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荣进

作品数:37 被引量:254H指数:10
供职机构:十堰市太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理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4篇柴胡
  • 10篇竹叶
  • 10篇竹叶柴胡
  • 7篇种子
  • 6篇单叶
  • 6篇单叶蔓荆
  • 6篇发芽
  • 6篇发芽率
  • 5篇蔓荆子
  • 4篇药理
  • 4篇生活力
  • 4篇中药
  • 4篇种子生活力
  • 4篇采收
  • 4篇采收期
  • 3篇多糖
  • 3篇药理作用
  • 3篇皂苷
  • 3篇注射液
  • 3篇总皂苷

机构

  • 24篇湖北医药学院
  • 16篇太和医院
  • 9篇十堰市太和医...
  • 9篇江西中医药大...
  • 3篇湖北中医药大...
  • 3篇湖北神农本草...
  • 2篇湖北医药学院...
  • 2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 1篇郧县人民医院

作者

  • 37篇孙荣进
  • 25篇叶方
  • 24篇杜婷
  • 23篇杨光义
  • 20篇杜士明
  • 17篇王刚
  • 7篇罗光明
  • 3篇漆乐媛
  • 3篇杨雅琴
  • 3篇方磊
  • 2篇朱继孝
  • 2篇蔡华
  • 2篇陈科力
  • 2篇李志荣
  • 2篇黄良永
  • 2篇黄开合
  • 2篇田华
  • 2篇曾金祥
  • 1篇陈黎
  • 1篇罗光明

