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国平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颅内
  • 2篇动脉瘤
  • 2篇血管
  • 2篇手术
  • 2篇疗效
  • 2篇颅内动脉
  • 2篇颅内动脉瘤
  • 2篇出血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组
  • 1篇蛋白质组学
  • 1篇蛋白质组学技...
  • 1篇电泳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栓塞
  • 1篇动脉瘤性
  • 1篇动脉瘤性蛛网...
  • 1篇嗅沟脑膜瘤
  • 1篇血管减压

机构

  • 5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作者

  • 5篇汤树洪
  • 5篇冼克聪
  • 5篇李国平
  • 4篇甘渭河
  • 4篇梁敏
  • 2篇边远
  • 2篇梁曦
  • 1篇郑惠娜
  • 1篇覃重桥
  • 1篇付强
  • 1篇陆伟水
  • 1篇罗红伟

传媒

  • 3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新医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液体栓塞剂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应用液体栓塞剂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脑外科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分别行手术夹闭动脉瘤及液体材料栓塞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哥斯拉预后评分(GOS)良好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复发率。结果:B组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A组且严重残疾、病死率低于A组(P<0.05)。A组与手术相关致残患者6例(12.0%),B组致残率仅为3例(6.0%)(P<0.05)。B组中37例患者恢复正常生活且未发生出血,2例(4.0%)患者发现瘤颈部分显影并再次进行治疗。A组中32例恢复正常生活,8例(16.0%)发生瘤颈部分显影(P<0.05)。结论:手术夹闭及液体栓塞剂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均取得良好效果,而液体栓塞剂治疗可对动脉瘤腔进行致密填塞并对瘤体颈进行封堵。
谭衍边远汤树洪冼克聪李国平梁曦
关键词:液体栓塞剂颅内动脉瘤栓塞
16例嗅沟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被引量:5
2006年
罗红伟甘渭河陆伟水汤树洪冼克聪梁敏李国平覃重桥
关键词:嗅沟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显微手术切除手术入路
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98例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神经内镜下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98例脑出血患者,观察术后3 d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98例患者手术时间为35~95 min,中位时间57 min;术后即刻行CT检查示血肿清除率达90%以上38例(39%),术后24 h复查CT显示69例(70%)血肿清除率达70%以上,另29例(30%)血肿清除率40%~70%;术后3 d患者意识清醒、症状改善68例(69%),无明显改善25例(26%),未好转反而加重5例(5%)。所有患者于术后均给予抗感染、支持等治疗,术后出现发热35例,予对症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无继发出血、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安全可靠,可有效改善脑内出血,且不良反应少,近期疗效较好。
冼克聪汤树洪甘渭河梁敏李国平
关键词:神经内镜脑出血微创
微血管减压与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对比微血管减压(MVD)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PTN患者124例进行研究,根据数字法随机分成MVD组及PBC组各62例,两组分别行对应手术,随访18个月,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MVD组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分别大于PBC组(均P<0.05)。MVD组治疗后完全无痛的比例显著高于PBC组,轻度复发的比例显著低于PBC组(均P<0.05)。MVD组的麻木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分别显著低于PBC组(均P<0.05)。结论:MVD术式与PBC术式在治疗PTN时均具有较好的疗效,MVD术后无痛和并发症情况较好,而PBC创伤较小,较适合高龄体弱而无法耐受较大手术者,临床治疗时应合理地选用相关术式。
李国平甘渭河汤树洪冼克聪梁敏
关键词:微血管减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
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蛋白质组学技术用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研究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2例动脉瘤性SAH患者发病后第1天的脑脊液,按CVS程度将脑脊液标本分成3组:无痉挛组(对照组)、轻中度痉挛组、重度痉挛组。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各组混合脑脊液总蛋白,然后比较无痉挛组与轻中度痉挛组及重度痉挛组之间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筛选出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对差异点用4800 MALDI-TOF/TOF质谱仪进行鉴定。检索NCBInr数据库,确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无痉挛组与轻中度痉挛组及重度痉挛组差异表达2倍以上的蛋白质斑点有68个,成功鉴定并命名不同的差异表达蛋白23个。结论: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成功找到与CVS可能相关蛋白,为动脉瘤性SAH后CVS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梁道桥汤树洪梁敏冼克聪李国平谭衍梁曦边远郑惠娜付强甘渭河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痉挛蛋白质组学双向凝胶电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