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佳

作品数:11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南洋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唐诗
  • 2篇文学
  • 1篇杜牧
  • 1篇心学
  • 1篇学史
  • 1篇样式
  • 1篇异文
  • 1篇因袭
  • 1篇宇文所安
  • 1篇语体
  • 1篇域外
  • 1篇凿空
  • 1篇设论
  • 1篇诗歌
  • 1篇诗歌阐释
  • 1篇诗观
  • 1篇诗集
  • 1篇史记
  • 1篇手法
  • 1篇数字化

机构

  • 11篇南洋理工大学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合肥师范学院

作者

  • 11篇李佳
  • 2篇曲景毅
  • 1篇方胜
  • 1篇张淑艳
  • 1篇曲惠勤

传媒

  • 2篇合肥师范学院...
  • 1篇江淮论坛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湖北大学学报...
  • 1篇史林
  • 1篇文化与诗学
  • 1篇励耘学刊
  • 1篇古代文学理论...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语》编纂析论
2014年
有关《国语》一书编纂诸问题,由于其成书古老而甚难考索。本文指出《国语》透过历史上的善恶成败事迹,向执政者进谏,使之从中得到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修身治国。而这一编纂目的是借该书所采用的劝谏性的四段式,和具有预言性的三段式结构达成。这种首尾呼应的篇章结构,有效地服务于该书鉴察往事,警戒将来的编纂目的。另外,该书所记史实多有出入,亦可证明其并非以实录历史为目的;而善恶兼记的特点则可证"明德"说的不足。此外,《晋语》中有连续三篇所载内容相似,但是三篇字数的多寡,内容的繁简,以及篇章的结构等都很不相同,通过比较分析,不难发现三篇的内容显然存在着由简到繁的衍变过程。本文认为《国语》的写作是作者在明确的编纂目的指导之下,将各国语书资料选择、充实、润色,虽未尽统一,却具有清晰的内在系统性。
李佳
凿空之功与逢君之恶--张骞功过评说与《史记·大宛列传》的若隐不发被引量:3
2020年
自汉迄今对于张骞的功过评价,多以正面褒扬为主,他坚韧不拔、舍生忘死的精神,忠于国家、宽厚诚信的品行,令其成为使臣的杰出楷模;而他"凿空"西域,开拓丝绸之路的首功,更是为后人所颂扬。但其实张骞也曾招致不少人的批评,指责其逢君之恶、生事劳人。翻检西汉以后史籍和诗文中对于张骞功过两极化的评论,继而上溯《史记·大宛列传》分析司马迁对于张骞的书写和表达,可以发现:在对张骞的评价上,展现出司马迁冷静的理性精神与饱满的感性情感之间的矛盾纠葛。司马迁嘉奖张骞作为使节的品行,肯定其"凿空"西域的划时代意义,但却不赞成或者说无法理解武帝对西域和匈奴战争的重要性,故而司马迁在微言中寄寓"大义",在客观记史之中,委婉表达对于张骞其人和开通西域诸事的主观感受,讽刺其才具不多,任意妄言;批评张骞为谋个人私利,挑动武帝通大夏、攻大宛,导致国家虚耗、民怨沸腾。司马迁在若隐不发的文字中,意欲"补弊起废",而其看法则影响了后人对于张骞的评价。
李佳
关键词:《史记》
试论《国语》的篇章结构及其笔法特征——以《左传》互见记载为参照被引量:6
2010年
《国语》是先秦一部重要的典籍。本文认为其篇章结构一般包括"背景"、"言语"、"结果"和"尾声"四个部分,"言语"是核心内容。通过与《左传》互见记载的对比,细致剖析了《国语》篇章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特点,以及该书在材料取舍、写作手法上的匠心独运之处;同时揭示了《国语》的篇章结构、笔法对该书编纂意旨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李佳
关键词:《左传》篇章结构写作手法
《文选》“难”体与先秦“语”体——兼及“对问”“设论”的文体溯源被引量:1
2019年
《文选》中的“难”“对问”“设论”,历来对其文体分类、特征及其文体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难蜀父老》“难”体具备先秦“语”体的特征,即对问的形式、有关国家政治的内容、强烈的议论说理目的,以及相对类型化的写作体制,其文体当来源自“语”体。同时,《难蜀父老》在对话双方人物的设置方面,较“语”体有所突破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通过比较分析《对楚王问》《答客难》《解嘲》《答宾戏》的文体特点,可以发现先秦“语”体与“对问”“设论”都有源流关系,并在汉魏六朝时期展现出的新文体特征。
