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跃勤

作品数:9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 2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社会主义
  • 2篇主义
  • 2篇马克思主义
  • 2篇教育
  • 2篇建筑
  • 2篇公共建筑
  • 2篇公民教育
  • 2篇恩格斯
  • 1篇动机
  • 1篇对外贸易
  • 1篇多德
  • 1篇亚里士多德
  • 1篇人生观
  • 1篇社会主义因素
  • 1篇世界历史性
  • 1篇世俗
  • 1篇世俗化
  • 1篇俗化
  • 1篇欧洲中心论
  • 1篇批判性

机构

  • 9篇山西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徐跃勤
  • 1篇马乐兵
  • 1篇张焕君
  • 1篇陈铮玲
  • 1篇李娅囡
  • 1篇谢妮

传媒

  • 2篇国外理论动态
  • 2篇教育史研究辑...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沧桑
  • 1篇史志学刊
  • 1篇2012年中...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4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论荀子与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的差异
古代的中国和希腊几乎同时出现文化的繁荣,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就是其中的思想巨匠.他们都提出重视'法治'的治国方略.毕竟,二者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同,造成二者对'法'的理解、立法执法主体、法治的目的等方面的诸多差异.荀子的'法'是...
徐跃勤
关键词:法治思想荀子亚里士多德
文献传递
论中世纪巴黎大学世俗化
2009年
巴黎大学作为中世纪欧洲首批建立的大学之一,有“欧洲大学之母”之称。巴黎大学源于教会学校,成立初期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无论学校管理和课程安排都深受教会影响。随着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世俗化成为巴黎大学发展的趋势。巴黎大学自治权的逐步取得、加强、衰落直到消失的过程,客观上为巴黎大学世俗化奠定了基础。巴黎大学世俗化进程打破了教会对法国教育的垄断,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徐跃勤马乐兵
关键词:中世纪世俗化
洪洞走亲民俗活动的调查分析
2014年
晋南临汾作为帝尧古都"平阳",有着丰富且珍贵的尧舜文化资源,其中在洪洞县历山村和羊獬村之间延续着千年亲戚关系的"三月三"走亲民俗活动,弘扬了亲情的伟岸与雄厚,凝聚了乡里邻里之间的关系。在亲情备受重视的今天,其旅游发展趋势显得越来越强大,已步入发展潮流中。本文对该民俗活动的流程、产生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做详细的概述,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谢妮徐跃勤
关键词:民俗活动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被引量:1
2009年
罗兰·博尔徐跃勤张焕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历史唯物主义批判性分析社会主义恩格斯
伯里克利时代的公共建筑与公民教育
伯里克利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是古典文化的推崇者和倡导者,而且也是一个教育家。在其掌政期间,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臻于极盛。他认识到从多渠道对公民进行热爱城邦、人生观、伦理观教育的必要性。把公共建筑当作...
徐跃勤张结伏
关键词:公共建筑公民教育
文献传递
试析古典时代庇里尤斯港贸易繁荣的原因
2015年
庇里尤斯港繁荣的对外贸易不仅促进了雅典的发展,还推动了整个希腊世界的进步。关于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目前研究领域很少涉及,仅在对希腊经济、雅典工商业以及阿提卡的研究中,对此港口的贸易状况略有提及。因此,具体分析庇里尤斯港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具有学术和实际意义。
徐跃勤李娅囡
关键词:对外贸易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欧洲中心论者吗?被引量:2
2009年
奥古斯特·尼姆兹徐跃勤陈铮玲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欧洲中心论恩格斯俄国革命世界历史性社会主义因素
伯里克利时代的公共建筑与公民教育
2002年
伯里克利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是古典文化的推崇者和倡导者,而且也是一个教育家。在其掌政期间,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臻于极盛。他认识到多渠道对公民进行热爱城邦、人生观、伦理观教育的必要性。把公共建筑当作教育公民的手段,在雅典卫城和其它地方新建无数有形的建筑和雕塑,为雅典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公共建筑是伯里克利教育公民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徐跃勤张结伏
关键词:公共建筑公民教育人生观教育功能
日本“遣隋唐使”动机探析被引量:3
2007年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交往源远流长。公元7世纪至9世纪的隋唐时期,以日本官方派出20余次遣隋唐使为表征,两国的交往出现一个高潮。日本派出“遣隋唐使”的动机不排除学习隋唐先进文化的因素,但从理性的角度深层次地分析思考,日本“遣隋唐使”是岛国心态的日本为了打破封闭和孤寂,发展本土文化、扩展生存空间和加强对外联系方面需要的物化表现形式。
徐跃勤
关键词:交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