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寅
- 作品数:5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局卫生科技项目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间接淋巴造影CT结合美蓝注射定位兔VX2舌癌前哨淋巴结
- 目的:建立新西兰白兔舌癌颈淋巴结转移模型及颈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模型,研究间接淋巴造影CT结合美蓝注射定位兔VX2舌癌前哨淋巴结的可行性,并探讨转移淋巴结的间接淋巴造影CT扫描影像学特点。
方法:肿瘤组新西兰白兔10只...
- 徐秀寅
- 关键词:前哨淋巴结淋巴结转移
- 兔VX2舌癌前哨淋巴结CT间接淋巴造影观察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间接淋巴造影CT定位兔荷瘤VX2舌癌前哨淋巴结可行性。方法新西兰白兔9只,于左舌腹黏膜下接种VX2瘤,在接种VX2瘤后第21天于每兔舌腹黏膜下注射0.5ml欧乃派克(omnipaque)进行间接淋巴造影。于造影前及造影后1、5、15、20分钟行CT轴位扫描。扫描后再常规饲养24小时后在注射造影剂相同部位注射欧乃派克与亚甲蓝1:1混合液0.5ml,5分钟后处死动物,解剖颈淋巴结,将蓝染的淋巴结行CT扫描,全部淋巴结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在间接淋巴造影CT扫描指导下,位于喉、气管旁的增强淋巴结很容易被定位、发现,并与蓝染淋巴结位置相一致。肿瘤兔双侧颈淋巴结经病理学检查发现9只兔VX2舌癌的同侧颈深淋巴结均发生转移,但对侧颈深淋巴结无转移。颈浅和下颌下淋巴结无转移。同侧转移淋巴结横断面最大平均直径为(0.82±0.03)cm。在间接淋巴造影后1分钟,淋巴结增强最为明显,此后明显减弱,间接淋巴造影后1、5、15分钟的CT值分别为(687.4±55.6)Hu、(535.1±86.6)Hu和(282.3±19.4)Hu。转移性淋巴结增强显影后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周边凹凸不平,正常颈深淋巴结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周边光滑,无充盈缺损。所有兔在造影整个过程中未见下颌下淋巴结、颈浅淋巴结和颈部血管显影。结论间接淋巴造影CT可定位兔VX2舌癌前哨淋巴结。
- 应海岳吴海涛徐秀寅沈纳沙炎周梁
- 关键词:舌肿瘤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 兔VX2梨状窝癌模型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观察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应用VX2瘤建立兔梨状窝癌的原位模型,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接种VX2瘤于15只新西兰兔的梨状窝黏膜下,将接种后的新西兰兔随机平均分为3组,分别在接种后14、21和28d时各取一组观察其肿瘤生长情况,并立即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5只兔均接种成功,VX2梨状窝肿瘤成瘤率100%。14d和21d组,所有动物无明显进食减少、体重减轻及气促等症状;28d组出现进食减少,体重减轻,鼻腔有较多分泌物及气急等症状。病理学检查证实,接种14、21、28d后每组5只兔均出现同侧颈深淋巴结转移;而颌下淋巴结的同侧转移率在14、21和28d时分别为3/5、4/5和5/5。气管旁淋巴结的同侧转移率在14、21和28d时分别为0、4/5和5/5。14、21和28d时分别有4、3、5只兔出现对侧颈深、颌下或气管旁淋巴结转移。14、21、28d时颈深、颌下和气管旁淋巴结的最大直径中位数分别为1.50、0.60和0cm,1.60、0.80和0.50cm,1.80、0.80和0.65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成功建立兔VX2梨状窝癌模型,14d时出现颈深淋巴转移。
- 沈纳吴海涛徐秀寅王建中周梁
- 关键词:下咽肿瘤淋巴转移疾病模型
- 碘海醇复合染料定位兔舌癌前哨淋巴结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研究碘海醇(欧乃派克)复合染料定位兔舌癌前哨淋巴结的可行性。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14只,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3只、兔颈淋巴结炎性肿大模型组(B组)8只和兔VX2舌癌颈淋巴结转移模型组(C组)3只。B组6只和C组3只采用碘海醇和亚甲蓝(美蓝)混合液行间接淋巴造影,B组另外2只采用碘海醇和纳米炭混合液行间接淋巴造影。根据CT扫描和染色定位前哨淋巴结。结果兔一侧舌腹外侧注射碘海醇后,只有同侧淋巴管和颈淋巴结增强显影。注射造影剂后双侧淋巴管及颈部淋巴结明显增强显影。在所有实验兔中,每侧颈部仅有一枚淋巴结增强显影,增强显影的淋巴结位于喉气管旁。在CT扫描定位指引下,采用碘海醇和亚甲蓝混合液造影的9只兔均在喉气管旁找到一枚蓝染淋巴结,另外2只采用碘海醇和纳米炭混合液造影的兔也均在喉气管旁找到一枚黑染淋巴结。该蓝染或黑染淋巴结实际位置与间接淋巴造影CT位置一致。结论碘海醇复合染料定位可准确定位兔舌前哨淋巴结。
- 徐秀寅石芳陈晓平黄卫沙炎吴海涛
- 关键词:碘海醇前哨淋巴结间接淋巴造影CT扫描定位淋巴转移
- 梨状窝癌同期颈淋巴结转移特点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研究梨状窝癌同期颈淋巴结转移特点和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梨状窝癌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颈淋巴结同期转移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1、T2、T3和T4梨状窝癌同期颈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6.7%、59.4%、70.8%和63.6%。T1梨状窝癌同期颈淋巴结转移率与T2、T3和T4梨状窝癌同期颈淋巴结转移率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T3和T4梨状窝癌同期双侧颈淋巴结转移分别为2.7%(1/37)、12.5%(6/48)、18.1%(2/11),T2和T3、T4之间梨状窝癌同期双侧颈淋巴结转移率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4例无颈淋巴结转移(cN0)梨状窝癌行改良颈清扫术,术后病理证实有10例出现颈淋巴结转移,转移率达71.4%。64例梨状窝癌73侧出现同期颈淋巴结转移,转移区域主要集中在Ⅱ区、Ⅲ区和Ⅳ区,其转移例次构成比分别为33.55%、30.97%和25.16%;而Ⅰ区、Ⅴ区、Ⅵ区转移率较低,分别为3.87%、5.16%和1.29%。cN0和cN1转移淋巴结全分布在Ⅱ、Ⅲ和Ⅳ区,无Ⅰ区、Ⅴ区和Ⅵ区转移。cN0梨状窝癌Ⅱ、Ⅲ和Ⅳ区转移率分别为46.7%、33.3%和20.0%,cN1梨状窝癌Ⅱ、Ⅲ和Ⅳ区转移例次构成比分别为41.7%、33.3%和25.0%。cN2和cN3除Ⅱ、Ⅲ和Ⅳ区转移外,尚有少数病例出现Ⅰ区、Ⅴ区、Ⅵ区转移。结论:T2、T3和T4梨状窝癌易发生同期颈淋巴结转移;T3和T4梨状窝癌易发生同期双侧颈淋巴结转移;T3、T4梨状窝癌和颈淋巴结双侧转移的梨状窝癌较易出现转移淋巴结包膜外侵;cN0和cN1转移淋巴结全部分布在Ⅱ、Ⅲ和Ⅳ区;cN2和cN3转移淋巴结主要分布在Ⅱ、Ⅲ和Ⅳ区转移,Ⅰ、Ⅴ、Ⅵ区转移相对较少。
- 沈纳徐秀寅吴海涛
-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梨状窝癌淋巴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