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铸
- 作品数:35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一种快速连续估算水中悬浮态镉浓度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连续估算水中悬浮态镉浓度的方法,是一种基于水质自动监测站测定的连续浊度数据估算水体中悬浮态镉浓度的方法,用于快速、连续水体中悬浮态镉浓度。该方法具体包括五个步骤:首先收集调查基础数据,包括水体的浊度、...
- 姚红张同铸游珍刘波刘环刘红英秦琪
- 文献传递
- 从弱势群体的角度解读“作者之死”理论
- 2008年
- 从那些在历史和传统中一直被排除在主体和作者之外的群体——女性、黑人、被殖民者等等弱势群体的角度来看,"作者之死"理论不适合他们。不应该简单地否定主体,否定作者,而应该把被排斥的部分包括进来。不过正是因为"作者之死"理论,传统作者主体的权威地位受到质疑,弱势群体才得以在历史中发现自己的位置。而这种新型的作者主体追求并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同时也尊重他人的存在。
- 张同铸
- 关键词:弱势群体主体性
- 论“意象派”内部的分歧及庞德对“意象”理论的贡献
- 2023年
- “意象派”在英美现代诗歌发展的历史上占据着关键地位。休姆、弗林特、洛威尔等人都为这个运动作出了贡献,但一般认为庞德才是其中最具有决定性的人物。作为一名优秀的组织者,庞德以《诗歌》杂志为阵地,为“意象派”造势,并编撰了诗歌小册子《意象派》。不过在“意象派”内部,庞德曾经受到排斥,并最终离开。几年之后,意象派便结束了。文章认为,这种内部的分歧除了内部领导权之争之外,还体现了其内部成员理论主张上的两种核心区别:是学习法国现代诗理论还是也学习中国传统诗学?庞德并不回避法国的影响。1914年出版的选集直接采用了他自己创造的法语单词“Des Imagists”(意象派)作为标题。然而,与弗林特不同的是,他一直否认“意象派”是法国象征主义的附庸。弗林特和休姆(尤其是休姆)是柏格森理论的热情倡导者,尽管柏格森重视“形象”,但“形象”对他来说只是一个中介,最终导致情绪和直觉。继柏格森之后,休姆将“形象”视为一种中介,直到庞德,他才将“形象”视为具有独立价值的主观情感和客观对象的统一体,从而真正发展为“意象”(为此他创造了一个法语单词“imagisme”),成为“对象”本身(主观对象)。因此,我们推断,庞德在柏格森和休姆的基础上发展了“意象”的概念,赋予了它独立的理论地位,从而促进了诗学的发展。庞德的“意象主义”主张里有着直接或间接来自中国文化和诗歌的影响,这也许才是他能将“形象”向前推进一步发展到“意象”的根本原因。
- 张同铸
- 关键词:意象派意象
- 一种基于水质模型的河流中重金属铅的入海通量表征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水质模型对河流中重金属铅入海通量进行的表征方法,具体包括五个步骤:S1收集调查基础数据,包括河流的水文条件、金属铅在入海河流中的存在形态以及各种形态的铅的含量,河流悬浮物属性;S2根据调查的数据,构建...
- 姚红张同铸刘环刘红英秦琪游珍
- 文献传递
- 中国现代文学中自然主义与写实主义之反思
- 2005年
- 20世纪初期,自然主义与写实主义都作为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反拨而被引入中国现代文学。一开始,由于知识界受文学进化论的影响,普遍认为自然主义优于写实主义,但随着普罗文学的兴起,写实主义(又称现实主义)终于成为权威话语,排斥包括自然主义在内的其他文学观念,而且其自身也发生了变异,成为架在作家头上的“理论刀子”。
- 张同铸
-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写实主义自然主义传统文学观念文学进化论权威话语
- “作者之死”理论的作者主体性被引量:2
- 2008年
-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理性宇宙观的解体,作者中心理论受到了挑战。罗兰·巴特宣告:作者死亡,写作开始。"作者之死"成为一种影响强大的思潮。但"作者之死"理论建立在一个虚假的前提上:一切作者都是上帝式的全知全能型的,并且在论证方式上也存在问题。该理论自身也具有一位作者,且这位作者还充分地"表达"了他自己。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西方当代文论。
- 张同铸
- 关键词:作者之死罗兰·巴特
- 论元朝职官系统中的“阴阳学”机构被引量:4
- 2014年
-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能够进入职官系统的巫师为数不多,大部分都是游离在统治体系之外。不过,他们在民间的影响却根深蒂固,封建政权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元朝忽必烈吸取前代的教训,设置"阴阳学"机构,专门对民间巫师进行管理,从而大大增加了体制内巫师的数量。有元一代,巫师被实施了极为苛刻的考选,他们的职责也被作了非常严格的限制。"阴阳学"机构行之有效,明清两朝相沿不改,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
- 张同铸
- 关键词:元代
- 晚年罗兰·巴特和他的“想象物”
- 2008年
- 晚年罗兰.巴特不再否定主体、作者,相反他越来越明确地坚持自己的作者主体性,这是因为他不再恐惧暴露自己的"想象物"。他的"想象物",也就是他的隐秘的性倾向,他的真实的情感,还有他的私生活,属于克里斯蒂娃所说的"符号的"形态。此前的巴特慑于"象征的"律法而小心翼翼,不敢暴露自己的秘密,直到晚年他所深爱的母亲去世之后,他才勇敢地站了出来,希望能在新的写作中战胜自己的恐惧。巴特的一生是一个巨大的文本,这个文本充满了矛盾,要想解读巴特,就得从他的"想象物"开始探讨。
- 张同铸
- 探索戏剧的先驱:国剧运动之反思被引量:3
- 2004年
- "国剧运动"的倡导者都具有留学欧美的知识背景,受白璧德等西方知识分子的影响而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上则深受"爱尔兰民族戏剧运动"倡导者叶芝的影响,具有唯美主义的戏剧观而反对戏剧直接的反映社会问题。"国剧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在戏剧艺术的探索方面,给后人留下了深长的思索空间。
- 张同铸
- 关键词:国剧运动
- 论“作者之死”
- “作者之死”作为一种思潮,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代表人物为著名文艺批评家巴特。该思潮形成的标志是1968年巴特《作者之死》一文的发表。巴特晚年观点变化,1975年《罗兰·巴特自述》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该思潮的结束。本...
- 张同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