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锡坤

作品数:28 被引量:43H指数:5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社会学军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文学
  • 10篇哲学宗教
  • 4篇社会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军事

主题

  • 10篇美学
  • 7篇审美
  • 6篇审美观
  • 5篇易传
  • 5篇审美观照
  • 5篇观照
  • 5篇《易传》
  • 4篇以悲为美
  • 4篇文化
  • 4篇俯仰
  • 3篇代文
  • 3篇独化
  • 3篇虚静
  • 3篇艺术
  • 3篇忧患
  • 3篇忧患意识
  • 3篇原创
  • 3篇原创性
  • 3篇中国古代诗
  • 3篇中国古代诗歌

机构

  • 28篇吉林大学
  • 1篇长春工业大学
  • 1篇吉林人民出版...
  • 1篇长春医学高等...

作者

  • 28篇张锡坤
  • 4篇窦可阳
  • 2篇姜勇
  • 1篇路静
  • 1篇李希
  • 1篇王景海
  • 1篇卢静

传媒

  • 9篇吉林大学社会...
  • 2篇社会科学战线
  • 2篇文艺研究
  • 2篇烟台大学学报...
  • 2篇美与时代(美...
  • 1篇东方丛刊
  • 1篇渤海大学学报...
  • 1篇浙江工商大学...
  • 1篇华夏文化论坛
  • 1篇中国《文心雕...
  • 1篇中国古代文学...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0
  • 1篇1993
  • 2篇1992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原始儒家以悲为美与《易经》的忧患意识
<正>追问"以悲为美"诗学传统的思想价值依据,毫无疑问,是与以人际关怀为重的儒家学说密不可分的。所以寻根溯源,自然要把目光对准先秦的原始儒学。这在古人,已有言在先:"班固有云: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
张锡坤
文献传递
中国古代审美观照的拓展与深化--论郭象“独化”哲学中的“俯仰”与“虚静”的整合被引量:3
2011年
郭象"独化"哲学的崇"有"把自然山水审美引向独立,相当于掀起一场美学革命。这其中包括对俯仰与虚静两种审美观照的整合,深深影响了此后美学思想发展进程的基本走向。俯仰与虚静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俯仰有"观物取象"之长,亦有思维的类比受限之短;虚静有排斥外通感物之短,亦有拓展心灵自由之长。郭象的"无心玄应,唯感是从"则构成二者的交融互补。其经"无心"过滤清洗过的"唯感是从",一方面以俯仰的类比之短补入虚静的心灵自由之长,另一方面以隔绝外通之短补入俯仰的接物之长。中古山水审美的"寓目辄书"蔚然成风、"巧言切状"的追求及"目击道存"的观照方式的确认和推行,均得益于这种整合。它既是对庄子虚静排除具体感性的改造,又是对其"目击道存"理论依据的创造性发展,从而大大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照。
张锡坤李希
关键词:中国古代美学审美观照郭象俯仰虚静
“尽是人间好时节”——禅与审美
1992年
禅是审美的人生哲学。禅宗提出的一元性本体观,本来是为了以主观的小宇宙代替客观上的大宇宙,将万象归于“一心之源”,实际上却把佛性还俗于现实的感性世界,从而在客观上肯定了人生。正是禅宗自身的这一矛盾之处为美学留下了存身之地。禅宗认为,要识自家心体,就不能离开知觉作用,强调悟入必须在日常普通的生活实践中解决,不离现实而又超越现实。这种悟具有主客体相契合的直觉特点,它不是把外物当作满足功利欲望的对象,而视之为观照、欣赏的对象,并且打破物我、时空、因果界限,使思维呈现大幅度的跳跃,大大发挥了形象思维的功能。其影响所致,使中国古代诗歌大放异彩。禅悟后的境界,使眼前相对的、无常的、丑恶的世界,一下子变成绝对的、永恒的、美丽的乐园,“尽是人间好时节”。如果剔除其信仰主义的因素,它又是一个审美的人生境界,一个以自由的心态,在生活中发现美的境界。
张锡坤
关键词:审美人生境界本体观信仰主义中国古代诗歌感性世界
原始儒家以悲为美与《易经》的忧患意识
追问'以悲为美'诗学传统的思想价值依据,毫无疑问,是与以人际关怀为重的儒家学说密不可分的.所以寻根溯源,自然要把目光对准先秦的原始儒学.如果向更早的历史究根,其渊源当在《易经》的忧患意识.关于《易》为生于忧患、表达忧患之...
张锡坤
关键词:美学观念《易传》忧患意识原始儒学
文献传递
《周易》的“章”与“文”被引量:1
2006年
《易经》有“章”无“文”,以“章”立美;《易传》有“章”有“文”,以“文”概“章”。“章”与“文”有同有异。在诉诸视觉感性之“纹”的含义上,二者有共同点。差异在于,“章”“以实致虚”,主实;“文”以“以虚带实”,主虚。“章”主实,着眼于有形的地物之美,可以用于表达概括性的审美观念。“文”主虚,其审美观在《易经》中为宇宙观的神秘氛围所包围,主旨是沟通神人关系,为人赐福,而不是审美。《易经》有“章”无“文”,只有从美学角度才能说得清楚。“章”与“文”的差异,一方面表明《易经》的美学意蕴立足于坤地之美,而未及乾天,另一方面还预示了形式美观念必然经历从“章”到“文”的历史性演变。
张锡坤
关键词:《易传》爻辞美学角度立美审美观念美学意蕴
中国古代文论与“轴心时代”——“大文论”范式的初创被引量:5