传媒

  • 9篇中国药师
  • 5篇医药导报
  • 4篇中国医药导报
  • 3篇江西中医学院...
  • 2篇中国实验方剂...
  • 2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中草药
  • 1篇中药材
  • 1篇中国药业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药药理与临...
  • 1篇现代中药研究...
  • 1篇湖北医药学院...
  • 1篇2010年中...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10篇2013
  • 10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鄂西北地区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条件柴胡的鉴别和质量评价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对鄂西北地区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条件柴胡进行鉴别和质量评价。方法:利用泡沫反应和薄层色谱法鉴别不同品种的柴胡;通过测定柴胡中挥发油含量、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以及测定柴胡中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综合进行柴胡质量评价。结果:可见光和紫外光下的薄层色谱图显示,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条件的柴胡与对照药材、柴胡皂苷对照品相对应的位置显示相同颜色的斑点;柴胡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河南产竹叶柴胡质量较好,其次分别为湖北保康、房县竹叶柴胡、湖北产三岛柴胡、湖北神农架竹叶柴胡、山西产北柴胡。结论:TLC法可以鉴别柴胡,但不能有效区分不同品种的柴胡;不同品种以及相同品种不同生长条件的柴胡质量有明显差异,同一区域柴胡种植品优于野生品,适于开展规范化种植。
叶方杨光义杜士明王刚杜婷孙荣进
关键词:柴胡挥发油浸出物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
单叶蔓荆子种子的最佳采收期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研究单叶蔓荆子种子的最佳采收期。方法:本文以蔓荆子种子的发芽率为指标来考察单叶蔓荆子种子最佳采收期,种子的寿命和储藏方法。结果:江西省单叶蔓荆子种子的最佳采收期为每年的10-11月份,储藏方式对蔓荆子种子在一年内的发芽率无显著影响。结论:蔓荆子种子与蔓荆子药材在采收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杜婷孙荣进罗光明蔡财军
关键词:单叶蔓荆采收期发芽率种子
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种子萌发特性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种子休眠的原因以及提高其发芽率的方法。方法:徒手切片法观察竹叶柴胡种子特征,采用40℃温水浸种和1%KMnO4浸种的方法来提高种子发芽率,同时考察了温度和培养介质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40℃温水浸种能使竹叶柴胡种子的发芽率提高到64.8%;发芽介质对竹叶柴胡种子无显著性的影响,但是30℃及以上的萌发温度使种子发芽率显著降低。结论:种子中含有发芽抑制物质和胚后熟是影响竹叶柴胡种子发芽率的重要原因。
杜士明孙荣进张文明杜婷叶方王刚
关键词:竹叶柴胡种子发芽率
车前种子带菌检测及药剂消毒处理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的车前种子寄藏真菌优势菌群和带菌量差异,比较不同药剂处理车前种子的消毒效果,为车前种子预防保健处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DA平板检测法对全国20个产地的车前种子进行带菌检测,并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车前种子的消毒效果。结果:车前种子表面携带的主要真菌类群为曲霉属、青霉属和根霉属等,种子内部寄藏真菌主要包括曲霉属和根霉属。供试的7种杀菌剂对车前种子均有一定的消毒效果,其中50%多菌灵和81%甲霜?百菌清WP这两种药剂对车前种子消毒处理效果最显著。
漆乐媛罗光明杨雅琴刘冰孙荣进
关键词:带菌检测杀菌剂消毒处理
单叶蔓荆种子休眠特性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研究单叶蔓荆种子休眠的原因及解除休眠的方法。方法以单叶蔓荆的果实(蔓荆子)为材料,用石蜡切片法研究单叶蔓荆种子形态解剖学特点,通过种子吸胀和抑制物测试研究其休眠原因,采用浓硫酸和赤霉素(GA3)处理打破种子休眠。结果打破单叶蔓荆种子休眠的方法为GA3处理,解除休眠的最佳方法为浓硫酸处理15 min,1.0 mg/mL GA3浸种18 h,蛭石培养床30℃恒温培养能够达到发芽率78.7%。结论蔓荆具有坚硬厚实的果皮,机械束缚是休眠的主要原因;果皮中含有萌发抑制物质,GA3处理可有效解除单叶蔓荆种子的生理休眠。
孙荣进罗光明
关键词:单叶蔓荆赤霉素解除休眠休眠特性
湖北医药学院中药制药专业综合改革
2016年
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需要从多个方面开展,对管理机制、绩效考核方式、教学实践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整合和管理,努力地提升高校的专业建设水平,不断地探究出符合高校专业发展的新模式,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本文结合湖北医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中药制药专业近十年的建设历程,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等4个专业综合改革方面,详细阐述了我校在建立起新型校企联合培养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经验与做法。学术带头人、企业与学校教师的培训和本科生导师制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省级标准化实训基地和四年不间断实践教学为学生铺平了就业道路,多种教改方法的灵活应用与培养服务地方医药产业发展需求的目标相结合,最终形成一种人才培养由企业与学校两大教学模块组成,课程与实践、科研和师徒传授等多方面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本文旨为培养面向中药及其相关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改革提供借鉴。