李佳
关键词:《文选》设论
南国诗宗:丘菽园旧体诗创作风貌论
2019年
在移居海外的华人知识分子中,丘菽园于旧体诗致力甚勤,被誉为"南国诗宗"。其旧体诗始终保持着对中国政治民生的关注,表达出深沉的故国情思,不断歌咏家乡风物,更将大量的语典、事典融入诗歌的写作之中。由于侨居南洋,丘氏常常接触到不少新生事物,诗中的新鲜语汇与域外视野呈现别具一格的特色。此外,丘氏还有不少具有南洋在地特征的诗篇,显示了传统的旧体诗文学样式与近现代文化碰撞的痕迹,彰显出传统文学形式在异域的生命力和包容性。
李佳
关键词:旧体诗文学样式南国
杜牧注《孙子》的体例与创获
2011年
杜牧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具有卓越的军事见解。他所撰《孙子》注三卷,是今天我们研究《孙子》的重要参考。杜牧注《孙子》在曹操注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发展。首先,完善的注释体例,尽管《孙子》文字并不古奥,曹注已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是杜牧并不轻视字词的训诂,在曹氏无注或者注有未尽时,杜注则加以补充,有几处地方还用直音法予以音注。杜注兼顾句义的串解,并且注意到篇章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其次,杜注广泛征引兵书证兵书,尤其常引古佚兵书为一些典章制度、军事术语作注。再次,征引大量史实、战例以为说明。最后,借注阐发自己的心解。
李佳
关键词:杜牧《孙子兵法》注释
试论宇文所安《剑桥中国文学史》的理念与呈现被引量:4
2011年
通过对宇文所安教授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的分析,结合其以往著作中有关编纂文学史的观点,并与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进行比较,探讨宇文教授新编文学史理念。本文认为《剑桥中国文学史》秉承了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注重接受史的逻辑思维,提出了文学史是对以往文学文化的叙述、文学史本身就是文学史的一部分、经典的形成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中介过程等重要观点。此外,新编文学史还特别关注物质文化对文学的作用、文学发展的不确定性,并打破以朝代进行文学分期的传统、较好的贯彻了以文学本位书写文学史的观念,从"旁观者"的视角提出了颇多新见。
李佳曲景毅
关键词:宇文所安文学本位
明人周汝登《类选唐诗助道微机》的唐诗观与诗歌阐释学被引量:1
2019年
《类选唐诗助道微机》为明人周汝登编选的一部唐诗选集。全书凡六卷,每卷各分二门,收诗凡568首。全书以《唐诗品汇》为底本,适当参考了其他版本,其中或有出自周汝登据己意擅改者。作为一个心学家,周汝登对唐诗尤为关注,值得玩味,《类选唐诗助道微机》以"无善无恶"为宗旨,取其盛者,以资进道,分门亦与此种思想体系相契合,体现出浓厚的心学色彩。同时周汝登评诗以"六经注我"为依归,以直赞、触发、假借、微妙为解诗,建构了一个心学家的诗学世界。
曲景毅李佳
关键词:心学诗歌阐释
中道自然的渐行渐远——以皎然“至丽而自然”说为中心
2012年
以唐代诗评家皎然提出的"至丽而自然"说为中心,考察古代诗论中的中道自然观进行,可以看出,皎然的自然观更多地继承了盛唐风神,将之归入盛唐诗学的范畴更为合理。中道自然观渐渐淡出了后代诗论家的关注视野。
李佳
关键词:皎然
论科技期刊数字化后之利与弊
2011年
互联网的快速推广与普及以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原有的科技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读者获取专业科技信息的渠道进一步拓宽,同时给传统科技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期刊数字化后,利弊并存,期刊的影响力得到显著提高,仍然要求编辑在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时候,认真地考虑信息的质量问题。同时知识版权受到挑战,编辑应尽最大努力规避抄袭现象的泛滥。
曲惠勤李佳张淑艳
关键词:科技期刊数字化抄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