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夏
- 作品数:18 被引量:54H指数:5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芪苈强心胶囊治疗老年慢性心肾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 目的观察芪苈强心胶囊对老年心肾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3年2月住院的老年心肾综合征患者7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组(试验组),每组38例。对照组按心力衰竭指南给予常...
- 卢金萍李夏陈玲杨仁勇
- 关键词:芪苈强心胶囊老年
- 二甲双胍对中老年代谢综合征脂联素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代谢综合征(MS)的干预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将124例M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生活方式干预组仅行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组在此基上加服二甲双胍,干预前及干预后半年分别测量体重指数(BMI)、收缩压和舒张压(SBP、DBP)、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浆脂联素水平(APN)、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等。结果:治疗后两组SBP、DBP、TG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二甲双胍组BMI、FBG、FINS较前明显下降,APN、ISI较前明显升高(P<0.01),而生活方式干预组上述指标的变化不明显(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非糖尿病MS患者口服二甲双胍半年后APN水平和ISI明显升高,MS 5项指标均明显改善。
- 卢金萍李夏陈静
-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脂联素二甲双胍
-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QT离散度变化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测量70例患者与45例正常对照组的QT离散度,按有无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分组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d、QTcd均显著增加(P<0.01),与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相比,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明显延长(P<0.05)。结论 QTd的增加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QTd可作为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个预测指标。
- 曹锋李夏
-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QT离散度室性心律失常
- 踏车有氧训练配合常规疗法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分析MotoMed踏车有氧训练配合常规疗法对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综合诊疗中心收治的老年AIS偏瘫患者102例,失访3例,将99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50例及MotoMed组49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MotoMed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MotoMed踏车有氧训练。比较2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表(FMA)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FAC)分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LVEF、运动持续时间(ED)、峰值摄氧量及血清消退素E1(RvE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水平,使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估日常活动能力。结果2组治疗前BBS评分、下肢FMA评分、FAC分级、ED、峰值摄氧量及血清RvE1、Nrf2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后(P<0.05),MotoMed组治疗后BBS、下肢FMA评分、FAC分级、ED、峰值摄氧量、LVEF及血清RvE1、Nrf2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P<0.01)。MotoMed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4.34±0.79)分vs(4.97±0.82)分,P=0.000]。2组随访24周MBI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P<0.05),MotoMed组治疗8周后及随访24周MBI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66.49±5.36)分vs(63.15±5.09)分,P=0.010;(72.45±4.28)分vs(68.79±4.93)分,P=0.001]。结论MotoMed踏车有氧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能促进老年AIS偏瘫患者心血管适应性提升、神经功能恢复,显著提升日常活动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RvE1、Nrf2表达有关。
- 李春李夏
- 关键词:运动疗法缺血性卒中
- 生长分化因子15联合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预后预测价值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联合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AMI)患者PCI治疗后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209例AMI行PCI老年患者纳入AMI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人群90例纳入对照组,检测AMI患者术前、术后7d以及对照组血清GDF15、SIRT1表达水平,观察AMI术后3个月内AMI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情况,对比MACE发生与未发生患者血清GDF15、SIRT1表达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其对患者MACE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AMI患者术前与术后血清GDF-1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SIRT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血清GDF-15、SIRT1水平联合检测诊断AMI的发生ROC曲线下面积(AUC)显著高于两项指标单独评估的AUC(P <0.05);209例患者术后3个月内发生MACE者44例(21.1%),发生MACE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清GDF-15水平高于未发生者,SIRT1水平低于未发生者(P <0.05);术前血清GDF-15、SIRT1水平联合检测评估老年PCI治疗AMI患者MACE的发生ROC曲线下面积为0.816,显著高于两项指标单独评估曲线下面积0.726、0.725(P <0.05);术后血清GDF-15、SIRT1水平联合检测评估老年PCI治疗AMI患者MACE的发生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显著高于两项指标单独评估曲线下面积0.815、0.811(P <0.05);术后7d血清GDF-15、SIRT1水平检测评估老年PCI治疗AMI患者MACE的发生ROC曲线下AUC高于术前(P <0.05)。结论:AMI患者血清GDF-15呈高表达,SIRT1呈低表达,且其表达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患者PCI术后MACE的发生,反映患者预后状态。
- 李春李夏
-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生长分化因子15预后
- 芪苈强心胶囊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和安全性研究
- 目的 观察芪苈强心胶囊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2月-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组(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按心...
