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辉
- 作品数:16 被引量:116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军区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环氧合酶2与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被引量:4
- 2009年
- 背景与目的: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结直肠癌中有较高的表达,长期使用COX-2抑制剂可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的发病危险性。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是细胞异常增殖的重要标志物。本研究检测了COX-2及PCNA蛋白在正常结直肠肠黏膜、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腺瘤和FAP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OX-2在FAP肿瘤发生过程中的意义,以及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对2004年11月至2007年7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经肠镜跟踪检查的11个FAP家系中,收集腺瘤组织36例,癌组织32例,以健康查体者结肠镜活检的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34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检测COX-2、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COX-2在正常结直肠黏膜、FAP腺瘤和癌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34)、80.6%(29/36)、93.8%(30/32),PCNA指数分别为17.79±7.49、34.47±10.57、71.75±9.22。与正常结直肠黏膜比较,FAP腺瘤和癌组织中COX-2、PCNA表达均升高(P<0.01)。PCNA表达在FAP癌组织中显著高于FAP腺瘤(P<0.01)。FAP腺瘤中PCNA表达在COX-2阳性者显著高于COX-2阴性者(P<0.01)。结论:正常结直肠黏膜、FAP腺瘤、FAP癌组织中COX-2、PCNA表达呈逐步升高趋势,COX-2在FAP腺瘤的形成、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OX-2、PCNA的检测对研究结直肠肿瘤癌前病变及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张英辉盛剑秋耿洪刚武子涛李爱琴李世荣
- 关键词: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环氧合酶2增殖细胞核抗原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中COX-2的表达及与细胞增殖的关系
- 目的检测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nuclear a11tigen,PCNA)蛋白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
- 张英辉盛剑秋耿洪刚李世荣
- 文献传递
- 早期大肠癌内镜治疗的临床评价被引量:10
- 2007年
- 背景:早期大肠癌可以采用内镜下切除治疗,但其疗效和预后仍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目的:评价内镜治疗早期大肠癌的疗效和预后。方法:对1986年1月~2005年10月经内镜确诊的早期大肠癌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内镜治疗组和外科手术治疗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9例早期大肠癌(104个癌灶)中,无症状人群普查发现34例,临床就诊发现65例。内镜治疗69例(共72个癌灶),外科手术治疗30例(包括内镜治疗后追加手术者,共32个癌灶)。内镜治疗组癌灶完全切除率为97.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外科手术治疗组有1例病理证实癌组织浸润达黏膜下深层,肝脏有多个微结节转移灶。内镜治疗组经3个月~19年的随访,除19例失访、6例死于心脏病等疾病外,无一例肿瘤复发。比较两组黏膜和黏膜下层早期大肠癌的临床资料、随访结果和5年生存率,内镜治疗组的疗效与手术治疗组相似(P>0.05)。结论:早期大肠癌,特别是黏膜层早期大肠癌内镜治疗的疗效和随访结果与手术治疗相似,且损伤小、安全、简便。黏膜下深层癌易发生转移,内镜下切除应注意判断肿瘤黏膜浸润深度,非提起征是内镜切除的关键指征。无症状自然人群普查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重要途径。
- 张英辉盛剑秋晨智敏闫伟余东亮李爱琴王海红韩英李世荣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
- 热极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 目的研究热极治疗对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60例疣状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组内镜下应用热极配合质子泵抑制剂(雷贝啦唑)和黏膜保护剂(膜固思达)治疗疣状胃炎;对照组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雷贝啦唑)和黏膜...
- 盛剑秋晨智敏张英辉李爱琴闫伟余东亮田素丽
- 关键词:疣状胃炎热极治疗内镜治疗临床疗效黏膜保护剂
- 文献传递
- 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目前对其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均不确切.目的:观察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一组(A...
