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艺玮
- 作品数:18 被引量:39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湖南省卫生厅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低氧诱导长链非编码核内小RNA宿主基因14促进胶质瘤替莫唑胺耐药的机制
- 2022年
-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的长链非编码核内小RNA宿主基因14(long non-coding small nucleolar RNA host gene 14,lncRNA SNHG14)在胶质瘤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耐药中的作用和潜在机制。方法:根据不同处理将实验分为常氧组、低氧组、对照组(NC组)和TMZ组,利用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胶质瘤细胞SNB19和U251中lncRNA SNHG14和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 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的表达水平,分析lncRNA SNHG14表达水平与低氧和TMZ处理的关系。利用siRNA干扰胶质瘤细胞中lncRNA SNHG14表达,将转染后的胶质瘤细胞分为si-对照组(si-NC组)和si-SNHG14组,利用real-time PCR检测干扰效率,并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MZ敏感性调控关键因子MGMT的表达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此外,增设常氧组和低氧组,应用MTT法检测不同TMZ浓度梯度下各组胶质瘤的细胞活性,分析lncRNA SNHG14对胶质瘤TMZ敏感性的影响。利用在线工具针对性地预测与lncRNA SNHG14和MGMT结合的miRNAs。应用realtime PCR观察不同环境下si-NC组、si-SNHG14组、常氧组和低氧组miR-143的丰度变化。利用miR-143拟似剂(mimics)和抑制剂(inhibitor)改变胶质瘤细胞中miR-143水平,将实验设置为NC inhibitor组、miR-143 inhibitor组、NC mimics组和miR-143 mimics组,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干扰效率,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GMT的表达水平,分析miR-143对MGMT水平的影响。对NC inhibitor组、miR-143 inhibitor组、NC mimics组和miR-143 mimics组进行不同干预,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观察lncRNA SNHG14和MGMT荧光素酶的活性变化,验证lncRNA SNHG14、miR-143和MGMT之间的靶向调控关系。最后,设置NC组和lncRNA SNHG14过表达组,通过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实验检测各组中miR-143和MGMT的丰度变化,分析lncRNA SNHG14、miR-143和MGMT间的竞争结合关系。结果:与常氧组相比,低氧组可以促进胶质瘤细胞中lncRNA SNHG14表达;与NC组相
- 赵海婷孟莉廖新斌刘燚莫鑫龚梦麒廖艺玮
- 关键词:胶质瘤低氧替莫唑胺耐药
- 人脑胶质瘤组织中fibulin-5的表达及意义
- 2010年
- 目的探讨fibulin-5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对正常脑组织和胶质瘤组织进行fibulin-5蛋白表达差异分析。结果 fibulin-5主要分布于细胞之间,实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胞质亦可检测到其表达。fibulin-5在7例正常脑组织均检测到表达(100%);在高级别胶质瘤组中,19例标本有4例检测到表达(22%);在低级别胶质瘤组中,21例标本有13例检测到表达(62%)。正常脑组织标本的fibulin-5蛋白表达阳性率以及平均IRS值(immuno-reactivescore免疫阳性反应积分)与低级别胶质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胶质瘤组的fibulin-5蛋白表达阳性率以及平均IRS值均低于正常脑组织和低级别胶质瘤组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胶质瘤组织中,fibulin-5蛋白的表达在不同性别及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ibulin-5在正常脑组织中表达,其在胶质瘤组织中表达的变化可能与胶质瘤的进展和血管生成存在联系。
- 成磊袁贤瑞廖艺玮
- 关键词:胶质瘤FIBULIN-5免疫组织化学
- RUNX3基因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和启动子区甲基化的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研究脑胶质瘤中RUNX3基因的表达以及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情况以及两者的关系。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5例脑胶质瘤组织和4例正常脑组织中RUNX3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研究相应标本中的RUNX3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结果RUNX3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与肿瘤的级别相关,但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患者年龄、性别等因素无关。MSP显示35例脑胶质瘤标本中有15例(42.8%)发生甲基化,发生甲基化的脑胶质瘤中mRNA表达水平较未甲基化的脑胶质瘤明显下降。结论RUNX3在脑胶质瘤中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并且RUNX3启动子区CpG岛高甲基化与RUNX3表达下调相关。推测RUNX3启动子区CpG岛高甲基化是导致RUNX3基因在脑胶质瘤中表达下调的重要因素。
- 谢源阳袁贤瑞李学军廖艺玮
- 关键词:脑神经胶质瘤DNA甲基化RUNX3基因外科学
- 13例儿童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
- 2009年
- 目的总结儿童垂体腺瘤的治疗经验,探讨儿童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3例14岁以下儿童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内分泌及影像学检查、个体化治疗情况。其中手术11例、γ刀治疗2例。结果11例手术治疗患儿,9例全切、2例次全切。随访的11例患儿,症状均得以很好控制。结论儿童垂体腺瘤以多分泌功能细胞腺瘤为主,手术中采用经颅入路或经鼻蝶入路则取决于患儿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倾向,γ刀治疗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 廖艺玮袁贤瑞彭泽峰蒋星军简志宏
- 关键词:儿童垂体腺瘤手术Γ刀治疗
- fibulin-5基因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作用及机制研究
-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40%-50%。其呈侵袭性生长,总体疗效不佳,尤其是高分级胶质瘤,具有高度间变的生长特点,术后复发快、预后差,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是神经外科治疗中相对棘手的难治性肿瘤之一...
