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世轩

作品数:13 被引量:295H指数:10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夏季
  • 6篇夏季降水
  • 6篇降水
  • 5篇环流
  • 3篇全球变暖
  • 3篇变暖
  • 2篇旱涝
  • 2篇旱涝急转
  • 2篇HADLEY...
  • 2篇大气环流
  • 1篇冬季气温
  • 1篇动力统计
  • 1篇汛期
  • 1篇汛期降水
  • 1篇印度洋海温
  • 1篇正交函数
  • 1篇中高纬
  • 1篇中国东部夏季...
  • 1篇时空变化特征
  • 1篇台风

机构

  • 13篇兰州大学
  • 9篇中国气象局国...
  • 4篇吉林省气象局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吉林省气象科...

作者

  • 13篇张世轩
  • 8篇封国林
  • 5篇赵俊虎
  • 3篇孙树鹏
  • 3篇杨涵洧
  • 2篇支蓉
  • 2篇王阔
  • 1篇廉毅
  • 1篇杨杰
  • 1篇张璐
  • 1篇李尚锋
  • 1篇汪栩加
  • 1篇苏涛
  • 1篇陈丽娟
  • 1篇侯威
  • 1篇申茜

传媒

  • 6篇物理学报
  • 2篇大气科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年份

  • 5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积成效应”被引量:10
2013年
采用1960—2011年中国740站日降水观测数据,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切入点,提出暴雨"积成效应"这一概念,旨在将暴雨这一天气尺度强降水过程拓展为类似中长期天气尺度过程来考虑,研究它对季节尺度降水的贡献及影响.通过统计分析从持续时间(Ld)、控制面积(Ar)、降水贡献率(Qs)等三个角度建立暴雨"积成效应"概念及判定标准,并进一步结合上述指标建立暴雨"积成效应"强度指数.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积成效应"与夏季降水的时空对应关系,发现强度指数与同期夏季降水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强弱指数年合成分布以及指数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相关系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类似于中国东部夏季雨带的分布形式;而利用EOF分解对暴雨"积成效应"空间范围分类,发现其与该地区夏季降水具有相似的4种空间型,总体而言,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积成效应"造成的降水极大地影响甚至决定整个夏季降水的多寡及空间分布.
张世轩封国林赵俊虎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暴雨夏季降水
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对前冬持续时间长短的响应被引量:3
2013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得到江淮流域1961—2011年前冬持续时间,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究它与后期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江淮流域前冬持续时间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前冬持续时间显著偏长年份比偏短年份的前冬温度低、气压高、北风强,表明温度、气压、经向风可能是反映江淮流域前冬持续时间的关键因子,且不同区域各气象要素对季节长度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1961—2011年江淮流域前冬持续时间与该区域夏季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统计分析亦发现,前冬持续时间显著偏长(偏短)的代表年份中,夏季降水以偏多(偏少)为主;对典型代表年份环流场进行合成分析发现,前冬持续时间显著偏长时,乌拉尔山与鄂霍次克海地区夏季易形成阻塞形势,进而会对江淮流域夏季降水产生影响;最后利用奇异值分解从空间场相关的角度探讨了两者的联系,发现江淮流域夏季降水与前冬持续时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关系.
苏涛张世轩支蓉陈丽娟
关键词:江淮流域夏季降水
全球变暖情况下中国季节的变化被引量:57
2011年
