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本珍

作品数:9 被引量:71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主题

  • 6篇边坡
  • 3篇土质边坡
  • 3篇桩间距
  • 3篇微型桩
  • 2篇土压力
  • 2篇桩土
  • 2篇模型试验
  • 2篇抗滑
  • 2篇抗滑桩
  • 2篇加固边坡
  • 2篇边坡加固
  • 1篇道路工程
  • 1篇冻土
  • 1篇冻土区
  • 1篇多年冻土
  • 1篇多年冻土区
  • 1篇设计参数分析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数值模拟研究
  • 1篇铁路

机构

  • 8篇中国矿业大学...
  • 8篇中国中铁股份...
  • 1篇中南大学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9篇朱本珍
  • 8篇孙书伟
  • 2篇马宁
  • 1篇严华军
  • 1篇周孑民
  • 1篇方建生
  • 1篇郭宏新
  • 1篇廖胜明
  • 1篇董献付
  • 1篇黄弟福
  • 1篇赵世运
  • 1篇张鲁新
  • 1篇熊治文

传媒

  • 7篇铁道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公路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微型桩加固边坡土拱形成机制与结构特征研究被引量:11
2020年
研究目的:微型桩是一种边坡快速加固手段,多大面积成群布置,研究桩间土拱对微型桩加固边坡工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缺乏微型桩加固边坡土拱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本文主要通过模型试验并结合数值分析研究土拱形成机制及结构特征。研究结论:(1)当微型桩间距较小时桩间土体能够形成强拱,随着桩间距的增大,桩间土拱的结构性能有所减弱;(2)对黏性土坡而言,微型桩形成土拱的最大桩间距约为5.5D,当相对桩间距大于5.5时推力荷载作用下桩间土体会产生整体滑出;(3)通过对比不同桩间距土拱形态可知,端承土拱的拱形近似为抛物线,拱形随着相对桩间距增大由尖变缓,再由缓变扁,拱高随着相对桩间距的增大而增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微型桩加固土拱的拱轴线方程;(4)本研究成果可为微型桩加固黏土边坡工程设计和安全评价提供指导。
孙书伟胡家冰朱本珍夏俞毛
关键词:土质边坡微型桩模型试验桩间距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开挖方法及设计参数分析被引量:23
2019年
研究目的:为给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设计提供参考,本文以成都天府新区汉州路北段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为背景,运用现场调查和数值分析方法,对不同开挖方案的基坑稳定性进行对比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合理的支护建议。研究结论:(1)成都天府新区地下综合管廊位于成都平原南部边缘,地层为第四系人工填土、洪坡积层和砂泥岩互层,汉州路北段长1 390. 88 m,设计三种舱类;(2)汉州路北段管廊基坑最大开挖深度为9. 3 m,位置为K 0+40,管廊类型为两舱管廊,截面尺寸为7. 6 m×3. 8 m,宜采用两级放坡方式开挖,下级边坡高度5~6 m时整体稳定性最好,黏土区最优放坡坡率为1∶1. 5,全风化基岩区为1∶0. 75,中风化基岩区为1∶0. 3;(3)对于局部工程区不满足放坡条件者,建议采用锚杆支护,锚杆长度4~6 m、间距1~2 m可取得良好的支护效果;(4)本研究成果可为现代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工程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孙书伟朱本珍马宁
