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森强
- 作品数:9 被引量:29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儿童先天性支气管桥畸形临床与解剖形态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分析儿童支气管桥(BB)畸形的临床和解剖形态特征,探讨其诊断策略、治疗方式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5月至2016年10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23例BB患儿的临床特征、影像学改变、治疗方式及预后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1.本组患儿男15例,女8例;发病年龄0~4岁(发病年龄中位数为3.17个月)。2.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23/23例,100.0%)、反复喘息(20/23例,87.0%)、发绀(8/23例,34.8%)、喂养困难/体质量增长缓慢(6/23例,24.6%)等。3.根据Wells法分型Ⅰ型17例,Ⅱ型4例,另2例为前支气管桥。Ⅰ型和Ⅱ型病例中各有2例解剖形态结构不典型。4.合并支气管狭窄21例,以左主支气管起始部合并BB狭窄最为多见(5例),16例行支气管镜检查示支气管软化5例。合并心血管畸形16例(复合畸形11例),其中以左肺动脉吊带(SLPA)最常见(12例)。5.合并SLPA12例中9例行肺动脉吊带矫治术,手术年龄为1个月~8岁,患儿术后4~17个月喘息等呼吸道症状逐步缓解或消失,余2例死亡,1例失访。结论BB通常伴支气管狭窄/软化及心血管等其他器官畸形。临床症状严重度主要取决于是否并呼吸道狭窄/软化及其程度;需要联合多种影像检查才能做出完整的诊断评估。合并单纯SLPA患儿手术效果良好。
- 曾森强樊慧峰卢根张东伟谢小斐黄莉杨迪元张明杰
- 关键词:儿童心血管畸形支气管狭窄
- 儿童先天性肺动脉吊带临床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分析儿童先天性肺动脉吊带(PA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探讨其诊治策略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8年10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98例PAS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1.共纳入98例患儿,其中男56例,女42例;起病年龄0~19个月,中位数2个月;诊断年龄0~84个月,中位数4个月。2.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61/98例,62.24%),喘息(47/98例,47.96%),气促(43/98例,43.88%),发绀(19/98例,19.39%),喉鸣(8/98例,8.16%)等。3.共96例行心脏超声检查,诊断阳性84例(87.50%),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62例(62/96例,64.58%),其中以房间隔缺损最为常见(32/96例,33.33%)。4.共92例患儿行胸部CT及三维重建检查,诊断率为100.00%,呼吸道狭窄以气管中下段为主(76/92例,82.61%),支气管桥13例(13/92例,39.13%)。77例患儿行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完全性气管软骨环43例(43/77例,55.84%),气管支气管软化13例(13/77例,16.88%)。5.其中67例行左肺动脉(LPA)重建术,术后死亡5例,均死于术后并发症难以撤机(1例单纯行LPA重建术,余4例均有气管手术干预),失访24例,存活38例,随访2~96个月,呼吸道症状均较术前改善;31例非手术治疗,死亡18例,失访7例,余6例随访中仍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6.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保守治疗是影响PAS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7.45,95%CI:1.23~48.68)。结论心脏超声、胸部CT及支气管镜检查三者结合更有利于PAS的诊断。LPA重建术是治疗PAS的主要手段,可改善多数患儿呼吸道症状,并气管干预术者死亡风险大。保守治疗是影响PAS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周干张东伟施婷婷曾森强卢根杨迪元樊慧峰张明杰
- 关键词:心血管畸形儿童预后
-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喘息婴儿外周血IL-4和CD20水平以及喘息再发的影响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观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喘息婴儿外周血IL-4和CD20水平以及喘息再发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分别检测30例正常婴儿和66例喘息婴儿外周血CD20+细胞数和IL-4水平,随访记录婴儿的喘息缓解时间和半年内再喘息率。结果:喘息婴儿外周血的IL-4与CD20+细胞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常规治疗前后患儿外周血的IL-4水平分别为(155.13±29.82)ng/L与(92.21±14.55)ng/L,P<0.01,但治疗后的水平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D20水平分别为(35.60±7.27)%与(22.73±6.19)%,P<0.01,治疗后的水平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丙种球蛋白治疗前后IL-4水平分别为(142.87±36.51)ng/L与(57.31±12.68)ng/L,P<0.01;CD20水平分别为(37.12±8.51)%与(18.46±5.34)%,P<0.01,治疗后IL-4与CD20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丙种球蛋白组患儿的喘息消失时间(4.18±1.75)d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5.92±1.33)d,P<0.01。丙种球蛋白组半年内出现再喘息率(12.12%)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33.33%),P<0.05。结论:喘息发作婴儿外周血中IL-4与CD20+细胞水平明显增高,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较迅速缓解婴儿喘息症状和减少喘息再发率的机制可能与IL-4水平和CD20+细胞数下降有关。