- 苏惠盛剑秋晨智敏李爱琴闫伟余东亮张英辉李世荣
- 关键词: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
- 文献传递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内镜诊断与治疗被引量:18
- 2006年
- 目的观察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大体形态、隐窝开口及其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治疗 LST 的疗效。方法应用黏膜染色技术对42例(45个病灶)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隐窝开口形态观察,并进行 EMR 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EPMR)及 APC 治疗,切除的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随访。结果 2450例结直肠瘤中发现 LST 42例(45个病变),占1.7%;该42例中9例有家族性大肠肿瘤史,占21.4%。45个 LST病变中颗粒均一型、结节混合型、扁平隆起型和假凹陷型分别为26.7%,28.9%,40.0%和4.4%;其中管状腺瘤20个,绒毛管状腺瘤23个,锯齿状腺瘤(Serrated 腺瘤)2个,中度以上异型增生64.4%(29个),局部癌变11.1%(3个 m 癌,2个 sm 癌)。病理诊断的23个绒毛管状腺瘤中Ⅳ型隐窝开口20个,Ⅳ型隐窝开口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6.9%(20/23)。3个病变行外科手术治疗,42个病变在内镜下治疗,经3个月~6年随访,除1例 sm2癌外科手术后发生肝转移死亡外,其余病变均治疗成功。结论观察 LST 的大体形态、隐窝开口改变和“非提起征”改变,有助于在内镜下正确估计病变的组织学改变和黏膜下浸润深度,从而指导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EMR 或 EPMR 联合 APC 治疗 LST 安全、有效,长期随访观察疗效可靠。
- 盛剑秋晨智敏李爱琴闫伟余东亮张英辉苏惠田素丽崔新娟韩英李世荣
- 关键词: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黏膜切除术氩离子凝固术
- HNPCC大肠腺瘤及癌组织微卫星不稳定与TGFβRII表达的关系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观察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和大肠腺瘤癌组织中TGFβRII、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hMSH6)蛋白表达和微卫星不稳定(MSI)的关系。方法以来源于33个HNPCC家系的大肠腺瘤28例和大肠腺癌14例为观察对象,以32例散发性大肠腺瘤和24例散发性大肠癌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肠腺瘤及大肠腺癌组织中TGFβRII、hMLH1、hMSH2、hMSH6蛋白表达。从活检组织中提取DNA,选择BAT-25、BAT-26、D2S123、D5S346、D17S250五个微卫星位点行荧光标记聚合酶链反应(PCR),以GeneMapper软件分析PCR产物。通过与正常黏膜微卫星序列PCR片断长度进行比较,判定腺瘤和癌组织的MSI情况。结果64.29%的HNPCC大肠腺瘤和71.43%的HNPCC大肠癌表现为MSI-H,明显高于散发性大肠腺瘤9.38%和散发性大肠癌12.5%。分别有67.86%的HNPCC大肠腺瘤和71.43%的HNPCC大肠癌表现为MMR蛋白表达缺失,明显高于散发性大肠腺瘤3.13%和散发性大肠癌12.5%。分别有57.14%的HNPCC大肠腺瘤和78.57%的HNPCC大肠癌表现为TGFβRII低表达,明显高于散发性大肠腺瘤9.38%和散发性大肠癌41.67%。在MSI-H的HNPCC大肠腺瘤中,TGFβRII低表达者占77.78%,MSI-H的HNPCC大肠癌中90%出现TGFβRII的低表达。MSI-H的散发性大肠腺瘤中TGFβRII的低表达率为66.67%,MSI-H的散发性大肠癌TGFβRII的低表达率为100%。结论大部分HNPCC大肠腺瘤和大肠癌出现MSI-H,大部分MSI-H大肠腺瘤和大肠癌表现为TGFβRII低表达。MSI、MMR、TGFβRII的检测对腺瘤癌变风险的估计具有重要意义。
- 耿洪刚盛剑秋韩文良张英辉李爱琴黄继胜韩敏孙自勤牧宏王志红武子涛李世荣
- 关键词: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微卫星不稳定
-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中环氧合酶2表达及其与错配修复基因表达和微卫星不稳定的相关性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腺瘤及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及其与错配修复(MMR)基因蛋白表达、微卫星不稳定(MSI)之间的关系。方法来源于33个HNPCC家系的大肠腺瘤28例、大肠癌14例,随机留取经病理确诊的32例散发大肠腺瘤和24例散发大肠癌标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PCR技术,检测腺瘤及癌组织中cox-2、MMR基因(hMLH1、hMSH2、hMSH6)蛋白表达及BAT-25、BAT-26、D2S123、D5S346、D17S2505个微卫星位点的MSI状态。