关键词:综合管廊开挖锚杆滑坡
抗滑桩土拱演化特征及机理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研究目的:抗滑桩土拱效应是土体发挥自身抗剪强度所产生的一种应力转移与重分布现象,对安全经济地设计抗滑桩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缺乏抗滑桩土拱演变特征的研究与机理分析,使得抗滑桩土拱效应理论成果难以指导工程设计,因此本文通过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抗滑桩土拱发展阶段,分析土拱演变特征与机理。研究结论:(1)抗滑桩土拱从形成到破坏分为三个阶段,即形成期、发展期与破坏期;(2)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推力作用下桩后土体产生压缩变形,随后土体发生弧形开裂,桩间形成端承型土拱;随着荷载增大,拱压区厚度变大;当荷载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桩内侧产生纵向裂缝,裂缝逐渐向后发展导致土拱破坏;(3)初始阶段土拱区域应力以水平应力为主,随着荷载的增加,法向应力逐渐升高,主应力方向发生偏转,桩间土体产生贯通的剪应变增量区,拱压区内侧位于约2倍桩宽位置;(4)本研究成果可为抗滑桩工程设计和安全评价提供理论指导。
孙书伟马宁胡家冰朱本珍
关键词:抗滑桩土拱效应桩间距模型试验
微型抗滑桩加固边坡极限抗力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研究目的:微型抗滑桩具有桩位布置灵活、施工速度快、对施工场地适应性强、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近年来在边坡加固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但目前缺乏分析微型抗滑桩加固边坡极限抗力的科学方法。基于此,本文采用数值分析手段建立微型抗滑桩加固边坡的极限抗力分析模型,以桩身弯曲承载力、剪切承载力和结构位移为控制条件,提出一种微型抗滑桩加固边坡极限抗力的分析方法,并进行力学机制研究。研究结论:(1)不同类型边坡微型抗滑桩提供的极限抗力有所不同,岩土强度越高微型抗滑桩提供的极限抗力越大,整体而言,对于土质边坡,微型抗滑桩的极限抗力主要受桩身弯曲承载力控制;对于岩质边坡,微型抗滑桩的极限抗力主要受剪切承载力控制;(2)滑坡推力主要由靠近荷载的半幅桩承载,远离荷载的半幅桩基本不受力;(3)微型抗滑桩与岩土的接触反力主要由靠近荷载桩单元的正应力提供,剪应力的影响不大;(4)该研究成果可为微型抗滑桩在边坡加固工程中的设计和安全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孙书伟朱本珍冯孟乾
关键词:边坡加固桩土相互作用接触面
微型桩群加固边坡三维复合体形成判据研究被引量:6
2021年
研究目的:微型桩加固边坡时常大面积成群布置,由于微型桩群与土体作用机理较为复杂,目前缺乏微型桩加固边坡三维复合体的相关研究,本文研究微型桩群加固边坡形成三维复合体的临界判据,相关成果可为微型桩群加固边坡的工程设计和安全评价提供参考。研究结论:(1)通过假定极限状态下微型桩群加固边坡的受力条件与挡土墙接近,基于经典土压力理论,建立了微型桩群加固边坡形成三维复合体的理论判据;(2)运用数值分析研究了滑体挤压作用下微型桩-土体系三维复合体形成的临界条件和演化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相对桩间距S/D增大,微型桩单桩抗力逐渐增加,当S/D≥8之后,微型桩的受力状态接近于独立单桩,桩土水平接触反力极限值约为11.9CuD,微型桩群与土体之间形成三维复合体的临界桩间距约为2.5D;(3)微型桩群加固边坡三维复合体的破坏机制表现为:单排桩加固时桩间土体首先产生横向开裂,桩后土体产生弧状裂纹,荷载增加至一定程度时桩群及桩前土体产生整体变形并与桩后土体发生脱空;双排桩加固时后排桩间土体首先产生横向开裂并向斜后方延展,裂缝随推力荷载的增大逐渐向左前侧贯通,最终桩群两侧土体产生垮塌,试验过程中桩群与桩间土整体性较好。
孙书伟刘流杨肇熙朱本珍张嘉辰
关键词:边坡桩间距土压力
微型桩群加固土坡抗滑力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8
