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敏
- 作品数:51 被引量:276H指数:9
- 供职机构:唐山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卫生厅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唐山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16层螺旋CT多期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3
- 2014年
-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MSCT)行肝脏多期增强扫描,探讨原发性肝癌(PHC)在多期增强扫描中的强化表现,比较各期的检出率。将动脉早、中及晚期相互组合,优化出诊断PHC的最佳扫捕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明确诊断为PHC的患者92例,共140个PHC病灶;其中男75例,女17例,年龄28~77岁。采用飞利浦螺旋Brilliancel6扫描机行增强后多期扫描,增强扫描采用3~4期(动脉早期、中期、晚期及门静脉期),动脉早期为22s,动脉中期为29s,动脉晚期为37s,门脉期为75s,延迟期为5min,每个全肝扫描周期为8.2s;扫描结束后在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处理,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数,并对肝脏与肿瘤实性部分的CT密度值分别进行测量并计算其差值行统计学分析。将动脉早、中、晚期组合成4种方案,计算其各自对病灶的检出率。结果本组140个病灶中,瘤径在增强后的动脉早期、动脉中期、动脉晚期及门静脉期,肿瘤与肝脏密度差值各期间差异有显著性差异(H=55.268,P=0.000〈0.01)。动脉早期检出率最低为35.71%,动脉晚期检出率最高为78.57%,动脉早、中、晚期及门静脉期对于病灶的检出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33.985,P=0.000);动脉早期+晚期(80.00%)与多动脉期(80.00%)联合扫描的检出率一致且最高,同时与单纯动脉早、中或晚期扫捕相比,动脉早期+晚期扫描及多动脉期联合扫描的检出率最高。结论采用MSCT行肝脏多期增强扫描,优化了动脉期的扫描方案,将全肝扫描落在真正的动脉期内,使显示富血供肿瘤强化的机会增加,同时较薄层面的扫捕也提高了PHC病灶检出的机会。
- 李玉柱张玉敏寇永妹陈晖韩龙才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动态增强扫描多期增强扫描
- 白细胞介素-11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1(interleukin-11,IL-11)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选择SPF级C57BL/6雄性小鼠60只,随机分成为对照组、模型组和IL-11组,每组各20只,通过线栓法构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应用TTC染色检测脑组织梗死面积,采用Longa评分法评估各组小鼠的神经功能,检测并计算各组小鼠的脑组织含水量。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IL-1β、CD206和精氨酸酶(Arginase)-1蛋白表达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IL-1、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免疫荧光双染检测IL-11对小胶质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脑组织梗死面积、含水量和Longa评分均显著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IL-11组小鼠脑组织梗死面积、含水量和Longa评分均显著减低(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M1型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IL-11组小鼠M1型小胶质细胞数量降低,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M1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NOS和IL-1β表达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IL-11组小鼠M1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NOS和IL-1β表达降低,M2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CD206和Arginase-1表达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脑组织IL1、IL-6、TNF-α水平明显升高,IL-10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IL-11组小鼠脑组织IL-1、IL-6和TNF-α水平明显降低,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IL-11促进小胶质细胞由促炎表型M1型向抗炎表型M2型转化,降低脑组织炎症,发挥脑缺血保护作用。
- 张玉敏韩素桂刘启为周琪卢军利
- 关键词:白介素-11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胶质细胞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S分型与临床特点的研究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了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 cation,CISS)构成特点及危险因素分布、各亚型临床短期预后。方法挑选唐山市人民医院2015年1-12月神经内科住院的2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CISS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心源性卒中(CS)、穿支动脉疾病(PAD)、其他病因(OE)、病因不明确(UE)]进行病因分型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观察治疗后在CISS分型之间的差异性以得出其临床预后性。结果患病比例男性[148例(61.67%)]高于女性[92例(38.33%)],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CISS各型之间的LAA组和U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发年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可控风险因素中,随着时间的增加,吸烟和饮酒危险因素作用也明显增加(P<0.05);LAA、PAD及UE组的高血压病和脂代谢紊乱危险因素比明显高于CS组(P<0.05);LAA、CS及UE组的糖尿病危险因素比都低于PAD组(P<0.05);CS组的心脏病危险因素比显著高于LAA、PAD、OE组(P<0.05);PAD、CS及UE组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危险比明显低于LAA组(P<0.05)。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分型之间各危险因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SS各亚型之间治疗前后疗效评估比较,PAD组治疗总有效率最高(86.84%),CS组最低(45.2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SS分型中LAA型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CS型主要危险因素是心脏病;PAD型危险因素是糖尿病;作用OE型和UE型的危险因素不明确。CISS分型中PAD型患者治疗效果好,CS型治疗效果最差。
