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
- 作品数:5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西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科研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右下腹痛门诊误诊为阑尾炎15例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引起右下腹疼痛的原因很多,不认真检查极易造成误诊、误治。我院2009-01至2011-07门诊以阑尾炎诊断收住院179例,经住院后检查及手术证实,误诊15例。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 王国坚张平
- 关键词:腹痛阑尾炎误诊门诊
- 针刺次髎穴改善肛肠术后疼痛水肿的效果及相关疼痛介质、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被引量:9
- 2022年
- 目的 研究针刺次髎穴改善肛肠术后疼痛水肿的效果及相关疼痛介质、炎性因子水平变化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便利法抽取2019年1月—2021年4月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行结直肠手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先后顺序,采用单双号法将纳入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中药熏洗坐浴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针刺次髎穴,1次/d,连续7 d。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T0)及治疗3 d(T1)、治疗7 d(T2)后疼痛评分、水肿评分和疼痛介质[血清前列腺素E(prostaglandin E2,PGE)、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炎性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8(interleukin-18,IL-8)]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痊愈率45.00%(18/40)、总有效率97.50%(39/40)分别高于对照组[30.00%(12/40)、82.50%(33/40)],无效率2.50%(1/40)低于对照组[17.50%(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水肿评分及PGE、IL-1β、IL-8水平均呈下降趋势,β-EP水平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时观察组疼痛评分、水肿评分及PGE、IL-1β、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β-E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次髎穴通过疏通经络、泻热宣畅等方式能使肛肠术后患者气血畅通、阴阳调和而有助于减少疼痛介质和炎性因子大量释放,继而实现改善肛肠术后创面疼痛水肿等目标,具有可靠的治疗优势。
- 张平薛京花寇文平
- 关键词:肛肠术后针刺次髎穴疼痛水肿炎性因子
- 中药熏洗联合针灸对痔疮患者肛门疼痛及TNF-α、CRP水平的影响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究中药熏洗联合针灸对痔疮患者肛门疼痛及TNF-α、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120例痔疮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中药熏洗联合针灸治疗)与对照组(针灸治疗),各60例,均治疗14 d。比较2组患者治疗14 d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2、7、14 d后2组患者NRS疼痛评分,治疗前、治疗14 d后2组患者血清TNF-α、CRP水平与治疗后1、3、6个月2组患者复发率。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33%高于对照组71.67%(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7、14 d后2组NRS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治疗2、7、14 d后NR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3、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分别为0、1.69%、5.08%,均低于对照组2.33%、9.30%、23.26%,且治疗后6个月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洗联合针灸治疗痔疮患者疗效显著,可快速减轻患者肛门疼痛,降低血清TNF-α、CRP水平,减少炎症反应,降低复发率。
- 张平
- 关键词:中药熏洗痔疮肛门疼痛中医综合疗法
- 次髎穴“三联疗法”对肛肠术后疼痛的临床研究
- 2024年
- 本研究旨在探讨次髎穴“三联疗法”在肛肠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疼痛缓解方法,促进术后康复。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山西省人民医院肛肠科病人中选取肛门部手术后的病例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试验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术后保持正常排便、正常饮食,在术后第1天开始艾灸次髎穴。比较2组的一般观察以及术后疼痛评分。结果 试验组一般观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次髎穴“三联疗法”辅助疼痛管理,肛肠术后效果佳,减轻疼痛、减少药物、降低不良反应,促进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 张平
- 关键词:次髎穴肛肠术后疼痛
- 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系统评价穴位埋线对脑卒中后早期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数据库(VIP)、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关于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早期SHS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9月。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纳入文献,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对RCT的真实性评价工具评价文献质量,提取纳入文献资料信息,采用RevMan 5.2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RCT,包括640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早期SHS的临床总有效率[OR=3.43,95%CI(1.97,6.00),P<0.000 1]、患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MD=-1.36,95%CI(-1.76,-0.96),P<0.000 01]、上肢运动功能Fugel-Meyer量表(FMA)评分[MD=8.19,95%CI(5.00,11.39),P<0.000 01]、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MD=7.94,95%CI(4.53,11.34),P<0.000 01]GRADE证据质量等级分别为"中""低""低""低"。安全性评价:纳入的10项RCT中有3项报告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其余7项RCT均未报告不良反应。结论:现有证据表明穴位埋线能提高脑卒中后早期SHS临床总有效率,减轻患肢疼痛,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鉴于研究方法学质量和样本量的限制,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早期SHS远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考证。
- 侯永超王菊子樊晶晶周茜张平侯培生
- 关键词:穴位埋线脑卒中肩手综合征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