s HSP26相关蛋白及其与叶绿体关系。质谱鉴定结果显示,胶上存在24个蛋白质差异点,属于14个蛋白质,归为6种功能类别,其中42%蛋白质参与光反应。与其对照相比,用s HSP26抗体(AT-s HSP26)处理后,与光合作用相关蛋白(ATP合酶α,β和γ亚基、放氧增强子蛋白(OEE1)、叶绿素a/b结合蛋白、细胞色素b6/f复合体铁硫亚基、光系统Ⅰ反应中心亚基Ⅳ和铁硫中心蛋白)表达下调。并且叶绿体PSⅡ的放氧速率明显降低。表明s HSP26通过调控光合作用相关蛋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叶绿体起到保护作用,最终影响玉米叶绿体的耐热性。
李娜娜杨彦芳赵飞云胡秀丽
关键词:玉米双向电泳高温胁迫
两类冬小麦品种分蘖成穗对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与合理群体构建
本研究通过探讨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分蘖成穗特性与部分环境因子的关系,为不同类型品种超高产栽培的合理群体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选择典型的中多穗型冬小麦品种济麦20和鲁麦14、大穗型品种山农8355和兰考矮早8为研究...
李娜娜
文献传递
土壤肥力和灌水组合对小麦植株-土壤系统氮素平衡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采用15N示踪技术,在池栽群体条件下,研究了三种土壤肥力和两种灌水量组合对冬小麦生产系统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氮肥的当季吸收利用率变化在39.08% ̄53.08%,土壤残留率在21.80% ̄33.59%之间,损失率变化幅度为18.81% ̄34.62%,植株吸收积累氮素中的29.88% ̄47.55%来自肥料;证明,采用不同土壤肥力和灌水量组合来调控小麦生产系统的氮素平衡具有较大的空间。(2)随土壤肥力的提高,植株吸收的总氮和土壤氮量显著增加,但营养体滞留量增加,向子粒的分配比例减少;而对肥料氮的吸收量则表现为中肥>高肥>低肥;氮肥损失率表现为低肥>高肥>中肥,残留率无明显变化,说明土壤肥力达到本实验的中等水平后再继续提高,会给肥料氮的吸收利用带来不利影响,但可有效降低对肥料氮的依赖。(3)增加灌水量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均可促进对总氮的吸收量,但对土壤氮吸收的促进作用远高于肥料氮,同时也提高了肥料氮的损失率、降低了土壤残留率和向子粒的分配率。(4)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灌水量均可提高小麦的经济产量、生物产量和土壤A值,降低收获指数;子粒蛋白质含量随肥力的提高而增加,随灌水的增加而下降。
刘国伟田奇卓王树亮谢连杰李娜娜裴艳婷
关键词:土壤肥力灌水量冬小麦氮素平衡
Ca^(2+)/CaM参与了sHSP26增强玉米叶绿体耐干旱高温复合胁迫被引量:3
2016年
以玉米(Zea mays L.)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利用免疫印迹等技术,确定干旱高温复合胁迫条件下,Ca^(2+)/CaM对sHSP26的表达、叶绿体抗氧化防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高温、高温干旱复合胁迫下sHSP26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和干旱,经CaCl_2预处理后能显著增强sHSP26的表达;(2)经CaCl_2预处理后,叶绿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显著增加,而经Ca^(2+)螯合剂EGTA及CaM抑制剂TFP和W7处理后,这些抗氧化防护酶活性显著下降。本研究表明,在干旱高温复合胁迫条件下适宜浓度的Ca^(2+)能够增强sHSP26的表达及提高叶绿体抗氧化防护酶活性,从而对叶绿体起到保护作用,提高植物耐热性。
赵玉龙李娜娜赵飞云胡秀丽
关键词:免疫印记
冬小麦开花期光合源构成及其对穗粒重的贡献被引量:9
2008年
采用剪摘叶片、包穗方法研究了4个冬小麦品种开花期不同光合源构成及其对穗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不同光合器官占总绿色面积的比例为:叶片49.82%~55.27%,茎鞘24.76%~30.83%,穗部19.11%~21.68%;4个品种非叶器官绿色面积与叶片面积的比例依次为1.00:1,1.01:1,0.81:1和0.96:1,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不同光合器官对穗粒重的贡献率分别为:叶片37.62%~55.49%、茎鞘23.78%~31.72%、穗部20.73%~30.65%,不同穗型品种比较,大穗型品种的茎鞘和穗部贡献率均大于多穗型品种,而叶片的贡献率则相反;不同叶位叶片的贡献率为:旗叶〉倒二叶〉倒三叶〉倒四叶,4个品种一致。当某一叶片损失后,剩余邻近叶片的光合速率有明显的补偿效应。
谢连杰田奇卓李娜娜王树亮刘国伟裴艳婷
关键词:冬小麦开花期穗粒重
