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韫

作品数:20 被引量:63H指数:5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土壤
  • 5篇教学
  • 5篇红松幼苗
  • 3篇试验林
  • 3篇林火
  • 3篇火干扰
  • 3篇NH
  • 2篇大兴安岭北部
  • 2篇蒸腾
  • 2篇水势
  • 2篇松林
  • 2篇土壤学
  • 2篇资源学
  • 2篇硝酸还原酶
  • 2篇课程
  • 2篇还原酶
  • 2篇北部
  • 2篇NO
  • 1篇氮同化
  • 1篇氮吸收

机构

  • 20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20篇张韫
  • 15篇崔晓阳
  • 2篇桑英
  • 2篇宋金凤
  • 2篇郑红
  • 2篇张鹏
  • 1篇杨光
  • 1篇李响
  • 1篇郭亚芬
  • 1篇马瑞
  • 1篇张韫
  • 1篇王娜
  • 1篇王海淇
  • 1篇王政权
  • 1篇谷加存
  • 1篇孙虎
  • 1篇彭红梅
  • 1篇郝敬梅
  • 1篇孙龙
  • 1篇黄文斌

传媒

  • 7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中国林业教育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山地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4
  • 1篇2003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土壤速效钾时空动态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火干扰下兴安落叶松林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时空变化,探讨其变化规律与空间格局的形成原因,分析火烧迹地恢复初期土壤速效钾营养水平,为林地土壤钾营养调控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在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地布设固定采样点,进行林火点烧试验,分别于火烧前、火烧后、融雪季后和生长季采用土钻法在固定点位30 cm半径内采集土壤样品,采用乙酸铵法测定土壤速效钾含量,分析轻、中、重度火烧区土壤速效钾时空变化特征。【结果】①轻度火烧区,土壤速效钾含量未因火烧立即发生明显变化,但在融雪季显著上升,生长季仍维持较高水平;中、重度火烧区,则在火烧后立即升高,融雪季进一步上升,而后相对稳定;②火烧强度空间格局与土壤速效钾含量空间格局在融雪季和生长季均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率在火烧后的各时期均极显著正相关;原生土壤速效钾含量与火烧后各时期土壤速效钾含量及其变化率均显著相关;火烧后,土壤速效钾空间格局是原生土壤速效钾含量空间格局与火烧强度空间格局综合作用的结果。【结论】经过融雪季与生长季,兴安落叶松林轻、中、重度火烧区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升高,有利于火烧迹地恢复初期森林植被更新与改造。
周司涵张韫崔晓阳
关键词:火烧迹地土壤速效钾
大兴安岭北部试验林火干扰下土壤密度的时空变化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火干扰下寒温带针叶林土壤密度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旨在更好地认识火干扰后森林土壤密度的时空动态规律,为火烧迹地改造和生态恢复提供参考。【方法】在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杜香-杜鹃-落叶松林地内,进行严密监控下的秋季林火点烧试验。采用网格法布设固定样地,在火烧前后连续定点观测土壤密度的时空动态。【结果】林火干扰后:(1)各时段重度火烧区土壤密度较轻、中度火烧区高5%~10%,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时间序列上土壤密度的变化模式因火烧强度而异,其中轻度火烧区土壤密度因火烧立即下降而后逐渐升高,中度火烧区土壤密度未因火烧立即产生实质性变化而后持续升高,重度火烧区(及3个火烧强度区综合分析)表现为火烧后土壤密度立即升高并持续增强。(3)土壤密度(或土壤密度变化)空间格局与火烧强度空间格局极显著正相关,火烧强度的作用效果在火烧后立即显现,其相关程度在融雪季、雨季/生长季进一步加深。【结论】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恢复初期,因火烧强度差异导致的土壤密度变化方向的初始差异在雨季/生长季消失(均表现为升高),中、重度火烧区土壤密度显著升高。
张韫李传波崔晓阳
关键词:土壤密度
红松、白桦幼期对NH4+/NO3-氮源利用特点及其对生态恢复的影响机制
红松(Pinus Koraiensis)是我国温带林区森林群落的优势种和建群种,又是极具经济价值的用材树种。由于长期以来大规模的掠夺式开发,目前除极少数自然保护区外,原始红松林已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温带阔叶次生林。从红...
张韫
关键词:红松幼苗生态恢复
“土壤与土壤资源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探讨
2016年
"土壤与土壤资源学实验"课程是高等林业及涉林农业院校林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湿地科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实践类专业基础课。东北林业大学"土壤与土壤资源学实验"课程通过构建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教学团队,理顺知识衔接,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条件等措施,提高了"土壤与土壤资源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土壤与土壤资源学实验"课程的健康发展。
张韫崔晓阳桑英郑红
关键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
高浓度CO_2对红松幼苗及土壤碳氮特征的影响被引量:7
2016年