- 黄花荣曾森强吴敬芳
- 关键词:喘息丙种球蛋白类白细胞介素类CD20婴儿
- 儿童急性外源性类脂性肺炎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研究
- 2020年
-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外源性类脂性肺炎(ELP)的临床特征和随访结果。探讨其诊断策略、治疗方式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41例ELP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检测结果、治疗方式及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共41例患儿,其中男29例,女12例;发病年龄4~53个月,多数3岁以内发病(35/41例,85.4%),以1~2岁为主(23/41例,56.1%)。2.误服油脂包括灯油/香油11例、白电油7例、电蚊香油5例、润滑油5例、石蜡油4例、汽油/柴油3例、煤油和鱼肝油各2例、缝纫机油和性质不清各1例。3.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26/41例,63.4%)、气促(23/41例,56.1%)、发热(17/41例,41.5%)、发绀伴低氧血症(15/41例,36.6%)、喘息(9/41例,22.1%)、呼吸窘迫(9/41例,22.1%)、肺出血(6/41例,14.7%)、喂养困难和/或一过性呕吐(4/41例,9.8%),无症状7.3%(3/41例)。4.胸部X线主要表现为双肺渗出性改变或肺实变,胸部高分辨CT(HRCT)最常见征象为局部或广泛渗出,可伴肺实变(18/41例,43.9%)。受累部位最常见为双下肺叶(8/41例,19.5%),其次为右下叶(3/41例,7.3%)、右中叶(2/41例,4.8%)和左下叶(2/41例,4.8%)。其他征象包括肺囊泡改变、过度通气、磨玻璃样改变及小结节形成等。5.共7例患儿因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支持治疗,所有患儿行经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所有患儿痊愈出院,无一例死亡,住院时间为(11.67±4.90)d,合并腺病毒感染者住院时间为(19.25±5.93)d。9例患儿随诊失访(其中8例轻症,1例重症),余患儿症状均在1周~1个月消失,21例在出院1个月内肺部影像恢复正常,7例出院3个月恢复正常,4例在6个月后恢复正常。结论急性ELP临床表现和肺部影像无特异性。重症患儿肺部影像多肺叶受累,可出现肺实变和囊泡改变。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并感染尤�
- 彭俊争童志杰曾森强杨迪元卢根张明杰林俊宏
- 关键词:儿童高分辨率CT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 广州地区婴儿喘息发生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和Logistic分析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的婴儿喘息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分析101例喘息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及逐步前进法Logistic多因素回归统计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婴儿喘息发生的危险因素与过敏性疾病家族史、个人过敏史、病毒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母亲被动吸烟和孕龄有关(P<0.01),而与喂养方式、分娩方式、同胞数量、患儿性别无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过敏性疾病家族史(OR=13.0258,95%CI2.8951~58.6060,P<0.001)、肺炎支原体感染(OR=10.5962,95%CI2.5356~44.2810,P<0.01)、病毒感染(OR=38.8702,95%CI7.4108,P<0.001)、母亲孕龄(OR=1.4139,95%CI1.0955~1.8248,P<0.01)、母亲被动吸烟(OR=17.6636,95%CI4.4270~70.4772,P<0.001)是婴儿发生喘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婴儿喘息发生与个人过敏史、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病毒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母亲被动吸烟和孕龄有关,而后五者为其独立危险因素。
- 黄花荣曾森强吴敬芳
- 关键词:婴儿哮喘病例对照研究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阴性儿童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11例外周血免疫学特征及基因变异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儿童马尔尼菲篮状菌(TM)感染的外周血免疫学特征及基因变异结果, 以提高儿童TM感染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2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诊治的11例TM感染的HIV阴性患儿的临床资料, 包括临床特征、外周血免疫学特征以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11例患儿中, 男9例, 女2例, 中位年龄19个月。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10/11, 90.91%)、咳嗽(10/11, 90.91%)和肝大(7/11, 63.64%)。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7/11, 63.64%)和脓毒性休克(5/11, 45.45%)。最终2例患儿死亡。6例患儿(6/11, 54.55%)病程中出现一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4例分别出现淋巴细胞减少和免疫球蛋白(Ig)G降低, 6例出现IgA降低, 3例出现IgM降低, 5例出现IgE降低, 3例出现IgM升高, 2例出现IgE升高。1例T细胞和B细胞计数均下降。所有患儿进行基因检测, 均发现基因突变, 8例患儿结合基因突变结果明确诊断为出生免疫错误(IEIs), 其中4例发现CD40LG基因突变诊断为CD40配体缺陷, 1例发现IL2RG基因突变诊断为严重联合免疫缺陷, 1例发现STAT3基因自发突变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相关高IgE综合征, 1例发现STAT1基因突变诊断为功能获得型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STAT1)免疫缺陷, 1例发现CARD9复合杂合突变诊断为家族性念珠菌病2型。另3例中2例患儿基因变异为可能致病, 1例患儿为致病未明确。结论 TM感染在HIV阴性儿童中临床表现不典型, 严重并发症多, 病死率高。早期识别并积极进行基因检测, 发现潜在IEIs, 有助于改善患儿远期预后。