喷施ABA对小麦籽粒谷蛋白组分含量及GMP粒度分布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喷施外源激素ABA引起小麦籽粒谷蛋白组分及谷蛋白大聚合体(glutenin macro-polymer,GMP)粒度分布的变化,为激素调控改善小麦籽粒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冬小麦品种山农8355和山农15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喷施外源ABA对小麦籽粒谷蛋白组分含量及GMP粒度分布的影响。【结果】在孕穗末期和籽粒形成期喷施ABA(浓度12 mg.kg-1,用量45 mL.m-2)均能提高籽粒粗蛋白及谷蛋白含量,同时,籽粒中高、低分子量不溶性谷蛋白含量均有所增加。特别是在孕穗期喷施ABA,山农8355和山农15两品种籽粒中高、低分子量不溶性谷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均达到显著水平,但喷施ABA对籽粒中可溶性谷蛋白含量影响相对较小。不论是孕穗期还是籽粒形成期喷施ABA均能增加GMP含量与产量,并改变籽粒中GMP的粒度分布,尤其是对其体积及表面积分布影响相对较大。相关分析表明,高、低分子量不溶性谷蛋白、GMP含量及GMP/Pr.比值均与GMP小颗粒(d<15 um)粒度分布呈现负相关,与大颗粒(d≥15 um)粒度分布的关系呈正相关。【结论】喷施外源ABA可以改变籽粒中谷蛋白组分及GMP粒度分布,从而影响小麦籽粒品质。
崔志青贺德先蔡铁王成雨王广昌孟范玉韩占江李娜娜王振林
关键词:小麦谷蛋白GMP粒度
水氮耦合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冬小麦矮抗58为材料,在小麦生育期不灌水(W0)和拔节期灌水(W1)两个水分处理下,研究了不施氮肥(N0),180 kg/hm(2N1),240 kg/hm(2N2),300 kg/hm(2N3)4个施氮水平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灌水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不灌水处理,但灌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明显低于不灌水处理.相同水分处理下,不同施氮处理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且均以240 kg/hm2施氮处理产量最高.研究还发现,在拔节期灌水处理条件下,小麦籽粒灌浆后期存在"灌浆小高峰"现象,这可为最终提高籽粒千粒重,进而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奠定基础.综上所述,适宜的水分处理和合理的施氮量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
李娜娜谢迎新朱云集王晨阳郭天财
关键词:水氮耦合冬小麦籽粒灌浆
不同渗灌覆膜方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为探讨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以济麦20和鲁麦21号为材料,在露天不封底瓷管和防雨棚封底瓷管两种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渗灌覆膜处理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渗灌和地膜覆盖均可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提高幅度因品种和渗灌深度不同而异。在露天条件下,较之地表灌溉不覆膜,20cm渗灌加地膜覆盖处理可使籽粒产量提高13.67%~11.1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4.59%~12.08%;在防雨棚条件下,籽粒产量提高20.1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2.57%,40cm渗灌籽粒产量略高于20cm渗灌,但差异不显著。露天栽培条件下不同处理平均水分利用效率高达2.6063kg·m^-3·m^-2,而防雨棚条件下仅为1.3482kg·m^-3·m^-2,相对提高93.31%,籽粒产量提高102.90%,生物产量提高77.41%,收获指数提高13.99%,而总耗水量仅增加22.48mm。试验结果说明深层土壤水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在不同试验条件下的研究结果具有较大差异。
裴艳婷田奇卓李娜娜李慧王树亮谢连杰
关键词:冬小麦灌溉方式地膜覆盖水分利用效率
玉米叶绿体蛋白质提取及其双向电泳体系建立被引量:3
2015年
为了获得纯化、完整的玉米叶绿体蛋白质,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利用差速离心与蔗糖密度梯度法分离叶绿体,并对其纯度和完整度进行检测;通过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叶绿体的形态结构并测定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及Hill反应速率,证明已分离出纯度较高、完整的叶绿体。随后采用2种不同的蛋白质提取方法分别提取玉米叶绿体总蛋白质,并用Bradford法进行蛋白质定量,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TCA丙酮沉淀法对玉米叶绿体蛋白质的提取不充分,而TCA丙酮与酚抽提相结合法明显比TCA丙酮沉淀法效果好,提出的叶绿体蛋白质的条带数目多,丰度较高,并得到了较理想的玉米叶绿体双向电泳图。
杨彦芳李娜娜赵飞云胡秀丽
关键词:玉米叶绿体蛋白质双向电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