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厚荣

作品数:18 被引量:95H指数:6
供职机构: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心肌
  • 9篇心肌梗死
  • 9篇梗死
  • 8篇心率
  • 6篇急性心肌梗死
  • 5篇预后
  • 4篇电图
  • 4篇心电
  • 4篇心电图
  • 4篇心肌梗死患者
  • 4篇心率震荡
  • 4篇急性心肌梗死...
  • 3篇动态心电图
  • 3篇心律
  • 3篇心律失常
  • 3篇心率变异
  • 3篇预后研究
  • 3篇猝死
  • 3篇减速
  • 2篇动脉

机构

  • 18篇重庆三峡中心...

作者

  • 18篇李厚荣
  • 14篇杜国伟
  • 14篇殷波
  • 13篇李倩
  • 11篇金海燕
  • 11篇向娟
  • 9篇李潇华
  • 9篇黄佐贵
  • 6篇余华
  • 5篇郭敏
  • 5篇冉亮
  • 4篇潘楠
  • 1篇张磅锁
  • 1篇何艳萍
  • 1篇吴强
  • 1篇何滟
  • 1篇史旭
  • 1篇李庆平

传媒

  • 4篇实用心电学杂...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 2篇中国心血管病...
  • 2篇江苏实用心电...
  • 1篇医学综述
  • 1篇心脏杂志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心电与循环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4
  • 1篇200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率减速力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猝死预警研究被引量:20
2014年
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值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猝死预警作用.方法 应用24h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35例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患者和40名健康者(对照组)的心率减速力(DC)值和心率加速力值,并进行1年内的猝死预警分析.结果 35例DCM心力衰竭患者DC值≥4.5 ms,1年内死亡率为5.71%,DC值2.6~4.4 ms死亡率为20.00%,DC值≤2.5 ms死亡率为34.28%,DC值≥4.5 ms的患者与DC值2.6~4.4 ms和≤2.5 ms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名健康人(对照组)心率减速力各值中无死亡病例.心率加速力值≤-7.0 ms,除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组1年死亡率为2.85%外,余均无死亡.结论 心率减速力值测定能定量、单独分析和测定迷走神经作用的强度,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高危人群筛选与猝死预警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杜国伟黄佐贵李厚荣殷波李倩李潇华余华金海燕向娟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猝死
24h心率变异三角指数作为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预后危险分级的定量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李厚荣李庆平李潇华吴强张磅锁
关键词:心绞痛心肌梗死心率变异
心功能和心率减速力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预后研究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 探讨心功能指标与心率减速力值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 应用24h动态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测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患者和100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和心率减速力、心率加速力值,并进行预警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病变:100例AMI心力衰竭患者1支病变30例、2支病变55例、3支病变15例;100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支病变60例、2支病变35例、3支病变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死亡:AMI心力衰竭患者组LVIDD66.4 mm、LVEF 26.0%、FS 14.4%、DC≥4.5 ms 3例(3.00%); LVIDD 68.2 mm、LVEF 24.6%、FS 12.8%、DC2.6~4.4 ms 8例(8.00%);LVIDD 69.8 mm、LVEF 22.8%、FS 11.4%、DC≤2.5 ms 15例(15.00%),P<0.05;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LVIDD 47.0 mm、LVEF 50.4%、FS 26.8%、DC 2.6~4.4 ms 2例(2.00%);LVIDD 47.2 mm、LVEF 48.8%、FS 24.6%、DC 2.6 ms 3例(3.00%),P<0.05.AMI心力衰竭患者组LVIDD 68.2 mm、LVEF24.6%、FS 12.8%、AC≤-8.0 ms2例(2.00%);LVIDD 69.8 mm、LVEF 22.8%、FS 11.4%、AC≤-7.0 ms 3例(3.00%),P<0.05;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LVIDD 47.2 mm、LVEF 48.8%、FS 24.6%、AC≤-7.0ms 1例(1.00%),余均无死亡病例.AMI心力衰竭患者组与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比较,P<0.05.结论 心功能指标结合心率减速力值能定量分析和测定迷走神经作用的强度,对急性心肌梗死猝死高危人群筛选与预警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何滟黄佐贵杜国伟李厚荣殷波李倩李潇华余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猝死
活动平板运动实验最大ST/HR斜率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运动实验最大ST/HR斜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拟诊冠心病(CHD)患者280例2周内行活动平板运动实验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比较2组活动平板运动实验ST/HR斜率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结果运动ST/HR斜率[≥2.2μV/(次·min)]值CHD组明显高于非CHD组,P<0.01;而METs明显低于非CHD组,P<0.01。随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运动ST/HR斜率值逐渐增大,ST/HR斜率≥2.2μV/(次·min),1支血管病变为28.98%;ST/HR斜率≥4.0μV/(次·min),2支血管病变为32.60%;ST/HR斜率≥6.0μV/(次·min),3支血管病变为38.40%,血管病变支数与病例比较,P<0.05。运动ST/HR斜率值与ST段压低值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运动最大代谢当量(METs)与ST段压低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运动ST/HR斜率增大可反映心肌缺血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
杜国伟黄佐贵殷波李潇华李厚荣李倩金海燕向娟余华郭敏冉亮潘楠
关键词:ST/HR斜率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病变
