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旭东

作品数:11 被引量:44H指数:2
供职机构:美国纽约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文化
  • 2篇杂文
  • 2篇政治
  • 2篇日记
  • 2篇说话
  • 2篇谱系
  • 1篇多样性
  • 1篇叙事
  • 1篇叙事性
  • 1篇研究生课程
  • 1篇杂文文体
  • 1篇正传
  • 1篇知识
  • 1篇知识谱系
  • 1篇中国现代主义
  • 1篇中国学术
  • 1篇中国知识
  • 1篇神话
  • 1篇生产力
  • 1篇世界历史

机构

  • 10篇美国纽约大学
  • 1篇北京鲁迅博物...
  • 1篇杜克大学

作者

  • 10篇张旭东
  • 1篇姜异新
  • 1篇弗雷德里克·...

传媒

  • 2篇现代中文学刊
  • 2篇文化纵横
  • 1篇开放时代
  • 1篇新华文摘
  • 1篇鲁迅研究月刊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东方学刊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让鲁迅的文本自己说话”被引量:2
2009年
一、以鲁迅的方式理解鲁迅 姜异新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由对鲁迅的被动接受转为精神对话的? 张旭东我上大学时,正是“欧风美雨”的1980年代,可以说,我有时候把鲁迅置诸脑后,甚至想把他忘掉。但鲁迅却以他独特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回到我面前。
张旭东姜异新
关键词:说话文本
中国价值的世界历史使命被引量:2
2010年
中国价值是普遍价值的具体实践首先应该挑明的是,今天提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价值"这个问题,就是要把"中国价值"放到"普世文明"的高度上和框架内来思考,把"中国价值"定义为当代中国人探索和创造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的集体实践。不然的话,所谓"普世文明"只能是一个空洞的概念。
张旭东
关键词:历史使命普世文明文明形态普世价值世界文明世界历史
离不开政治的文化自觉被引量:5
2012年
所谓“自觉”,无非是指人在面对对象世界时返诸自身的感知、认识、观照和理解。它区别于一般意识和认识之处在于,它在心灵内部的成像不是以客观知识的形式存在,而是以自我理解、自我期许的方式,为人在现实中的思考和行动提供动力、方向乃至意义说明和价值辩护。自觉带来的是一种具有内部生产力和创造性的自我形象,它一旦成形,就会驱动人按照这个内在的“本来面貌”去改造整个世界。
张旭东
关键词:文化自觉政治客观知识自我理解自我形象生产力
当代普遍性论述的知识谱系、文化政治与历史决定——《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第三版)笔谈被引量:2
2021年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1)(以下简称"《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第一版)缘自近二十年前笔者在纽约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讲授的一门研究生课程。其时正值新旧世纪之交,经济、文化领域里的全球化势头带来种种乐观憧憬,也带来隐隐的困惑和忧虑。其中个人认同和集体认同的问题尤其突出而尖锐,因为它既是全球化的产物,又似乎同全球化带来的世界新秩序、身份的多重性和游移、新的普遍性甚至标准化观念处在一种紧张的、至少是需要"协商"的关系中。
张旭东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文化认同世界新秩序知识谱系
如果上海开口说话——《繁花》与现代性经验的叙事增补
2020年
金宇澄的《繁花》是一个绵密繁复的话语场,以类似自动写作、自动生成、自我生长的开放式、滚动式结构,寓言性地讲了一个上海童话故事。同时,《繁花》又是一个让上海说话的文学装置,通过一个叫"寓言对应物"方式让上海说话,在象征和寓意层面上记录、传达出上海本身的存在方式。《繁花》在当代文化内部复制了某种"小文学"的形式特色,但在内容上回归向市民阶级生活世界和主流价值,从而描述了一种不断增加、不断修改、不断加入新的阐释可能性的上海经验,营造了一个包含着多样性和异质性的不稳定的意义空间。
张旭东
关键词:《繁花》
现代性的神话:当前时代的反动
后现代性只是在近年来才达到充分而圆满的状态。在此条件下,人们似乎一致认为,现代性的一些基本要素已经变得不可取了,这种观点似乎代表了一个不言而喻的共识。比方说,现代精神内在的禁欲主义;男性中心主义(它是否同时也是逻格斯中心...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张旭东
文献传递
《华盖集续编》与鲁迅杂文文体的多样性实验——《马上日记》《马上支日记》个案研究
2022年
鲁迅文学经历“杂文的自觉”后的“第二次诞生”,在《华盖集续编》的写作中留下最初的风格痕迹。本文以鲁迅南下前夕所做《马上日记》系列为例,分析鲁迅杂文文体内含的叙事、虚构、摹仿等“纯文学”残留和形式“闪回”与戏仿(parody),并将其解释为业已以杂文为风格驱动力的鲁迅文学蓄意制造的一次形式扩张和能力测试。这种“文体混合”及风格扩张并非出自杂文家对主流文学形式的留恋,也不限于单纯形式的操练,而是在文学的可能性层面确证鲁迅写作风格的政治本体论逻辑,最终服务于杂文作为历史表象、情动(affect)意义上的体验与诗和“积极的虚无主义”的三重功能。
张旭东
关键词:杂文
“魏晋风度”与鲁迅“杂文自觉”的风格外化
2023年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是鲁迅在“大时代”带来的震惊与恐怖之余,重整自我意识、重申写作立场的仪式性、表演性创作。通过对魏晋文章与时事之关系的寓言性分析,鲁迅为杂文在严酷现实政治环境中打开历史纵深和象征空间。“‘而已’而已”的诗学句法由此在对象化和讽喻活动中,成为新的现实表现与历史叙事的构造原则。在新文学“现代性”意义上,魏晋演讲标志着鲁迅从前期效力于文化革命、思想革命、伦理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自在的写作”阶段返诸自身,在生存环境的极端挤压和限制下走向“自为的写作”。从中国文学源流角度看,杂文则是在欧风美雨中守护白话文学同其古代传统之间的传承与风格连续性的独特实践。
张旭东
关键词:谱系学讽喻
中国现代主义起源的“名”“言”之辩:重读《阿Q正传》被引量:31
2009年
从“现代主义”的概念出发重读《阿Q正传》,也意味着从作品出发对这个批评的框架作出说明。在鲁迅作品里,说《野草》是一部“现代派”作品大概不会招致激烈的反对,在风格、意象、气质等各个方面,鲁迅的散文诗带有鲜明的、有意识的现代主义色彩。但鲁迅的小说,除《狂人日记》之外,似乎很难在形式或审美意义上归人现代主义的范畴,而在所有小说作品里,
张旭东
关键词:中国现代主义《阿Q正传》重读鲁迅作品《狂人日记》
“理论”何为与“现代性”的政治--杰姆逊教授访谈被引量:1
2013年
张旭东(以下简称“张”):很高兴您能再次访问中国。您上一次来访是10年前,那时候“学术”压倒“思想”、“国学”取代“西学”的风气还比较盛。同那时相比,今天大学校园里的理论兴趣有了明显的增长。不过,同27年前您第一次来中国、在北大开课时“文化热”、“方法论热”的氛围相比,理论恐怕还不是中国知识和思想生活的核心和热点。我想,这一方面同中国学术自身理论积累和兴趣的相对薄弱有关,但另一方面,也和20世纪后半叶全球性“理论时代”的退潮有关。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张旭东王璞王钦
关键词:杰姆逊政治中国知识中国学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