- 卢金萍陈玲李夏杨仁勇
- 关键词:芪苈强心胶囊
- 雷米普利对兔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雷米普利对兔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n=8)、心肌梗死组(MI)(n=8)和雷米普利组(RAM)(n=8)。SHAM假手术对照组只开胸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MI组和RAM组分别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观察心电图肢导联Ⅱ、Ⅲ导联出现ST段抬高大于0.2mV证实心肌梗死形成。RAM组术后第2天用雷米普利[1mg/(kg·d)]灌胃,3组共喂养12周。3组兔分别在心肌梗死前、心肌梗死12周后记录左心室内、中、外膜层心室肌细胞单相动作电位,并记录心肌梗死12周后诱发的恶性心律失常次数。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处理结果。结果RAM组明显降低心肌梗死后VT/VF的发生次数[(2.6±0.8)VS.(12.4±2.9),P〈0.05]。心肌梗死12周后,MI组3层左心室肌APD。较心肌梗死前明显延长[(258.2±21.1)vs.(230.1±23.2),(278.0±23.8)vs.(245.8±25.4),(242.6±22.7)vs.(227.0±21.7),P〈0.05];RAM组3层心室肌APD。。与心肌梗死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6.5±22.9)VS.(235.3±21.2),(259.4±26.6)VS.(246.0±23.6),(234.1±22.8)VS.(229.6±21.9),P〉0.05]。而且,MI组跨壁复极离散度较SHAM、RAM组明显延长[(36.2±10.2)VS.(18.7±6.2),(24.9±8.7),P〈0.05];RAM组与SHAM组之间跨壁复极离散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6.2)VS.(24.9±8.7),P〉0.05]。结论雷米普利明显降低兔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次数,可能与改善兔心肌梗死后跨壁复极离散度有关。
- 钟亚曹萍童传凤李夏
- 关键词:心肌梗死单相动作电位室性心律失常电生理跨壁复极离散度雷米普利
- 熊果酸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内核因子-κB活性及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探讨熊果酸(UA)对糖尿病(DM)大鼠肾组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糖尿病组(D组)、糖尿病+UA治疗组(DM+UA组);EMSA法检测NF-κB活性,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P选择素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造模成功16周后,和D组相比,D+UA组尿蛋白排泄、肾功能和肾组织病理都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且UA治疗明显抑制了DM大鼠肾组织内NF-κB激活和P选择素表达。结论:熊果酸对DM大鼠肾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NF-κB激活和P选择素表达相关。
- 陈玲卢金萍李夏杨仁勇
- 关键词:熊果酸核因子-ΚBP选择素
- 厄贝沙坦在老年肥胖高血压患者中的疗效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在老年肥胖高血压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入选老年肥胖高血压患者26例,予厄贝沙坦降压治疗,观察厄贝沙坦对血糖、血胰岛素、血脂联素、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TC、TG及24h血压监测及脉搏波速率(PWV)的影响。结果:与治疗前相比,经厄贝沙坦治疗24周后,患者除血压降低外,胰岛素敏感指数升高[(-4.54±0.07)∶(-4.01±0.09)],P<0.05;血脂联素水平升高[(6.57±0.64)∶(8.27±0.81)mg/L],P<0.05;IL-6和PWV水平下降[(2.09±0.37)∶(1.36±0.25)ng/L,(1 754±64)∶(1 532±81)m/s],均P<0.001。相关分析显示,厄贝沙坦治疗前后PWV变化与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呈明显相关,而胰岛素敏感指数、血脂联素和IL-6的变化与其降压作用无相关性。结论:厄贝沙坦对老年肥胖高血压患者,具备独立于降压作用以外的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
- 卢金萍陈玲李夏杨仁勇
- 关键词:高血压老年代谢综合征
- 雷米普利对兔心肌梗死后心室肌电生理的影响
- 2011年
-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雷米普利对兔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24只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心肌梗死组(MI)和雷米普利组(RAM)。3组均在无菌条件下开胸,其中心肌梗死组和雷米普利组分别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雷米普利组术后第2天给予雷米普利[1mg/(kg.d)],3组共喂养12周。3组家兔分别在心肌梗死前、心肌梗死后12周记录左心室内、中、外膜层单相动作电位(MAP),并记录心肌梗死后12周诱发的恶性心律失常次数,及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L-型钙通道电流(Ica-L)的变化。结果:①RAM组明显降低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的发生次数(2.6±0.8比12.4±2.9,P<0.05)。②心肌梗死后12周,MI组3层左心室肌APD90较心肌梗死前明显延长(258.2±21.1比230.1±23.2,278.0±23.8比245.8±25.4,242.6±22.7比227.0±21.7,P<0.05);RAM组3层心室肌APD90与心肌梗死前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而且,MI组跨壁复极离散度(TDR)较SHAM、RAM组明显延长(分别为36.2±10.2,18.7±6.2,24.9±8.7,P<0.05);RAM与SHAM组之间TD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③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和缬沙坦组Ica-L电流密度分别为(-6.29±0.65)pA/pF、(-9.12±0.73)pA/pF和(-7.05±0.68)pA/pF,心肌梗死组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及雷米普利组(P<0.05);雷米普利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雷米普利明显降低家兔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次数,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家兔心肌梗死后电重构有关。
- 钟亚曹萍童传凤李夏
- 关键词:心肌梗死单相动作电位跨壁复极离散度L-型钙通道电流雷米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