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夏

作品数:16 被引量:158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骨折
  • 6篇关节
  • 4篇远端
  • 4篇桡骨远端
  • 4篇桡骨远端骨
  • 3篇远端骨折
  • 3篇置换术
  • 3篇手术
  • 3篇桡骨远端骨折
  • 3篇髋关节
  • 3篇髋关节置换
  • 3篇髋关节置换术
  • 3篇内固定
  • 3篇股骨
  • 3篇固定术
  • 3篇关节置换
  • 3篇钢板
  • 3篇并发
  • 2篇入路
  • 2篇手术治疗

机构

  • 16篇上海市第一人...
  • 2篇上海市浦南医...

作者

  • 16篇李夏
  • 12篇王秋根
  • 7篇王建东
  • 7篇陶杰
  • 7篇高伟
  • 6篇高堪达
  • 5篇李凡
  • 4篇曹云
  • 4篇马春辉
  • 4篇朱宗昊
  • 4篇易诚青
  • 4篇李豪青
  • 4篇吴晓明
  • 4篇朱力波
  • 4篇周晓凯
  • 3篇杭栋华
  • 3篇吴小峰
  • 3篇周孜辉
  • 2篇黄伟杰
  • 2篇陆海明

传媒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国际骨科学杂...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复旦学报(医...
  • 1篇中华危重症医...
  • 1篇2009年中...
  • 1篇第二届泛长江...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现代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理念
目的: 探讨AO 2.4mm锁定内固定系统治疗多种类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5月至2008年10月,应用AO 2.4 mm内固定系统治疗115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其中5例为双侧骨折。骨折A...
王秋根吴晓峰周孜辉高堪达陆海明李夏高伟李豪青陶杰李凡黄建华吴晓明王建东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治疗
文献传递
改良侧后方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方剪力骨折
目的:探讨改良侧后方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方剪力骨折的手术效果。 方法:2003年8月至2006年7月,采用改良的侧后方“L”型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方剪力骨折13例。后内侧入路经由半腱肌、半膜肌和腓肠肌内侧头间隙、后...
陶杰杭栋华王秋根李夏高伟朱力波王建东朱宗昊高堪达
关键词:胫骨骨折内固定术手术入路加压钢板
文献传递
AO新型锁定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6
2010年
目的探讨AO新型2.4mm锁定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5月至2008年10月,应用AO2.4mm锁定内固定系统治疗115例(120侧)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5例为双侧骨折。骨折按AO分型:A型35侧(A2型7侧,A3型28侧),B型15侧(B1型3侧,B2型8侧,B3型4侧),C型70侧(Cl型42侧,C2型20侧,C3型8侧)。开放伤10例,按Gustilo—Anderson分型:I型6例,Ⅱ型4例。采用单纯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78侧,单纯背侧LCP固定16侧,背侧加桡背侧联合固定26侧。结果98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3例为双侧骨折患者,随访率为84.2%。随访时问为6~15个月,平均8个月。X线片示所有患者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无术后感染、内固定松动、背侧肌腱激惹、正中神经刺激症状发生。患者腕关节活动度平均为背伸54。,掌屈580,旋前72。,旋后76°。根据Sarmiento改良的Garland & Werley评分方法评定疗效:优55侧,良32侧,可14侧,优良率为86,1%。结论AO2.4mm锁定内固定系统可为多种类型的桡骨远端骨折提供个体化的内固定选择,且骨折复位、固定满意,患者腕关节功能预后良好。
李夏高伟王秋根李豪青陶杰李凡黄建华吴晓明王建东吴小峰周孜辉高堪达陆海明
关键词:桡骨骨折内固定器钢板
临床病例讨论——是肘部损伤三联征?还是复杂肘关节骨折?被引量:1
2011年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32岁,因交通伤致胸腹部、右肘部疼痛伴右肘关节活动受限1h于2010年12月17日入我院就诊。当时急诊查体神智清,痛苦貌,胸、腹部均有压痛,腹部反跳痛阳性,右肘关节肿胀,活动明显受限,肘关节前方有一长5cm的伤口,右桡动脉搏动良好,右手指感觉正常,可活动但受限。
周孜辉陶杰王秋根李夏
关键词:肘关节骨折肘部损伤三联征关节活动受限肘关节肿胀肘部疼痛
改良侧后方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方剪力骨折
目的探讨改良侧后方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方剪力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2003年8月至2006年7月,采用改良的侧后方"L"型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方剪力骨折13例。后内侧入路经由半腱肌、半膜肌和腓肠肌内侧头间隙、后外侧入路自胭肌和...
