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燕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篇土壤
  • 1篇缔合
  • 1篇冬小麦
  • 1篇生态恢复
  • 1篇疏水
  • 1篇疏水缔合
  • 1篇水分
  • 1篇水分利用
  • 1篇水分利用效率
  • 1篇四面体
  • 1篇土壤含水量
  • 1篇土壤结构
  • 1篇培肥
  • 1篇稳产
  • 1篇稳产性
  • 1篇小麦
  • 1篇利用效率
  • 1篇耐旱
  • 1篇耐旱性
  • 1篇聚丙烯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兰州大学
  • 2篇黄土高原土壤...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5篇方燕
  • 2篇李凤民
  • 2篇徐炳成
  • 1篇曹现福
  • 1篇何涛
  • 1篇廖兵
  • 1篇何宏平
  • 1篇张秀菊
  • 1篇杨慎骄
  • 1篇余林梁
  • 1篇张斌
  • 1篇陶奇
  • 1篇陈鸣才
  • 1篇许凯
  • 1篇郭元强
  • 1篇胡红旗
  • 1篇刘倩倩
  • 1篇叶树集
  • 1篇陶庆胜
  • 1篇陈爱清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矿物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0
  • 1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机械研磨高岭石的固体^(29)Si、^(27)Al核磁共振光谱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综合多种测试方法,考察了研磨对茂名高岭石粒径、形貌与微结构等理化性质的影响。重点采用^(29)Si、^(27)Al MAS NMR光谱考察了研磨过程中结构脱羟、Si、Al配位环境变化、新活性位点形成等微结构演变等。结果表明:研磨初期,高岭石六方片层遭到破碎,颗粒粒径逐渐减小,比表面积在研磨1 h达到最大(43.8 m^2/g);此后,颗粒发生团聚,比表面积减小,样品脱羟量和表面吸附水含量均逐渐增加。核磁Si谱和Al谱分别在化学位移-100.5和14.8处出现新的信号,归属于四面体Si与八面体Al相连顶氧质子化作用而产生的Q^3 Si-OH^+-Al结构。研磨导致高岭石脱羟,Al配位状态从AlⅥ经由AlⅤ逐渐向AlⅣ转变。
方燕陶奇陶奇何宏平
关键词:高岭石机械研磨
密度和修剪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田间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和不同时期根修剪对黄土旱塬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根系时空分布、土壤水分利用以及产量的影响。供试材料为该地区广泛种植的冬小麦品种长武135。试验设定4个密度处理:SR1、SR2、SR3和SR4,分别为180、225、280和340株/m2,其中SR2为常规密度;以及4个根修剪处理:CK(不剪根处理)、W(越冬期根修剪)、S(返青期根修剪)和B(越冬期根修剪+返青期根修剪)。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返青期、孕穗期和花期根系总干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根修剪处理显著降低了各生育期冬小麦根系总干重,不同处理间排序为CK>W>S>B。种植密度和根修剪对冬小麦根系总长度的影响与根系总干重类似,各处理间根系总干重和根系总长度的差异主要来自于0—20 cm表土层。冬小麦表土层(0—20 cm)中的根干重密度(DRWD)和根长密度(RLD)都随种植密度的提高而增加。根修剪降低了返青期、孕穗期和花期冬小麦DRWD和RLD在0—20 cm表土层中的分布,但增加了花期60—100 cm深土层中的DRWD和RLD。整个生育期土壤水分消耗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而根修剪显著减少土壤水分的消耗。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显著提高。根修剪处理显著增加了冬小麦的产量,且W处理的产量最高,同时根修剪也显著提高了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由此可见,越冬期根修剪(W)可以最大程度提高冬小麦产量。考虑到经济效益,建议旱地雨养农业区在较高的密度下进行越冬期根修剪处理,从而达到生产上高产高效的目的。
方燕徐炳成谷艳杰刘倩倩李凤民
关键词:AESTIVUM根系土壤含水量黄土旱塬
黄土风沙区土壤培肥机理与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3年
黄土风沙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剧烈,土地沙漠化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针对沙地土壤肥力低下及农业和生态利用潜质较差的特征,中国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采取了大量措施对风沙土结构和化学性质进行改良。经过几十年的综合治理,沙地土壤结构和肥力得到了有效改善。笔者对砒砂岩、风化煤、有机肥、绿肥及覆盖耕作技术改良沙土的现状、作用机理和效果作了简要阐述,认为土壤改良工作应以不同农艺措施进行优化组合,同时实现沙地土壤理化及生物性质的整体改良,促进土壤的发生发育,实现对沙地土壤的快速、有效培肥。提出黄土风沙区未来亟待加强构建绿色化的沙地土壤培肥技术体系、强化沙地土壤培肥技术生态效应的监测、研发具有可推广的绿色土壤培肥产品,以期为沙地土壤培肥和生态恢复提供科技支撑。
朱晓月方燕上官周平
关键词:风沙土培肥土壤结构生态恢复
干旱条件下两个大豆品种非水力根信号特征及稳产性比较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非水力根信号(non-hydraulic root signal,nHRS)特征在判别植物的干旱适应能力上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其与作物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关系可为抗旱节水农业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分别于大豆分枝期、始花期和鼓粒期,在土壤渐旱过程中跟踪测定两个大豆供试品种(晋大74和晋豆24)的nHRS特征;测量其在高土壤水分[2007年的高水处理(H)和2008年的充分供水(WW),对照]及干旱胁迫[2007年的低水处理(L),及2008年的轻度干旱(LD)和严重干旱(SD)]处理下收获时的根冠生物量及籽粒产量。【结果】在分枝期,晋大74出现nHRS时的土壤含水量阈值低于晋豆24,在始花期和鼓粒期,则高于晋豆24;在上述3个生育期内nHRS结束时的土壤含水量阈值均以晋大74为高;晋豆24nHRS的平均阈值宽度为田间持水量的9.3%,较晋大74(田间持水量的8.1%)要宽。干旱胁迫可显著降低(P<0.05)两品种地上部、地下部干物质重和籽粒产量,且晋大74的降幅大于晋豆24;晋豆24的稳产性高于晋大74;两品种根冠比在较严重的干旱(L和SD)条件下显著提高(P<0.05),且晋豆24增幅较大;干旱胁迫条件下,晋豆24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高于晋大74。【结论】在轻度干旱条件下,产量和WUE较高的晋豆24有较低的根冠比和较好的稳产性可能与非水力根信号土壤含水量阈值范围较宽有关。
杨慎骄徐炳成方燕李凤民
关键词:大豆耐旱性水分利用效率稳产性
超临界二氧化碳绿色介质中丙烯酸类共聚物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陈鸣才胡红旗许凯张秀菊张斌何涛曹现福叶树集陶庆胜郭元强方燕余林梁廖兵
该项目自1996年开始,先后得到中国科学院择优支持和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研究了苯乙烯、丙烯酰胺、丙烯酸和丙烯酸酯等单体和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以及聚氨酯等高聚物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溶解性能,通过相图选择了单...
关键词:
关键词:聚丙烯酸疏水缔合超临界CO2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