结果COX-2在HNPCC大肠腺瘤及HNPCC大肠癌组织中高表达率分别为53.6%(15/28)、42.9%(6/14),在散发大肠腺瘤和散发大肠癌中高表达率分别为62.5%(20/32)、91.7%(22/24),HNPCC大肠癌中的COX-2表达明显低于散发大肠癌(P〈0.05)。HNPCC大肠癌中MMR蛋白表达缺失率、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发生率[均为71.4%(10/14)]均明显高于散发大肠癌[均为12.5%(3/24),均P〈0.05]。10例MMR蛋白表达缺失的HNPCC大肠癌中,8例为COX-2低表达;4例MMR蛋白表达阳性的HNPCC大肠癌全部为COX-2高表达。在MMR表达缺失的HNPCC大肠癌、HNPCC大肠腺瘤、散发大肠癌中COX-2的表达均显著少于MMR表达阳性者(均P〈0.05)。MSI—H的HNPCC大肠癌、HNPCC大肠腺瘤、散发大肠癌中COX-2低表达率分别为80.0%(8/10)、66.7%(12/18)、66.7%(2/3);与微卫星稳定(MS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散发性大肠癌相比,COX-2在HNPCC大肠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减少;COX-2在大肠腺瘤及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与MMR蛋自表达缺失和MSI-H呈明显的负相关;COX-2、MMR蛋白表达、MSI的检测对于进一步研究大肠肿瘤的发病途径及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张英辉盛剑秋耿洪刚韩敏黄继胜牧宏韩文良陈继贵牛宏利李爱琴武子涛李世荣
- 关键词:遗传性非息肉性DNA错配修复
- 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患者腺瘤和癌组织微卫星基因型分析被引量:10
- 2008年
- 背景: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是一种由错配修复基因种系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为其分子生物学特征之一。目的:利用5个微卫星位点建立正常结直肠黏膜、结直肠腺瘤和癌组织的微卫星基因型,探讨HNPCC的MSI发生情况和MSI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源自33个HNPCC家系的腺瘤28例和腺癌14例,其中4例为同步腺瘤-癌;以32例散发性结直肠腺瘤和24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作为对照。选用BAT25、BAT26、D2S123、D5S346、D17S250五个微卫星位点行荧光标记聚合酶链反应(PCR),以GeneMapper软件分析PCR产物。通过与正常黏膜微卫星序列PCR片段长度进行比较,判定腺瘤和癌组织的MSI情况。结果:HNPCC腺瘤和癌组织MSI-H发生率分别显著高于散发性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64.3%对3.1%,71.4%对12.5%,P<0.05)。4例同步腺瘤-癌均表现为MSI-H,其腺瘤和癌组织的MSI类型不同。结论:HNPCC腺瘤和癌组织MSI-H发生率高。同步腺瘤-癌来源于不同克隆。MSI检测可作为HNPCC的临床初筛方法。
- 耿洪刚盛剑秋张英辉黄继胜韩敏牧宏孙自勤王志红李爱琴武子涛李世荣
- 关键词:遗传性非息肉性腺瘤微卫星不稳定基因型
-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腺瘤的预防性干预治疗被引量:22
- 2006年
- 目的探索非甾体抗炎药(NSAID)消退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结直肠腺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例HNPCC患者,口服赛来昔布400mg/d。18例符合FAP临床诊断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赛来昔布400mg组(8例,口服赛来昔布400mg/d),赛来昔布200mg组(10例,口服赛来昔布200mg/d),服药观察24个月。另外4例FAP患者不愿接受赛来昔布治疗,改服肠溶阿司匹林80mg/d(阿司匹林组)。FAP患者以息肉数目描述治疗效果,HNPCC患者按照息肉级别描述治疗后息肉的变化。由专人负责肠镜复查,第1年每3个月复查肠镜1次,第2年每6个月复查肠镜1次。结果两种剂量的赛来昔布均有消退FAP结肠腺瘤作用,服药9个月后400mg组腺瘤消退的比率为86·69%(280/323),200mg组腺瘤消退比率为51·81%(129/249),两组比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例FAP患者服用80mg肠溶阿司匹林9个月后,37·89%(36/95)的腺瘤消退,5例HNPCC腺瘤患者治疗9个月后腺瘤消失。无论是FAP还是HNPCC结肠腺瘤,服用大剂量(400mg)药物,时间超过6个月时,14例患者中有7例发生不良反应;当减少药物剂量或换用阿司匹林后,不良反应均可逆转。赛来昔布200mg组,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NASID是FAP和HNPCC腺瘤干预性治疗的有效药物;赛来昔布400mg/d疗效好,但不良反应较大,国人可先以200mg/d长期治疗或400mg/d治疗6个月后以200mg/d维持;肠溶阿司匹林也有类似效果。
- 盛剑秋李世荣杨欣艳张英辉苏惠余东亮闫伟耿洪刚
- 关键词:腺瘤息肉病结肠结肠直肠肿瘤遗传性非息肉性干预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