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预后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预后。方法:选取45例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观察组和45例冠心病非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电除颤、电复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及相关药物救治,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救治后24 h成功率分别为77.77%、100%,2周内存活率分别为66.66%、88.88%,1年内存活率分别57.77%、84.4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死亡率很高,对该类患者应立即采取电除颤器、电复律及相关药物救治措施,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余华黄佐贵李潇华杜国伟李厚荣殷波李倩金海燕向娟郭敏冉亮潘楠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
窦性心率震荡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预测价值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研究心率震荡(HRT)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213例急性心肌梗死≤3周的窦性心律患者入选,超声心动描记术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24h动态心电图测定HRT指标震荡起始(TO)和震荡斜率(TS),及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比较心源性死亡组与生存组各指标的差异;分析心率震荡指标与SDNN和LVEF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来衡量TO、TS、SDNN和LVEF对心源性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平均随访206个月,剔除13例非心源性死亡病例,心源性死亡组36例,生存组164例,两组间TS与T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NN与TS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O.447,P〈0.01);LVEF与TS(r=0.93)和TO(r=0.85)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均P〈0.01);ROC曲线下面积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预测价值为TS〉LVEF〉SDNN。结论HRT参数TS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其预测价值高于传统的预测因子SDNN和LVEF。
李厚荣何娟杜国伟李倩殷波黄佐贵向娟金海燕史旭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率震荡心源性死亡
远程心电监测网络系统在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应用及效果评价被引量:22
2016年
基于渝东北片区医疗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基层医生心电图诊断水平较低的现状,重庆三峡中心医院于2014年6月采取"1+X"模式,以"四统一""一共享"为核心,建设了区域性远程心电监测网络诊断-会诊中心,方便区域内的心血管病患者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都能享受到同质化的心电检查与治疗。本文介绍了该会诊网络的组织及技术架构、工作体系、运行机制与应用成效,分享了系统建设运营的经验与建议,并展望了系统其他应用的深度开发、基于云计算架构的改造与社区居民智慧健康医疗体系的实现。
李厚荣杜国伟殷波向娟李倩金海燕冉亮
关键词:远程心电监测心电图
208例脉搏波速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脉搏波速度(PWV)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20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PWV测量、血液生化检查、病史采集等,分析PWV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结果发现年龄、PWV是显著性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按照冠状动脉病变最大狭窄程度分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间PWV有显著性差异(P<0.05)。按PWV值≤1400 cm/s和>1400 cm/s分组,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WV>1400 cm/s组的患者既往多数有高血压病史,3支血管病变在PWV>1400 cm/s组中显著增高(P<0.05)。冠状动脉无病变者在PWV≤1400 cm/s组中显著性增多。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与未合并高血压组患者的PWV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WV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显著相关性,它可作为对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的评估和冠状动脉严重程度识别的独立因素。
李厚荣杜国伟殷波李倩
关键词:脉搏波速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造影
碎裂QRS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研究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碎裂QRS波和扩张型心肌病(DCM)碎裂QRS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预后。方法将70例AMI碎裂QRS波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AMI组,35例DCM碎裂QRS波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DCM组,均接受电除颤、电复律、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及相关药物治疗,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MI组与DCM组接受治疗后24h存活率(91.42%vs 94.28%)、2周内存活率(81.42%vs 88.57%)、1年内存活率(72.85%vs 82.8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共11例接受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后,1年内均存活。结论碎裂QRS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此类患者采用电除颤和电复律、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及相关药物治疗,能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黄佐贵杜国伟李厚荣殷波金海燕李倩李潇华向娟郭敏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肌疾病电抗休克
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ST-T改变患者的预后
2014年
非Q波型心肌梗死(Non-Qwavemyocardialinfarction,NQMI)是指心电图上不出现Q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与Q波型心肌梗死(QMI)相比较,二者有相似的病理基础。但临床表现和转归不尽相同,认真加以区别有助于指导治疗。
李潇华黄佐贵杜国伟李厚荣殷波李倩向娟
关键词: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ST-T改变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