陶杰杭栋华王秋根李夏高伟朱力波王建东朱宗昊高堪达
关键词:侧方入路膝关节功能
文献传递
RIPK1抑制糖皮质激素体外诱导的间充质干细胞凋亡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抑制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体外诱导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的凋亡效果及其调控机制。方法将SD大鼠来源的MSC,分为3组:GC+MSC组,GC+RIPK1-MSC组和生理盐水+MSC组(对照组)。通过形态学观察、MTT分析、AO/EB染色、Hoechest 333342染色、Live/Dead染色、TUNEL凋亡检测及Western blot分析等方法确定抑制效果,并分析其中涉及的关键蛋白和信号通路。结果 GC诱导24h后,MSC发生凋亡,并证实RIPK1可对抗这种凋亡。RIPK1上调伴随TRAF2/cIAP1/cFLIPL水平升高,其为对抗凋亡的关键蛋白通路。结论 RIPK1可抑制GC诱导的MSC凋亡,为早期阻遏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ONFH)提供了新思路。
杭栋华李夏曹雷朱宗昊王建东徐乔龙王秋根李凡
关键词:细胞凋亡间充质干细胞细胞信号通路股骨头坏死
腰椎骨盆固定应用于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的短期临床报道
目的 探讨腰椎-骨盆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年收治的8例不稳定型骶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21~53岁,平均36.9岁;骶骨骨折类型按照...
李夏高伟王秋根
关键词:骶骨骨折骨盆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失误与掌侧锁定钢板并发症被引量:9
2011年
2011年2月27日,辛迪思桡骨远端万向锁定加压双柱接骨板上市会在上海举行,来自荷兰Maastricht大学医学院的国际知名创伤骨科专家Peter P.G.Brink教授应邀在会上就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失误与掌侧钢板并发症作了专题报告。桡骨远端骨折是全身最常见的骨折之一,近年随着高能量损伤的增多,复杂关节内骨折的比例大幅增加。掌侧锁定钢板的问世和发展为骨折治疗带来新契机,但倘若应用不当仍将事倍功半。Brink教授结合自身临床经验,针对典型病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引起了与会同道的浓厚兴趣。笔者有幸为他翻译,特将其报告内容加以整理,供大家分享。
李夏王秋根
关键词:锁定钢板并发症掌侧MAASTRICHT
外固定支架在高能量Pilon骨折分期治疗中的地位和意义探讨被引量:16
2008年
[目的]Pilon骨折常常是一种高能量损伤。约1/3-1/2的Pilon骨折伴有其他骨折或脏器损伤。10%-30%的Pilon骨折为开放性骨折。本文探讨使用外固定支架分期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的意义。[方法]从2004年2月-2007年3月共收治10例高能量Pilon骨折患者,男8例,女2例,年龄22-72岁,平均56.2岁。初期治疗选用单臂外固定支架(Orthofix)以及Hoffmann-Ⅱ外固定支架(Stryker)。待患者全身情况好转、创面愈合或软组织条件改善后,再转换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或微创闭合内固定(MIPPO)。[结果]10例患者平均外固定支架使用时间为13.2(7-49)d,均转换为坚强内固定治疗。软组织开放伤口和手术伤口均获得愈合,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无骨筋膜室综合征、骨髓炎发生。1例开放性Pilon骨折外固定后发现感染,在抗菌治疗后7周更换内固定,同时放置庆大霉素珠链,术后骨折愈合。[结论]对于高能量Pilon骨折,正确评估局部软组织条件和全身情况,合理使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损伤控制,适当时机更换内固定的分期治疗办法是安全有效的。
高堪达陶杰王秋根高伟李豪青李凡朱力波李夏王建东吴晓明吴小峰黄伟杰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PILON骨折
髋臼内移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探讨髋臼内移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DDH)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31例(38髋)接受THA的CroweⅡ~Ⅳ型DDH患者(术中均应用髋臼内移技术)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早期并发症;通过影像学检查和Harris评分评价术后功能。结果术中发现髋臼骨折3例;术后发生早期脱位1例(术后3个月)、臼缘-股骨颈撞击综合征3例、臼杯移位1例。术中获得平均髋臼内移距离为12 mm(5~20 mm),平均臼杯覆盖率为85%(70%~100%)。平均髋臼外展角为47.5°(42°~65°),其中4例臼杯外翻位置入(外展角>60°)。术前平均Harris评分为46.6(38~77),术后为83.0(65~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臼内移技术是一种有效的DDH髋臼重建技术,但需要准确的术前计划及良好的术中操作,以避免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易诚青马春辉李夏周晓凯曹云
关键词: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