2018年
研究目的:微型桩直径通常小于300 mm,由于单桩抗滑力小,加固土坡时须成群布置,微型桩群-土坡体系是一个三维空间体系,力学机制复杂,目前对其抗滑力缺乏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借助于数值模拟手段,对微型桩群加固土坡的抗滑力开展系统研究,并对设计参数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论:(1)微型桩群的抗滑力随着桩间距的减小明显增大,但单根的加固效率有所降低,实际应在保证群桩抗滑力的前提下尽量发挥单桩的加固效率;(2)微型桩群加固土坡的抗滑力随着桩排距变化不明显;(3)随着锚固长度的增大,微型桩群的抗滑力逐渐增大,结构变形由刚体旋转逐渐转化为横向弯曲变形,对于微型桩群加固土坡而言,最优锚固长度约为潜在滑面以上桩长的2倍;(4)该研究成果可为微型桩加固土坡的工程设计和安全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孙书伟朱本珍
关键词:土质边坡锚固长度
微型桩加固土质边坡极限抗力分析方法被引量:14
2018年
为了给微型桩加固土质边坡的工程设计和安全评价提供参考,针对工程中常见的黄土、冰碛土和风化页岩进行单根微型桩在横向滑体变形作用下的承载力特性试验。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考虑桩-土接触作用和岩土的非线性行为,建立微型桩加固土质边坡时极限抗力的分析模型,以桩截面极限弯矩和桩身最大水平位移为控制条件,提出确定微型桩加固土质边坡极限抗力的分析方法,并将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微型桩加固土质边坡时的变形机制、破坏模式以及分别加固黄土、冰碛土和风化页岩时的极限抗力。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微型桩极限抗力分析模型在确定微型桩加固土质边坡极限抗力时具有较高的精度,直径115mm微型桩在厚度为60cm的滑体横向变形作用下的极限抗力约为10~20kN,微型桩的极限抗力受到岩土类型影响,边坡岩土强度较高时微型桩的极限抗力更大;微型桩加固土质边坡时的破坏模式为弯曲破坏,主要由于微型桩截面弯矩超限所导致,桩身破坏部位在滑面以下约4倍桩直径的深度位置;滑体横向变形作用下微型桩顶水平位移在开始阶段呈线性增加,随着滑体位移量逐渐增大,微型桩顶部与桩后岩土之间产生了脱空现象。
孙书伟张奎朱本珍
关键词:道路工程微型桩土质边坡
微型桩在路堑边坡加固中的应用及机理分析被引量:12
2017年
研究目的:传统抗滑桩采用人工挖孔施工,工期长并且混凝土圬工量大,难以用于路堑边坡快速加固,为此采用钻孔微型桩对广(元)~巴(中)高速公路K51路堑边坡病害进行治理,本文介绍微型桩加固工程概况及设计参数,并采用数值分析手段对带承台微型抗滑桩加固单元的加固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论:(1)作用在微型抗滑桩上的推力近似呈三角形分布,并且微型抗滑桩加固单元内各排桩受力具有不均匀性;(2)侧向挤压作用下各排桩的受力机制差别不大,剪力和弯矩峰值随边界位移不同位置略有差异,模型试验与计算结果均表明,微型抗滑桩加固边坡的破坏模式为沿潜在滑面所产生的整体滑移;(3)承载力分析结果表明,微型抗滑桩加固单元的极限抗滑力大于设计下滑力,表明K51工点边坡选用微型抗滑桩加固方案代替原重力式挡墙是可行的,能够确保被加固边坡的安全;(4)该研究成果可为微型桩在山区边坡(滑坡)加固中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孙书伟朱本珍谭冬生
关键词:微型桩边坡加固土压力破坏模式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热棒路基技术及其应用
廖胜明张鲁新郭宏新黄弟福赵世运董献付朱本珍周孑民方建生熊治文严华军
2006年7月1日正式全面通车的青藏铁路,穿越海拔4500米以上的550多公里的地质条件复杂的多年冻土区,其最大的技术难点是怎样防治冻土融沉冻涨变形对铁路路基的破坏,重要措施之一是埋置高效单向传热元件热棒。在铁道部科技研...
关键词:
关键词:多年冻土青藏铁路热棒路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