孙荣进鄢红春谢勇
关键词:中药制药专业
蔓荆子种子带菌检测及杀菌剂消毒处理效果被引量:5
2011年
研究全国不同产地的蔓荆子种子寄藏真菌的情况,鉴定优势菌种并比较不同杀菌剂的处理效果,为蔓荆子种子播种前的预处理和种子真菌病害提供依据。采用离体平皿法对全国13个产地的蔓荆子种子进行带菌检测,分别用拌种法和浸种法对种子进行处理并测定7种杀菌剂对种子的消毒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为青霉属(Penicillium spp)、根霉属(Rhizopus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毛霉属(Mucor spp)、交链孢属(Alternaria spp)和镰孢霉属(Fusarium spp);种子内部寄藏的真菌主要为曲霉属、镰孢菌属和根霉属;不同品种的种子表面携带真菌种类差异较大,而种子内部寄藏的真菌种类差异不明显。多菌灵(carben-dazim)、多.福(carbendazim.fernasan)、甲基硫菌灵(thiophanate-methyl)、噁霜.锰锌(oxadixyl.mancozeb)对蔓荆子种子真菌均有显著性抑制和杀灭作用,但以噁霜.锰锌最优,甲霜.百菌清(metalaxyl.chlorothalo-nil)、百菌清(chlorothalonil)、福美双(fernasan)杀菌效果较差。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多.福处理之后种子携带的真菌主要为根霉属、曲霉属。蔓荆子种子寄藏的优势真菌为曲霉属和镰刀菌属,噁霜.锰锌的杀菌效果可以达到96.7%以上。
罗光明孙荣进刘冰杨雅琴杜婷方磊漆乐媛
关键词:蔓荆子带菌检测杀菌剂消毒处理
鄂西北地区不同生长条件和品种柴胡中多糖含量比较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测定鄂西北地区不同生长条件和品种柴胡中多糖的含量。方法采用蒽酮-硫酸比色法,以620 nm波长为检测波长,分别测定柴胡中可溶性多糖和粗多糖,计算总多糖含量。结果鄂西北地区野生竹叶柴胡多糖含量高于同地区种植柴胡,但低于山西产北柴胡和湖北南漳种植的三岛柴胡。结论不同生长条件的柴胡药材中柴胡多糖含量不同,但差异不明显;不同品种柴胡药材中的多糖含量有明显差异。
叶方杨光义杜士明王刚孙荣进
关键词:柴胡竹叶柴胡多糖
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雷洛昔芬及其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2019年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雷洛昔芬(Raloxifene,RAL)的LC-MS/MS测定方法,研究口服RAL60 mg/d后RAL及其葡萄糖醛酸代谢产物的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方法:绝经后女性志愿者单剂量口服雷洛昔芬60 mg/d,在0、0.5、1、2、4、6、8、24、48、72 h时间点采集血液样品,分离血浆后,经乙腈沉淀蛋白后采用液-液萃取法提取,进行LC-MS/MS分析。RAL及其代谢产物雷洛昔芬-6葡萄糖醛酸苷(M1)、雷洛昔芬-4’葡萄糖醛酸苷(M2)的多重反应监测的离子对分别为m/z 474.2/112.2、650.3/474.2和650.3/474.2。结果:RAL及其代谢物M1、M2的定量下限分别为0.195、0.975和3.9 nmol/L,提取回收率为77.14%~83.64%。人体中RAL及其代谢物M1、M2的药代动力学参数:RAL、M1和M2的Cmax分别为(0.45±0.043)、(92.22±12.84)、(466.71±113.50) nmol/L;AUC0~t分别为(19.55±0.65)、(2 133.25±326.91)、(7 344.45±819.18)μmol h/L;T1/2分别为(69.48±25.26)、(100.10±29.80)、(29.65±0.92) h。结论:建立的LC-MS/MS分析方法准确灵敏,适用于RAL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RAL吸收后被快速代谢成了M1、M2,其体内药代动力学特点是半衰期长。建议RAL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需同时检测其葡萄糖醛酸化代谢产物。
徐臣利杜婷杜士明黄良永张勇骆志国梁华国陈元伯孙荣进
关键词:雷洛昔芬代谢产物LC-MS/MS药代动力学
银柴胡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12年
银柴胡是传统中药,临床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热以及癌症引起的虚热等症。银柴胡中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甾醇类、环肽类、生物碱类和酚酸类。历史上银柴胡长期作柴胡药用,在现代还与银州柴胡、柴胡相混淆;银柴胡的混伪品较多,市场中约有40%饮片来源于石竹科的其他许多植物,包括繁缕属、蚤缀属、蝇子草属和丝石竹属等经常被作为银柴胡或柴胡药用,统称为山银柴胡。对银柴胡的鉴别主要有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光谱法与色谱法等方法。银柴胡人工栽培产量较低,难以达到推广种植的目的,利用激素化学调控技术以及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达到提高银柴胡产量和质量的目的。通过对银柴胡的品种鉴别、种植栽培、化学成分、临床应用等进行综述,可以为深入系统地研究银柴胡的药用价值提供参考。
叶方杨光义王刚杜士明孙荣进
关键词:组织培养技术药用价值性状鉴别种植栽培传统中药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