2013年
当前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要取得根本突破,亟需反省近百年来"小文论"研究范式的积弊,进而以"大文论"(文史哲合一——文章)取而代之。中国"大文论"的格局,奠基于春秋战国的轴心时代并对整个文论史产生深刻的塑造作用。首先,中国"大文"系统与本体之道的贯通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对道的回抱,不在复古寻根而在于返本开新以求获取动力。其次,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道"、"虚气"、"兴感"等核心性批评范畴必须置于"大文"的哲学宇宙观下加以理解。再次,轴心时代孕育出中国以解经为核心的文本诠释范式,直接影响到中国文论及文化的生生日新与可大可久。孔门在赋诗"断章取义"的时代气候下,创立了既重历史内容和义理价值,又重直观和体验的倾向诗学诠释学。最后,轴心时代中国的"大文",还孕育出与西方"概念思维"迥异的"象思维"方式,在经验意象性、直观流动性、整体模糊性等多方面,显示出自身的特色。
姜勇张锡坤
关键词:返本开新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原创性体系建设的初步构想被引量:2
2012年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原创性体系建构相当艰巨而烦难,有很长的路要走。其立足点当建立在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接受美学互补的基础上。朱良志的"审美意象体系构架",可视为就此展开思考的先导。从此构架出发,有三个问题值得探讨:1)"生生"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出发点,探讨生生之艺的接受观念,有两条线索,一为中国古代的阐释传统,一为中国古代的文本理论,两个传统在中国古代言—象—意的接受理论中得到了精湛的描摹和呈现。2)作为重要的西方美学体系,接受美学、阐释学与中国古文论颇有相通契之处:都注重理论体系的动态整体性、都采用一种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都具备鲜明的创生性;在本体论的层面上,两者都以"本真存在"为终极依据。而对接受美学的深层探讨,可以补中国古代接受论之不足,接受美学自身的局限性亦可以在"中国化"的历程中得到补救。3)中国文艺理论原创性体系的建构需紧紧围绕着"意象"这一核心范畴,还原"象的流动与转化"的动态整体图式。其中,各范畴和理论均统照在"创作论"、"本体论"、"接受论"三个范式中,互相又各有理论的纵深,互相之间既相互联系而又存在重叠和交叉。
张锡坤路静
关键词:文艺理论接受美学意象
气韵并非“传神”被引量:3
2000年
本文认为气韵与“传神”是两个不同范畴。比较之下 ,有神明之美与神动之美之别、虚静与感应之别、超迈与力遒之别。在谢赫的“六法”中 ,还隐含着重神略形的“物感说”与推崇形似的“写物说”的对峙及共处。气韵以“传神”作解这桩千年公案的成因 ,在于气韵于“余意”有所欠缺 ,而这却是“传神”
张锡坤
关键词:气韵传神物感说
《孙子兵法结构研究》序言
2010年
最近,解放军出版社公开出版了我校付朝教授的《孙子兵法结构研究》一书。这是一部从结构分析角度研究《孙子兵法》的专著,书中全面分析了13篇结构,还对其语词训释、理论建构、艺术表现和现代价值进行了全面梳理,匡正了许多舛误,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被认为是具有体系性意义的整体突破,受到各界好评。付朝教授的《孙子兵法》研究始于上世纪末,主要动因就是发现这样一部在传统文化中举足轻重的经典居然没有令人信服的结构分析,由此而造成了许多误读。于是,他将结构分析作为突破口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成果曾在我刊和兄弟学刊上陆续发表,引起了学界重视。其《孙子兵法详解》一书还曾多次获奖。纵观其研究特点,主要就是积极引入新方法、努力开拓新领域,以便促进理论创新和新学派的形成。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理论创新,如果不敢提出新问题、引入新方法,任何科学都很难取得实质性的发展。他正是抓住了阻碍《孙子兵法》研究的关键问题,经过长期努力,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传统文化和军事科学研究作出了新贡献。我校校系两级领导和科研处极为重视传统文化研究,并曾对付朝教授的科研予以大力支持。目前,《孙子兵法》研究已经成为当代显学,正呈现出整体性和综合化的趋势,它的现代价值和社会应用几乎成为全民话题。为了推动《孙子兵法》研究的深入发展,我们特组织一组文章集中发表,以飨读者。
张锡坤
关键词:《孙子兵法》序言公开出版艺术表现
郭象“独化”哲学中俯仰与虚静的整合
'俯仰'与'虚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审美观照,一出自《周易》,一出自道家。自中古以降,二者始相交融,于互补中实现整合。中国古代审美观照由此得以拓展与深化,不单激发和释放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创造能量,开出一片将山水自然引入独立审...
张锡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