利用中国1961-2008年752站逐日地面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和降水量资料,采用非线性相似度量方法对中国四季进行了划分,研究了近50年全球显著变暖情形下中国四季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气候增暖背景下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持续时间明显缩短,缩短幅度达到10天以上,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生转折后缩短趋势突然增强,平均为0.29d.a-1;夏季持续时间自1961年以来增加了2.8天,秋季增加了4.7天,且80年代中后期都发生了一次转折变化,春季持续时间总体48年增加2.6天的变化相对较小,但在90年代后期发生转折变化后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2)与持续天数的变化相对应,中国春、夏季的起始时间呈现提前的趋势,而秋、冬季则呈现推后的趋势,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以后变化更为明显;(3)不同季节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持续天数和起始时间变化最为明显,春、夏、秋三季相对较弱;同一季节不同区域的响应也不同,就全国而言,北方比南方的响应更明显,而以黑龙江为代表的东北地区、以新疆为代表的西北地区以及以海南为代表的华南等地变化最为明显。
张世轩张璐孙树鹏封国林
关键词:全球变暖
全球增暖背景下中国四季的划分及与夏季降水的关系
自然天气季节的划分是天气气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农业生产和中长期天气和气候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气候背景下,全球增暖使得气候系统的一些固有属性发生了变化,由此也将对季节产生影响。为了研究季节对全球增暖的响应,迫...
张世轩
关键词:相似度量方法全球变暖HADLEY环流
文献传递
近海台风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贡献被引量:12
2013年
目前汛期预测主要针对季风系统形成的降水,而对台风等热带系统的影响并未考虑,其主要原因是台风是一个剧烈的天气尺度过程,与短期气候预测尺度并不匹配,因而无法进行考虑.这也成为提升汛期预测技巧的一个制约因素.针对这样的问题,本文从气候的角度,提出一个能较为客观地衡量台风对夏季降水影响强弱的指数——台风影响指数.利用1960—2011年中国东部站点降水资料及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所整理的热带气旋资料,从月、季尺度对中国夏季台风影响强弱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台风对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贡献.结果表明:1)台风从6月至8月呈增强的趋势,6月份最弱,7月份居中,8月份最强;2)从台风降水及占总降水的比例分布来看,纬向呈东部高西部低,经向呈从东北地区至华南地区依次增大的趋势,长江以南地区台风降水量占夏季降水量的比重可达10%以上,7,8月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降水量最大可达100 mm以上,可达当月总降水量的40%;3)台风影响指数与夏季降水的相关表明,台风对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具有时、空差异性,6月份与华南地区呈负相关,7月份与东南沿海地区呈正相关,而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呈负相关;8月份与华南、华北地区呈正相关、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呈负相关.这主要是由台风、夏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的.
申茜张世轩赵俊虎汪栩加
关键词:台风影响夏季降水
中国东北夏季温度年代际变化特征被引量:14
2012年
东北地区夏季温度变化主要有4个独立模态,其中EOF1呈全区一致型为第一模态,占总方差贡献的72%左右,其时间系数呈现多年代际尺度变化;其他3个模态仅分别占总方差贡献的10%、4%和3%,表现出受海洋、地形及纬度差异的影响,呈南北向、东西向和山脉与平原地区的反向异常分布型;突变和小波分析进一步揭示EOF1模态的多年代际尺度变化具有突变性质,2007~2010年受20 a左右周期影响,东北地区温度变化全区一致的模态时间系数处于负值为主的阶段,值得关注。东北地区夏季温度变EOF1模态与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和对流层中上层纬向风场(西风急流)在30oN^40oN呈环球尺度带状显著正相关分布,在东北亚地区纬度较高,可达60oN附近,而且该区500 hPa高度场与东北夏季温度EOF1模态多年代际变化近于同步。EOF1模态与靠近亚洲大陆沿岸和西太平洋暖池(包括印度洋的中部和北部)、南太平洋环澳大利亚、靠近北美大陆及北大西洋北部的漂流区和北赤道漂流区的海表温度存在显著的同步正相关,而与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年代际振荡模态亦有较显著的正相关;表明东北地区夏季温度的EOF1模态与北半球海-气系统多年代际变化联系密切,同时也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
沈柏竹廉毅杨涵洧张世轩
关键词:年代际
2011年我国夏季降水动力统计预测与异常成因被引量:13
2013年
