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胜忠

作品数:49 被引量:291H指数:10
供职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高校省级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1篇文学
  • 5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9篇小说
  • 17篇成长小说
  • 8篇文学
  • 5篇美国成长小说
  • 4篇塞林
  • 4篇塞林格
  • 4篇主义
  • 4篇教育
  • 4篇教学
  • 3篇虚妄
  • 3篇女性
  • 3篇自我
  • 3篇自我教育
  • 3篇文学批评
  • 3篇简·爱
  • 3篇福克纳
  • 3篇《简·爱》
  • 2篇英美文学
  • 2篇英美文学教学
  • 2篇缘起

机构

  • 30篇安徽师范大学
  • 17篇上海外国语大...
  • 2篇安徽中医药高...

作者

  • 47篇孙胜忠
  • 2篇王忠霞
  • 1篇王琛蕾
  • 1篇孙妮
  • 1篇秦丹丹
  • 1篇乔媛

传媒

  • 6篇安徽师范大学...
  • 5篇山东外语教学
  • 5篇英美文学研究...
  • 4篇外国文学
  • 3篇外国文学研究
  • 3篇外国文学评论
  • 3篇外国语
  • 2篇四川外语学院...
  • 2篇外国语言文学
  • 1篇上海科技翻译
  • 1篇英语学习
  • 1篇国外文学
  • 1篇中国翻译
  • 1篇学术界
  • 1篇当代外国文学
  • 1篇教育文汇
  • 1篇安阳工学院学...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宿州学院学报
  • 1篇复旦外国语言...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5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识读、理解与鉴赏--英文经典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与人文素质培养被引量:3
2021年
本文在讨论英语教育的终极目的、略论我国英语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指出英语经典阅读和教学的重要意义,重点探讨了识读、理解和鉴赏三个层次的经典教学设想,并结合实例予以说明。文章指出,英文经典阅读教学的落脚点在于学生的“情感”和“意志”,旨在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就此而论,“无用”的经典具有“大用”。
孙胜忠
关键词:阅读教学识读鉴赏
在情爱中成长——作为成长小说的《小城畸人》被引量:6
2010年
《小城畸人》以一个男孩乔治·威拉德的成长为主要线索将二十个故事串联起来,安德森不仅通过其他人的故事来讲述这个男孩的成长,更在五个以这个男孩为中心人物的故事中勾勒他的成长轨迹。作者通过讲述乔治同四位女性的情爱关系揭示了他在情爱中跨越青春走向成熟的历程。本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借用杰罗姆·巴克利对成长小说的著名界定将乔治同女性的情爱关系分为"粗俗沉沦"型和"激越飞扬"型,从而指出作为成长小说的《小城畸人》讲述的是主人公乔治在情爱中的成长故事。
孙胜忠
关键词: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成长小说
无尽的求索和虚妄的梦 ——美国成长小说艺术和文化表达研究
青春膜拜在欧洲已有较长的历史。早在1802年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就在诗中写道:“孩童乃成人之父。”这在一定意义上确立了孩童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地位。19世纪的欧洲重视对...
孙胜忠
关键词:成长小说美国成长小说福克纳塞林格
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文本中的中国形象:“民主之政”“礼仪之邦”
2015年
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本是中国典籍外译的典范,可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翻译借鉴。为让学界正确认识翟理斯译本的翻译动机,对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文本进行了研读,认为该译本从政治、人民两个维度向西方展示了中国形象——"民主之政"和"礼仪之邦"。译者的适度改写和似评似议的注释并非意识形态的操控,而是通过翻译《聊斋志异》希图匡正抑或抗击西方人对中国的扭曲,向西方展示一个正面的中国形象。
乔媛孙胜忠
关键词:翟理斯《聊斋志异》礼仪之邦
论成长小说中的“Bildung”被引量:11