- 樊慧峰曾森强黄莉李甜徐雪花张东伟卢根
- 关键词:儿童免疫学特征基因变异
- 儿童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并噬血细胞综合征1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儿童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11例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初步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11例患儿中,男7例,女4例,年龄3月龄至3岁(中位年龄1岁10月龄)。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及体征依次为发热(11/11,100.00%)、肝脾肿大(11/11,100.00%)和咳嗽(9/11,81.82%)。其他严重并发症包括脓毒症休克(10/11,90.9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8/11,72.73%)、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8/11,72.73%)等。所有患儿均有血细胞下降,C反应蛋白升高,天冬氨酸转移酶升高。常见的外周血免疫功能异常表现为NK细胞计数下降(7/10,70.00%),血清IgG下降(4/11,36.36%)。6例患儿行基因检测,2例患儿确诊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1例发现COPA基因突变,1例发现多个位点基因突变,2例未发现疾病相关基因突变。所有患儿通过血、骨髓等培养和(或)组织病理学阳性确诊为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10例患儿给予抗真菌治疗,以两性霉素B联合伊曲康唑序贯治疗最为常用。8例患儿给予高级生命支持,5例患儿给予HLH2004方案化疗,最终8例患儿死亡(8/11,72.73%)。结论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并噬血细胞综合征在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儿童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漏诊,且病情严重,病死率高。早期识别并行血、骨髓培养及组织病理活检积极寻找病原、给予抗病原和化疗治疗可能改善预后。
- 樊慧峰陶建平王嘉怡江文辉曾森强黄莉金颖康卢根
- 关键词:噬血细胞综合征儿童诊疗
-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在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中的应用策略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探讨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的治疗时机、剂量选择对疾病转归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呼吸科使用IVIG治疗的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临床资料。根据IVIG治疗的时间分层, 分为早期应用(病程5~10 d)和晚期应用(病程11~15 d);再根据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分组, 方案1组:1 g/(kg·d), 共2 d;方案2组:0.4~0.5 g/(kg·d), 共3~5 d, 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连续变量的2组分析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结果共202例患儿入组, 中位年龄为12(12, 36)个月, 其中128例(63.37%)为早期应用者, 74例(36.63%)为晚期应用者。晚期应用患儿发热时长较早期应用患儿更长[18.00(14.00, 23.25) d比11.00(9.00, 14.00) d], 对机械通气的需求增加(33.78%比20.31%), 后遗症支气管扩张的发生率更高(9.46%比1.56%),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早期应用患儿, 2种剂量组在高级生命支持的需求、预后和后遗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对于晚期应用患儿, 方案1组较方案2组患儿发热时间缩短[18.00(14.00, 21.00) d比21.00(15.50, 30.75) d], 体外膜肺(ECMO)的需求率明显降低(2.13%比18.5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部后遗症, 如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的发生率在2种剂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VIG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77%, 2种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给予IVIG治疗对改善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的预后非常重要。对于晚期应用患儿, 高剂量IVIG治疗可缩短发热时间, 减少ECMO的使用。
- 樊慧峰陈晨徐雪花曾森强印根权黄莉江文辉卢根
-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
- 婴儿喘息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婴儿喘息再发的影响
- 本研究通过观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对婴儿再发喘息的影响,同时通过测定喘息婴儿外周血B细胞含量,了解喘息婴儿体内的体液免疫的变化情况。
研究目的:
本研究对喘息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搜集统计,分析母乳喂养、...
- 曾森强
-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呼吸道疾病小儿哮喘体液免疫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