为探知红松苗对未来大气CO_2浓度的碳、氮响应策略,系统了解不同CO_2浓度下红松幼苗及其土壤碳、氮特征,采用生长箱培养法,分别研究了350、700μmol/mol CO_2浓度下红松幼苗主要器官碳、氮浓度与积累(吸收)量变化,并分析其培养土壤的碳、氮含量。结果表明:与低浓度CO_2处理相比,高浓度CO_2处理并未对红松幼苗根、茎及叶的碳浓度产生显著影响,但导致叶碳积累量显著增加3763%;高浓度CO_2培养导致红松幼苗根、茎、叶氮浓度显著降低,茎氮吸收量显著下降27.45%,根、茎、叶的碳氮比升高,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2882%,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全氮、微生物量氮及水解性氮含量均未发生显著变化,碳氮比增加。总体上,3年生的红松幼苗氮浓度、碳氮比、叶碳积累量及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对CO_2升高响应迅速。
张韫崔晓阳
关键词:CO2浓度红松幼苗
白桦幼苗NH_4^+/NO_3^-吸收特征的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白桦幼苗氮吸收特征。结果表明:白桦早期对NO3---N呈偏向选择吸收,供氮强度和光强增加使苗木氮吸收总量、NH4+--N吸收量、NO3---N吸收量增加。根系是白桦早期还原NO3-的主要部位;根系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因供NO3-强度和光强的增加而增强。较低供氮水平下,NH4+优势处理苗木的营养液pH值下降,NO3-优势处理苗木的营养液pH值上升;氮吸收量增大导致NH4+优势处理苗木的营养液pH值下降程度深化,而供NO3-营养液pH值却未因此进一步升高;较高光强下,各处理苗木营养液pH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张韫崔晓阳
关键词:NH4^+硝酸还原酶PH值
新农科背景下林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022年
新农科背景下,继承传统野外实践教学体系精髓,兼顾大类招生“厚基础,宽口径”原则,建设一流课程,培养一流人才,东北林业大学林学专业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安全性、实践性、目标性、阶段性原则的基础上,制定更为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毕业要求、调整野外实践教学计划,加强野外实践教学安全建设、基地建设、课程建设,构建并实践成果导向人才培养模式,顺利通过林学专业认证。
张鹏孙龙张韫杨光孟琳
关键词:林学野外实践教学体系
长白山野生经济植物中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变异因素被引量:5
2003年
对长白山不同垂直景观带141个野生植物样品中Fe、Zn、Se、Ge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区供试野生经济植物含Fe1003 24±674 54μg/g、Zn69 28±46 06μg/g、Se0 111±0 071μg/g、Ge2 63±2 40μg/g。平均来说,植物的Fe、Zn含量都是较丰富的,而Se、Ge则含量不高。不同植物样品中微量元素含量差异相当大,各元素的总体变异系数(Cv)高达0 64~0 91。这种差异主要来自生物性因素(种间差异、部位差异);环境因素(母岩、土壤、气候)也有显著影响,不同垂直景观带间有显著差异。就供试植物样品总体而言,不同元素间都表现出正相关趋势,其中Fe与Zn、Zn与Se、Zn与Ge、Se与Ge之间的正相关皆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根据相对富集系数(Re)和生物吸收系数(Ac),筛选出了"微量元素相对富集型"药用和食用植物若干种。
崔晓阳宋金凤张韫
关键词:野生经济植物微量元素
原始阔叶红松林、次生林土壤矿质氮特征及树种吸收反应被引量:9
2014年
以原始阔叶红松林、次生林土壤NH+4-N与NO-3-N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顶盖埋管法,研究2个林地土壤矿质氮供应水平与组成的差异动态。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NH+4-N含量均高于次生林,5、6、7月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NO-3-N含量低于次生林,其他时段高于次生林;观测期内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NH+4-N始终占优势,5、6、7月次生林土壤NO-3-N占优势,其他时段NH+4-N占优势。以红松、白桦分别作为顶级群落优势树种与退化演替群落先锋树种的代表植物,根据各器官氮含量动态与生长动态,对2个树种氮素获取行为模式进行连续研究。结果表明:红松、白桦氮吸收动态与原始阔叶红松林、次生林土壤矿质氮含量动态相似;4—10月红松持续平缓地吸收土壤氮素,5—8月白桦大量吸收土壤氮素并在6月中下旬达到吸收峰期。
郝敬梅张韫崔晓阳彭红梅
关键词:原始阔叶红松林次生林矿质氮
有机酸释放暗棕壤磷素养分中显色时间对磷测定的影响
2014年
向磷标准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草酸和柠檬酸溶液,并用不同浓度草酸/草酸盐和柠檬酸/柠檬酸盐浸提暗棕壤,分别用森林土壤磷测定的标准方法(简称"土显法")、水和废水中磷的钼蓝比色法(简称"水显法")做显色的时间序列,探讨上述过程中显色时间对磷测定的影响,确定磷的最佳测定方法和显色时间。结果表明,用"水显法"测定时,较低浓度(柠檬酸≤0.6mmol/L,草酸≤0.4mmol/L)有机酸不影响磷标准溶液显色;较高浓度时(柠檬酸≥7.2mmol/L、草酸≥2.8mmol/L)影响严重,延长显色时间对消除影响已不起作用;上述浓度内,延长显色时间能有效消除其影响,且有机酸浓度越高所需时间越长。用"土显法"测定时,影响磷标准溶液显色的有机酸浓度低于"水显法",所以,"水显法"测定效果强于"土显法",特别是较高浓度有机酸处理下。用草酸/草酸盐和柠檬酸/柠檬酸盐浸提A1层和B层暗棕壤时,对于浸出液中磷的测定,"水显法"效果也明显强于"土显法",应优选"水显法"测磷,当有机酸浓度≤10.0mmol/L时直接测定,20mmol/L时则稀释2倍后测定,显色时间均定为15min。
孙金兵宋金凤张韫崔晓阳黄文斌马瑞
关键词:有机酸暗棕壤显色时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