2010年
"Bildung"是理解成长小说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从考证这个术语的词源入手,指出它的宗教内涵及其从一个宗教术语向世俗的人文主义概念演变的过程,然后从歌德、洪堡等人文主义学者的著述中分析Bildung所具有的几个特质:自由是Bildung的前提条件;Bildung是发生在个人及其环境之间无止尽的相互改变的过程;Bildung重在精神境界的提升。文章最后探讨了Bildung与成长小说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及其当下景观。
孙胜忠
关键词:成长小说洪堡
论丁尼生诗歌中死亡主题的嬗变及其创作的原动力被引量:9
2000年
在丁尼生漫长的创作生涯中,死亡是他的诗歌中不懈探索的主题之一。他姥貌似不一致、有时甚至前后矛盾的死亡主题的嬗变轨迹,提示了主题嬗变和矛盾背后的原因以及其诗歌创作的原动力。诗人痛失密友的个人遭际和维多利亚朝代的社会、宗教和煺神扭转是他合作的原动力,并造成了他在悲观和乐观、怀疑和信仰之间的挣扎,从而导致了他的死亡主题的多变和矛盾。
孙胜忠
关键词:丁尼生死亡主题诗歌创作创作动力
《简·爱》:精神追求抑或权力算计被引量:3
2017年
一般认为简·爱是一个自由与平等的精神追求者。笔者以为由于地位悬殊,简与罗切斯特之间一直处于一种征服与反征服的状态之中;她从桑菲尔德府出走似乎是为了逃离父权统治,寻求精神上的独立,但更是她迫于法律和社会习俗压力的无奈之举,从因果关系来看,或许这是她以退为进的一种策略;她最终实现社会地位的逆转,成为女主人,与她的个人奋斗不无关系,但主要还是得益于其叔叔的遗赠,即经济状况是她社会地位提升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与其说简是一个自由与平等的精神追求者,不如说她是一个对社会下层和权威态度暧昧不明,通过权力算计和外来经济援助获得成功的女性。基于对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的考察,《简·爱》可看作一部反映19世纪中叶社会实用主义自我教育观的成长小说。
孙胜忠
关键词:《简·爱》成长小说
“皑皑白雪”、“完整的容器”与“理念”——论詹姆斯的改写论与本雅明的翻译观
2016年
詹姆斯以"皑皑白雪"为文学素材的意象,将他的小说及其改写或重读视为雪地上的两行脚印,声称重新审视那"先在的"素材令其产生"绝对之感";无独有偶,本雅明将原作和译作比作拼合一个破碎容器时的两个相邻的碎片,认为译者只有放弃传达意义的愿望和努力才能获得一种自由,从而进入"纯语言"的境界。本文在辨析詹姆斯的改写论及本雅明的翻译观的基础上认为,改写和翻译都是一个再生产的过程,正是这种"生产性"将改写者与译者联系起来,也让我们窥探到詹姆斯与本雅明殊途同归的奥秘及二者共同的价值取向,进而指出在詹姆斯的"绝对"与本雅明的"纯语言"背后隐藏的是柏拉图的"理念",表现出二者对"终极本质"的价值追求。
孙胜忠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
From Provincialism to Metropolitanism:Social Mobility in English and American Novels of “the Young Man from the Provinces"
2018年
基于莱昂内尔·特里林对"外省青年"的界定,本文指出再现主人公从小地方向大都市流动是19世纪以来英美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这种流动或生命之旅不仅仅是生活和职业上地理位置的迁移或变化,它反映的是"外省青年"在身体或精神层面向上的社会流动。但在描写这一类似的向上流动的趋势背后,英美小说所揭示出的流动动机和表现却大相径庭,即便在同一国度属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小说中它们也迥然有别。19世纪中叶的英国小说呈现的是主人公社会实用主义自我教育形式的社会流动,而美国此类小说别具一格地描写的是主人公对美国梦的追寻,更确切地说,是他们的幻灭。19和20世纪之交以来,英美这类小说倾向于再现"外省青年"的精神历险。文章最后探讨了这种由小地方向大都市流动的动因和启示。
孙胜忠
关键词:地方主义都市主义社会流动性
论《旧衣新裁》中的“衣服”与“裁缝”被引量:2
2016年
托马斯·卡莱尔的《旧衣新裁》因其奇特的结构形式、迂回曲折的说理方法以及通篇充斥着"浪漫反讽"等特点而被称为"最具原创性"的"奇书"。这种挑战性的文风既给读者提供了宽广的阐释空间,也使文本成为一个闪烁不定的难解之谜。本文结合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尤其是英国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围绕着"衣服"和"裁缝"这两个中心议题,试图探讨如下几个问题:《旧衣新裁》所作何为?衣服是什么?它为什么要重新裁剪?什么样的衣服才合身?谁是裁缝?谁又是那个新裁缝?
孙胜忠
关键词:衣服裁缝成长小说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