- 张玉敏霍丽静顾全周琪李艳琴马拓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预后
- 血清ESM-1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及预后价值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 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ESM)-1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方法 选取NSCLC患者73例为肺癌组和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ESM-1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基本特征、ESM-1水平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ESM-1对NSCLC的诊断价值,采用Kaplan-Meier法描述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生存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预后因素对生存时间的意义。结果 肺癌组血清ESM-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性别构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ESM-1对NSCLC的诊断阈值为18.34 ng/ml,曲线下面积(AUC)为0.955,敏感度为86.3%,特异性为92.0%,阳性预测值为94.0%,阴性预测值为82.1%;不同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的NSCLC患者血清ESM-1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Ⅲ~Ⅳ期患者的血清ESM-1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有远处转移患者的血清ESM-1水平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者(P<0.05);ESM-1高水平的NSCLC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低于ESM-1水平低的NSCLC患者(P=0.003),单因素分析显示,生存时间与病理类型(P=0.013)、TNM分期(P=0.001)、ESM-1水平(P=0.003)相关,但与年龄(P=0.752)、性别(P=0.393)无关。Cox回归分析显示,病理类型(HR:0.173,95%CI:0.040~0.739,P=0.018)、TNM分期(HR:2.046,95%CI:1.166~3.589,P=0.013)、ESM-1水平(HR:2.466,95%CI:1.012~6.661,P=0.049)是NSCLC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指标。结论 血清ESM-1对NSCLC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可能成为NSCLC患者预后的一种新的肿瘤生物标志物。
- 张玉敏张小楠高秀娟鞠思敏李玉柱周琪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 不同剂量雌三醇软膏治疗绝经后妇女泌尿道感染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应用雌三醇软膏治疗绝经后妇女泌尿道感染临床疗效。方法 90例泌尿道感染的绝经后妇女随机分为三组,A组(30例)0.5g雌三醇软膏至阴道深部,B组(30例)0.25g雌三醇软膏涂抹于阴道前壁下1/3,C组(30例)仅应用抗生素。比较三组泌尿道感染复发率、抗生素使用时间的差异。结果 A、B两组泌尿道感染复发率在用药期间、3个月后均低于C组、抗生素使用时间A、B两组明显短于C组。结论雌三醇软膏治疗绝经后妇女泌尿道感染有效,0.25g雌三醇软膏涂抹于阴道前壁下1/3值得推广。
- 王晓敏康宁白文佩陈桂梅王宏伟雷金梅王智云张玉敏阎立君
- 关键词:女(雌)性绝经期
- PCR扩增仪在肺癌患者白色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基因分型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美国ABI 9700型PCR扩增仪在肺癌患者感染白色念珠菌基因分型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不同基因型对不同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5—12月肺癌患者感染的36株白色念珠菌临床分离株,采用经优化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c DNA,RAPD)方法进行分型鉴定,并对分型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使用9700型PCR扩增仪快速、准确地将36株白色念珠菌分为A型(13株)、B型(10株)、C型(7株)、D型(6株);36株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咪康唑、克霉唑、酮康唑的耐药株数分别为2、1、4、2、0、6株。结论:美国ABI 9700型PCR扩增仪能够对肺癌患者感染的白色念珠菌快速、准确地做出分型,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是一台可靠、经济、高效的检测仪器。
- 张玉敏李玉柱陈晖马荣芬刘艳红张尊
- 关键词:肺癌白色念珠菌基因分型药敏分析
- 血清铁蛋白、甲胎蛋白和甲胎蛋白异质体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 探讨血清铁蛋白(Fer)、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健康对照组84名、原发性肝癌组92例、良性肝病组45例均同时检测血清Fer、AFP、AFP-L3.结果 原发性肝癌组血清Fer检测结果为(819.4±616.8)μg/L,AFP为(556.9±451.5)μg/L,AFP-L3为(109.0±62.5) μg/L,良性肝病组Fer检测结果为(229.3±155.5) μg/L,AFP为(6.0±4.2) μg/L,AFP-L3为(26.0±49.4) μg/L,健康对照组Fer检测结果为(125.6±110.5)μg/L,AFP为(2.8±0.8) μg/L,AFP-L3为(7.0± 1.8)μg/L,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原发性肝癌组单独检测血清Fer的敏感度为85.9%,AFP的敏感度为71.0%,AFP-L3的敏感度为83.7%,联合检测Fer和AFP或AFP-L3可使检测敏感度提高到90.2%和95.7%,三者联合检测敏感度为98.9%.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Fer、AFP、AFP-L3三项指标可以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准确率.
