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静宜

作品数:15 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1篇电影
  • 2篇文化
  • 2篇光影
  • 1篇电影创作
  • 1篇电影史
  • 1篇电影消费
  • 1篇电影研究
  • 1篇心态史
  • 1篇形成期
  • 1篇悬置
  • 1篇样式
  • 1篇艺术
  • 1篇艺术史
  • 1篇隐秘
  • 1篇影后
  • 1篇影像
  • 1篇忧患
  • 1篇有界
  • 1篇原创
  • 1篇原创性

机构

  • 12篇中国电影艺术...
  • 3篇四川大学
  • 3篇中国电影资料...
  • 2篇澳门科技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作者

  • 15篇彭静宜

传媒

  • 9篇当代电影
  • 1篇电影新作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 1篇电影评介
  • 1篇电影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本位观的再出发——20世纪80年代中国儿童电影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当注视孩童的深情目光萦绕在充满理想与激情的20世纪80年代,儿童电影会如何“发现”儿童,确立关于儿童的主体性表达,又会迸发出怎样的审美样态和创作范式,回应电影思潮的更迭与市场变迁?基于此,本文从电影观念、文学改编和类型探索三个层面出发,在中国儿童电影诞生百年之际,纵向追溯与横向注视80年代儿童电影的发展之路,既为考察彼时国产电影的发展提供补充视角,又为当前儿童电影的创新探寻历史经验。
彭静宜
关键词:儿童电影本位意识文学改编
“十七年”电影创作模式与类型元素辨析被引量:1
2014年
本文在总结"十七年"几种题材的影片模式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惊险片和歌颂性喜剧两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样式"特点,认为样式探索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于电影创作的多元化表现形式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的种种限制,使得样式探索无法真正深入下去,即"样式"无法成为"类型"。
彭静宜
别一种“摩登”——论卜万苍在联华影业公司的创作被引量:5
2013年
本文通过分析卜万苍在联华公司时期创作的电影,指出他在这一时期的创作经历了从"欧化"到"本土"的嬗变,一步步靠近中国人自己的生活,讲述中国故事,反映社会现实,力图打造"中国型"影片。虽然卜万苍也顺应时代大潮,拍摄了几部左翼电影,但他与左翼电影之间只能是"和而不同"。
彭静宜
关键词:左翼电影和而不同
中国主流电影的海外推广现状、对策及展望(提纲)
随着全球化在世界范围的逐渐深入,中国电影也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会。在无数机会的面前,如何让中国电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是我国电影产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成功的艺术和通俗的文化也必定相通融。排除转为精英服...
彭静宜
关键词:主流电影
用光影凭吊青春——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2014年
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结缘于90年代初期的亚洲卫视中文台。当时,每日晚饭后的MTV天籁村里听到了本片的插曲《why》。当然,彼时还在读小学的我,并不知道还有这样一部影片。记忆深刻的只是黑白画面中梳着大背头的俊俏男孩用尖细嗓音唱出的优美旋律,和这个让人感到新奇的乐团名字-牯岭街少年合唱团。
彭静宜
关键词:《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青春光影中文台MTV
《假凤虚凰》:喜剧光影的浮世绘
2013年
作为中国喜剧电影中的经典之作,《假凤虚凰》对好莱坞神经喜剧模式进行了巧妙的化用,通过误会和冲突引发的一系列让人忍俊不禁的笑料来深入刻画人物的喜剧性格。但影片的喜剧意识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讽刺,还呈现出一种对于都市人生的盈盈关怀和悲悯。
彭静宜
关键词:讽刺悲悯
20世纪80年代少数民族电影创作探析被引量:1
2014年
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的少数民族电影为研究对象,从题材、类型和文化三个方面入手,指出这一阶段的少数民族电影在创作上呈现出多元的题材选择、商业类型化的包装以及在电影文化内涵上做出的深入探索等特点。
彭静宜
关键词:少数民族电影题材文化
澳门电影“后九九”现象与“城市际性”建构
2021年
回归后,澳门电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同时也彰显出愈发明显的短板。这种短板,不仅仅体现在影片的技术美学层面,也存在于影片的文化意识形态中。本文聚焦澳门电影的"后九九"现象,并在"城市际性"的讨论,以及对台湾电影"在地性"的借鉴性研究中,探索澳门电影的新可能。
董开栋彭静宜
有界? 无界?——试论影像屏幕与接受主体的关系演变被引量:3
2023年
屏幕对于“我”来说,究竟是有界还是无界?本文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尝试以“单屏经典时期”“多屏融合时期”和“泛屏混沌时期”进行阶段划分,分别从“沉浸-忘我”“交互-融我”和“复浸-化我”的视角切入,来观照影像屏幕与接受主体之间的关系演变。具体表现为暗黑场域中的幻觉同构与想象性迷恋,由“通感联觉”到“复调缝合”的屏幕补救、既“跨界游牧”又“间离延异”的屏幕流动、从“深度聚焦”到“浅览宽读”的屏幕转换所共同构筑的出位之思与情动往返,由“泛在混沌”趋向“内在海域”的“奇观内向化”、开启“大脑即屏”的“新暗黑之旅”等典型特征。此外,更值得叩问与反思的是,当“我”面对泛在的影像屏幕时,虽然会不断被新领域的发现所震惊眩晕,但是否也很有可能沉沦迷乱、滑向失控境地,进而导致人终极的自我怀疑和主体性的彻底瓦解?
黄颖彭静宜
幸福的距离
2006年
票价的降低,虽然在表面上影响了影院的盈利,但是从现实来看,低票价换来的是高上座率。因此,此时的收益是不会低于大部分座位空着时的。从而,对于发行放映方也可以由薄利多销带来丰厚发行放映利润,整个电影市场也将不再会是票房的持续低迷,观众也能有相应地经济能力享受这一属于大众的文化消费,能够真正的做到回归影院。
彭静宜
关键词:票房收入票价票房收入票价电影消费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