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庄艳

作品数:6 被引量:31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机械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专利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理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接触刚度
  • 5篇结合面
  • 5篇法向接触刚度
  • 3篇微观形貌
  • 2篇电阻
  • 2篇实验测试
  • 2篇微凸体
  • 2篇接触电阻
  • 2篇固定结合面
  • 2篇触电
  • 1篇弹塑性
  • 1篇弹塑性接触
  • 1篇弹塑性模型
  • 1篇形貌
  • 1篇试验件
  • 1篇塑性模型
  • 1篇力学模型
  • 1篇静态法
  • 1篇加载
  • 1篇加载装置

机构

  • 6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作者

  • 6篇庄艳
  • 5篇洪军
  • 3篇杨国庆
  • 3篇李宝童
  • 2篇朱林波
  • 2篇杜飞
  • 2篇刘春青
  • 1篇李小虎
  • 1篇张进华
  • 1篇王崴
  • 1篇刘会静

传媒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一种确定固定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固定结合面接触电阻比法向接触刚度容易测量的现状,结合理论计算与实验测试,提出一种间接获得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的新方法。本发明根据测量并后处理接触表面微观形貌,建立结合面接触电阻R<Sub>C</Sub>与...
李宝童洪军刘春青庄艳杜飞
文献传递
一种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计算模型的构建被引量:24
2013年
为了预测2个固体粗糙表面接触时结合面的法向接触刚度,采用分水岭分割方法获得了粗糙表面三维微凸体的尺寸与空间分布;基于弹塑性接触理论推导出单对微凸体侧接触时接触载荷与接触变形的关系,并通过确定粗糙表面上每个微凸体的变形类型与接触载荷,计算了结合面的法向接触刚度.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庄艳李宝童洪军杨国庆朱林波刘会静
关键词:形貌法向接触刚度
机械系统装配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的研究
庄艳
关键词:微观形貌微凸体法向接触刚度
一种考虑侧接触的微凸体弹塑性接触力学模型被引量:9
2013年
为了准确预测复杂机械系统装配界面的接触特性,构建了一种考虑侧接触的微凸体弹塑性接触力学模型。利用塑性流动下体积守恒的原理,解决了单对微凸体在侧接触形式下接触力学模型难以表征的问题。以微凸体接触力学模型为基础,通过引入微凸体接触点处的等效曲率半径参数,结合装配界面微凸体、装配界面压力的分布规律,将微凸体接触特性扩展到复杂机械系统的整个装配界面。与弹性-塑性接触模型在接触载荷方面的预测结果比较表明,提出的微凸体侧接触弹塑性力学模型与弹性-塑性接触模型在弹性接触载荷预测方面基本相同,但在完全塑性接触载荷预测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且两者预测结果的差距随塑性指数和载荷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所提出的模型在完全塑性接触载荷预测方面更为接近有限元分析的结果。
朱林波庄艳洪军杨国庆
关键词:微凸体弹塑性模型
一种结合面静态法向接触刚度测量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结合面静态法向接触刚度的测量装置,该测量装置包括:测量支架、加载装置、测量装置、调节装置及待测试件;所述加载装置固定放置在测试支架的底部,其正上方依次是测量装置、待测试件及调节装置,加载装置、测...
张进华洪军李小虎王崴杨国庆庄艳
文献传递
一种确定固定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固定结合面接触电阻比法向接触刚度容易测量的现状,结合理论计算与实验测试,提出一种间接获得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的新方法。本发明根据测量并后处理接触表面微观形貌,建立结合面接触电阻R<Sub>C</Sub>与...
李宝童洪军刘春青庄艳杜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