- 廖艺玮
- 关键词:脑胶质瘤基因表达免疫组织化学
- 文献传递
- 球囊辅助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巨大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探讨球囊辅助夹闭技术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巨大型未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球囊辅助夹闭术治疗的颈内动脉颅内段巨大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复合手术室应用球囊辅助临时阻断颈内动脉近端或封堵瘤颈,然后夹闭动脉瘤。收集人口统计学、术前症状、动脉瘤特征、球囊放置位置、术中造影情况、并发症以及随访结果。结果共纳入12例直径>2 cm的颈内动脉颅内段巨大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均在复合手术室应用球囊辅助顺利夹闭。其中,位于眼动脉段1例,床突上段3例,后交通段4例,脉络膜前动脉段2例,颈内动脉分叉部2例。9例球囊置于颈内动脉近端,3例置于动脉瘤颈。术中造影显示12个动脉瘤均完全闭塞;载瘤动脉重度狭窄1例,轻度狭窄1例。术后并发症包括脑梗死1例,暂时性尿崩症1例并在术后1周时恢复正常,偏瘫1例,癫痫1例。出院时格拉斯哥转归量表评价显示,5分9例,4分2例,3分1例。术后随访2.3~12个月(中位数7.5个月),复查CT血管造影显示无一例动脉瘤复发,格拉斯哥转归量表评分5分11例、4分1例。结论在复合手术室应用球囊辅助夹闭技术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巨大型动脉瘤安全且有效,患者远期转归良好。
- 钟波邹国荣熊志强罗庆勇杨幸达胡友珠张冬根廖艺玮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颈内动脉
- 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 分析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治疗效果、患者预后及影响肿瘤切除相关因素,总结治疗经验,以提高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7月至2010年4月手术治疗的71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男:女为1.0:2.9,平均年龄(47.0±11.2)岁,病程平均(32.5±3.0)个月.肿瘤大小平均44.4 mm.手术入路主要采用枕下乙状窦后(经小脑幕)入路(65例,91.5%).肿瘤全切除48例(67.6%),其中采用枕下乙状窦后(经小脑幕)入路全切除47例(72.3%),围手术期死亡1例(1.4%),术后KPS评分平均(73.2±15.6)分.随访64例,随访平均时间(60.7±47.5)个月,末次随访KPS评分平均(83.2±13.4)分.肿瘤复发6例,进展8例,死亡7例.患者术后6个月、1年、3年、5年和10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91.3%、89.2%、88.5%和85.7%.肿瘤的质地(P=0.09)、类型(P=0.088)、是否侵犯海绵窦(P =0.001)及是否包裹神经血管(P=0.033)是影响肿瘤切除程度的独立因素.结论 明确影响肿瘤切除程度的因素,个体化地选择手术入路,可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其中枕下乙状窦后(经小脑幕)入路是一种重要而实用有效的手术入路.
- 赵子进袁贤瑞邹华元姜维喜罗端午彭泽峰李学军廖艺玮刘庆
-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手术入路
- 模型大鼠脊髓全横断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小脑前叶皮质表达的变化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全横断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小脑前叶皮质表达的变化,为进一步探索脊髓损伤后的再生修复机制和神经营养因子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雌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脊髓全横断组,分别以脊髓全横断组术后1,3,7及21 d为标准时间点每组随机取6只大鼠收集小脑前叶皮质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染色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BD-NF在不同组别小脑前叶皮质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脊髓全横断组中,BDNF在小脑前叶皮质的表达在1 d组,3 d组尚未出现明显增加,到7 d组时表达则明显升高,21 d组时表达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结论】脊髓全横断后,BDNF在小脑前叶皮质表达的上调可能与神经元的保护及修复有关。
- 廖艺玮袁贤瑞李学军黄纯海谢源阳
- 关键词:小脑
- 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坡区脑膜瘤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 分析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坡区脑膜瘤后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7月至2010年4月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71例岩斜坡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53例;年龄15 ~ 68岁,平均(47±11)岁.病程1周至180个月,平均(32±30)个月.肿瘤最大径15 ~72 mm,平均(44 ±11)mm.主要表现为头痛、平衡功能障碍、轻偏瘫、饮水呛咳或声嘶、面部麻木或疼痛、面瘫及听力下降等.采用Karnofsky生存质量评分(KPS评分)评估患者生存质量.术前KPS评分40 ~ 100分,平均(69±11)分.手术主要采用枕下乙状窦后(经天幕)入路共65例(91.5%).采用组内x2检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逐步回归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肿瘤全切除48例(67.6%),术后死亡1例.术后KPS评分20~ 100分,平均(73±16)分.术后主要神经功能障碍为不同程度的颅神经麻痹及偏瘫等.获得随访64例,随访时间4~132个月,平均(61±48)个月.末次随访KPS评分50~ 100分,平均(83±13)分,死亡7例,肿瘤复发6例,进展8例.肿瘤切除程度(OR=0.280,95% CI:0.081 ~0.967,P=0.044)、术前脑干是否水肿(OR =0.100,95% CI:0.027 ~0.372,P=0.001)、是否包裹神经血管(OR=0.288,95% CI:0.084 ~0.985,P=0.047)及是否侵犯海绵窦(OR =0.254,95% CI:0.061~1.057,P=0.048)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围绕手术入路的选择、肿瘤的切除程度、瘤周神经血管结构的保护及围手术期的处理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 赵子进袁贤瑞邹华元姜维喜廖艺玮罗端午彭泽峰李学军刘定阳刘庆
- 关键词:颅底肿瘤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预后
- 髁旁-颈外侧入路个体化切除颈静脉孔神经鞘瘤19例回顾性分析
- 王祥宇袁贤瑞廖艺玮刘定阳谢源阳袁健苏君赵子进刘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