- 李玉柱张玉敏
- 关键词:肝肿瘤血清铁蛋白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7
- 2018年
-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疗效及预后差异,更加有效指导TOAST分型中各型脑梗死行静脉溶栓治疗方案的制定。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唐山市人民医院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经阿普替酶静脉溶栓治疗组(简称溶栓组)(n=76)与未溶栓组(n=30),进一步将76例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TOAST分型细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型患者35例(46. 0%)、腔隙性卒中或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AO)型患者21例(27. 6%)、心源性脑栓塞(CE)型患者10例(13. 2%)、其他罕见的原因导致的缺血性卒中(SOE)+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SUE)型患者10例(13. 2%),分别比较溶栓组与未溶栓组、不同TOAST分型脑梗死溶栓组间治疗前、治疗后24 h、14 d、30 d、90 d的NIHSS评分及溶栓治疗前、治疗后90 d的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溶栓组与未溶栓组两组治疗前NIHSS和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溶栓组治疗后24 h、14 d、30 d、90 d的NIHSS评分和90 d mRS与未溶栓组的指标进行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TOAST分型脑梗死溶栓治疗后NIHSS和mRS评分均有改善。治疗前SAO型NIHSS评分与CE型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4 h、14 d、30 d、90 d的NIHSS评分SAO型分别与LAA型、CE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SAO型治疗前及治疗后90 d mRS评分与CE型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减轻,远期神经功能恢复好;且SAO型比CE型、LAA型脑梗死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明显减轻,远期神经功能恢复好。
- 张玉敏孙继兴周琪顾全李艳琴马拓霍丽静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阿替普酶NIHSS评分
- 肺癌患者假丝酵母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分型及药物敏感性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建立常见病原假丝酵母菌种间分型和对白色假丝酵母菌种内基因分型的方法,并分析白色假丝酵母菌不同基因型与耐药表型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技术扩增假丝酵母菌r 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1-ITS2,根据PCR产物片段的大小进行假丝酵母菌种间分型;采用特异引物扩增白色假丝酵母菌基因组DNA的25S r DNA基因的内含子区,以内含子大小及其中可转座I型内含子片段的缺失或插入作为分型依据,对白色假丝酵母菌进行种内基因分型。并对肺癌患者感染的白色假丝酵母菌不同基因型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依据科玛嘉显色培养基结果和PCR电泳图谱,与基因库中假丝酵母菌基因序列比对,分为四种:白色假丝酵母菌242株大小218 bp,光滑假丝酵母菌101株大小480 bp,热带假丝酵母菌49株大小219 bp,克柔假丝酵母菌16株大小150 bp。临床分离的242株白色假丝酵母菌经PCR方法分为3型:A型166株(450 bp),B型54株(840 bp),C型22株(450、840 bp)。A型为最常见的基因型,B型、C型白色假丝酵母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A型菌株(P<0.05),对其他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R方法用于假丝酵母菌种间与种内的分型具有较高的灵敏性与特异性,不同型的白色假丝酵母菌耐药性可能与特定基因型有一定相关性。
- 张玉敏李玉柱陈晖马荣芬刘艳红张尊
- 关键词:假丝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基因分型药敏分析
- 脂蛋白a、N-末端脑钠肽前体和白细胞计数联合检测在脑卒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0
- 2017年
- 目的探讨脂蛋白a(Lpa)、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白细胞计数联合检测在脑卒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312例脑卒中(脑出血148例,脑梗死1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选取体检健康者143例,比较各组的Lpa、NT-proBNP和白细胞计数,并且对脑卒中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统计描述性研究,探讨联合检测方法诊断脑卒中。方法脑卒中组的Lpa、NT-proBNP和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的Lpa、NT-proBNP和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Lpa、NT-proBNP和白细胞计数检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的Lpa、NT-proBNP和白细胞计数并联检测与串联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92.6%和81.4%,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4.2%和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指标并联检测的灵敏度度高于串联检测,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卒中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pa、NT-proBNP和白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a、NT-proBNP和白细胞计数是脑卒中的重要预测因子,Lpa、NT-proBNP和白细胞计数联合检测在脑卒中的早期诊治中有重要的价值。
- 周琪张玉敏顾全李艳琴
- 关键词:脂蛋白AN-末端脑钠肽前体白细胞计数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