该文对2011年我国夏季降水情况进行简要回顾,并对3月制作的夏季降水动力统计客观定量化和动力统计-诊断预测结果进行检验。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对比说明了两种预测方法选取因子的差异及动力统计-诊断较动力统计客观定量化预测结果有一定提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导致2011年夏季主雨带较预测结果偏南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了大气环流特别是中高纬度阻塞高压和低纬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2011年夏季主雨带偏南主要是中高纬度阻塞形势与低纬度副热带高压的季节内异常振荡及二者逐月不同配置的产物,而中高纬度阻塞形势与低纬度副热带高压的季节内异常振荡是由海温、积雪等外强迫及东亚环流系统内部成员相互作用所致。
赵俊虎杨杰封国林张世轩
关键词:夏季降水环流异常
北极涛动、极涡活动异常对北半球欧亚大陆冬季气温的影响被引量:30
2012年
利用1951—2012年NCEP/NCAR全球月平均500 hPa高度场、气温场等再分析资料,北极涛动(AO)指数,北半球及其4个分区的极涡指数等资料,分析极涡和AO对北半球特别是欧亚大陆冬季气温异常分布的影响。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与北半球气温相关场呈由北向南的"+、-"分布,显著正相关中心位于极区,显著负相关中心位于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AO指数与气温的相关场分布与此反位相。极涡各分区面积指数体现与各大洲气温显著相关的地域特征,尤其是亚洲极涡面积指数比AO的相关区域更偏向亚洲和中国东部及沿海地区,能表征亚洲大陆冬季风向中低纬度爆发的某些特征。2006年以来AO指数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北半球、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呈显著的上升趋势,这是有利于欧亚大陆近几年连续冬季气温异常偏低的年代际背景;2009—2011年北半球欧亚大陆冬季大范围低温事件,不仅与冬季AO负位相明显变强有关(2011年除外),与北半球以及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偏大联系更为密切,亦表明该区域冬季变冷的自然变率明显增强。
沈柏竹廉毅张世轩李尚锋
关键词:欧亚大陆北极涛动全球变暖
2011年春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特征分析被引量:45
2012年
本文选用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提供的全球再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中国740站降水资料及中国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区域2011年降水格点资料,对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初旱涝急转现象及环流背景特征进行简要分析,结论如下:1)2011年1-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较气候平均值偏少且降水变率较小,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急剧增多,发生旱涝急转现象,其转折点为第31候(6月第1候);2)旱涝急转前后,水汽通量及其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的第1,2模态的时间和空间演变均表现出弱水汽输送向强水汽输送转变的特征;3)转折前后大气环流场差异显著.急转前,北半球冬季风偏强,南半球夏季风偏弱,在春季,东亚大槽偏强导致季风的转换延迟,不利于南方暖湿气流的北上,南方降水偏少,并发生大范围持续性的严重干旱.6月初(急转期)环流迅速调整,西太平洋副高突然西伸北跳,东亚大槽异常偏西偏强、鄂海阻高减弱,使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汇合,有利于该地区的降水发生并持续,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严重干旱向洪涝急转的主要原因.
沈柏竹张世轩杨涵洧王阔封国林
关键词:旱涝急转春夏季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气象信息中心西太平洋副高
近48年中国的季节变化与极端温度事件的联系被引量:25
2011年
利用中国1961—2008年752个站点逐日温度、气压、相对湿度和降水量资料,采用非线性相似度量方法对中国四季进行了划分,对比分析了中国的8个区域与全国整体的季节变化.此外,研究了中国极端温度频次的年际变化,并通过相关分析和敏感性试验探讨了中国近48年四季变化与极端温度事件的联系.结果表明:1)随着全球变暖中国大部分地区春、夏季起始时间提前,持续时间延长;秋季起始时间变化不大,但持续时间延长;冬季起始时间推后,持续时间显著缩短.2)随着夏季延长,除华东以外中国大部分地区极端高温频次增加;随着冬季缩短,中国大部分地区极端低温频次下降,且下降趋势显著.3)极端高温和低温的存在及其年际变化是导致夏季、冬季持续日数变化的原因之一,也是导致夏季、冬季持续日数出现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
赵俊虎封国林张世轩孙树鹏
关键词:极端温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