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本善

作品数:20 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瘢痕
  • 8篇细胞
  • 6篇增生
  • 6篇增生性瘢痕
  • 5篇瘢痕组织
  • 4篇大细胞
  • 4篇皮肤
  • 4篇肥大
  • 4篇肥大细胞
  • 3篇愈合
  • 3篇染色
  • 3篇瘢痕形成
  • 3篇免疫
  • 3篇超微
  • 3篇超微结构
  • 2篇蛋白
  • 2篇血管
  • 2篇增生性瘢痕组...
  • 2篇手术
  • 2篇切片

机构

  • 20篇沈阳军区总医...
  • 1篇解放军第23...
  • 1篇解放军第20...
  • 1篇解放军第20...

作者

  • 20篇孙本善
  • 18篇李玉霞
  • 6篇杨果凡
  • 4篇柳大烈
  • 4篇刘贵堂
  • 3篇王彦
  • 3篇汪勇
  • 2篇王世贤
  • 2篇王建清
  • 2篇郭宪生
  • 1篇陈宝驹
  • 1篇史静娴
  • 1篇吴国强
  • 1篇孟庆延
  • 1篇刘晓燕
  • 1篇王大勇
  • 1篇刘英山
  • 1篇金玲
  • 1篇李耀辉
  • 1篇姜盛毅

传媒

  • 8篇沈阳部队医药
  • 5篇实用美容整形...
  • 3篇中国美容整形...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03
  • 3篇2001
  • 3篇1999
  • 4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5
  • 4篇1993
  • 1篇1992
  • 2篇199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细胞外基质变化的观察被引量:1
1999年
为探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细胞外基质(ECM)的变化,对7例正常皮肤组织和35例增生性瘢痕组织用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ECM的多种成份,包括胶原纤维、纤维粘连蛋白(FN)、免疫球蛋白(Ig)及粘多糖等的变化。结果表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胶原纤维、网状纤维、粘多糖、FN及Ig均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加。这些成份互相之间基本上均呈正相关关系,上述结果说明细胞外基质各成分在创伤瘢痕形成过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李玉霞刘贵堂孙本善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细胞外基质
石蜡火棉胶双重浸透包埋法制作皮肤与瘢痕组织切片被引量:1
1998年
皮肤和瘢痕组织的结构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尤其瘢痕组织的纤维成份多,细胞成份少,结构致密,与石蜡的相融性差,按常规制片技术难获满意结果。近年来,我们改进设计了石蜡火棉胶双重浸透包埋法制作皮肤与瘢痕组织切片,使操作容易,切片完整,厚薄均匀,染色清晰,提高了制片质量,并可制作连续切片。现介绍如下。
李玉霞孙本善郭宪生
增生性瘢痕的超微结构研究
1993年
对15例增生性瘢痕,3例正常皮肤作了超微结构观察。显示瘢痕组织中存在多数肌纤维母细胞,胞质内有大量微丝,微管及电子致密斑。并见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微血管的内皮细胞、外皮细胞增生。从亚细胞水平探讨瘢痕的形成与演发。
孙本善李玉霞孙业玉王世贤史静娴杨果凡陈宝驹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肌纤维母细胞肥大细胞
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纤维联接蛋白(FN)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被引量:1
1993年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7例正常皮肤,35例增生性瘢痕组织的石蜡切片作FN标记。发现瘢痕组织中表皮细胞、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胶原纤维、网状纤维,FN呈阳性,染色较深。其产生的分泌均比正常皮肤明显增加。因此说明FN与创伤愈合、瘢痕形成及挛缩有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并参与瘢痕的发生与发展。
孙本善李玉霞汪勇杨果凡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纤维连接素瘢痕
生长因子与创伤愈合及瘢痕形成的关系被引量:12
2001年
刘贵堂李玉霞孙本善
关键词:瘢痕形成创伤愈合
S-100蛋白用于瘢痕组织中郎罕细胞的检测被引量:1
2001年
刘贵堂李玉霞孙本善
关键词:瘢痕组织S-100蛋白郎罕细胞
瘢痕组织中肥大细胞变化的观察被引量:4
1991年
观察30例瘢痕组织,7例正常皮肤组织的肥大细胞变化,采用醛品红一橙黄及爱尔新蓝一沙红组织化学染色法,用网形测微器进行计数,瘢痕组织中肥大细胞数明显高于(P<0.05)正常皮肤13倍,瘢痕组织的形成与肥大细胞密度增多,幼稚型多,脱颗粒有关。
孙本善李玉霞杨果凡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肥大细胞
用碱性磷酸酶染色显示皮肤及皮瓣的微血管被引量:3
1998年
血管内皮细胞具有较高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可用此酶染色显示皮肤及皮瓣的微血管.不论开放或闭塞的血管均可清楚显现.弥补了血管灌注法的不足,为皮瓣的血供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李玉霞孙本善柳大烈
关键词:碱性磷酸酶染色皮肤皮瓣微血管
大肠癌超微结构、ras癌基因及粘液变化研究
1993年
用多种较先进技术对大肠癌进行研究。结果证明,(1)电镜下所观察到的癌细胞微绒毛粗大、密集、小根深埋在胞质顶部是大肠管状腺癌的超微结构标志。人体内癌细胞侵袭方式的微细形态变化与体外器官培养中所见相似。(2)ras癌基因P21检测,159例大肠癌中104例(65.4%)过量表达,提示大肠癌与ras癌基因活化有密切关系。5种单抗测试的122例中阳性率在83.4%~95.7%之间,说明大多数含有大肠癌肿瘤相关抗原。对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有重要作用。62例粘液腺癌和30例印戒细胞癌,硫酸粘液显著减少,唾酸粘液明显增多。后者为含羧基酸粘液的糖蛋白,有利于癌细胞脱离群体,向周围侵袭及扩散。(3)134例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定量检测,每个核颗粒数为13.05±1.48((?)±s)。未分化癌AgNOR量多(19.24),而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粘液腺癌波动在10.56~11.83之间,提示AgNOR定量与大肠癌恶性程度有关。
李向阳王建清刘英山孙本善赵国清刘景坤
关键词:超微结构癌基因大肠肿瘤
免疫球蛋白在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的表达被引量:6
1998年
对35例增生性瘢痕、8例瘢痕疙瘩及7例正常皮肤用免疫组化(ABC)法进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E及C4的分析。本文试图从免疫学方面探讨瘢痕形成有关的免疫性因素。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IgG、IgA、IgM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4的分布均沿胶原纤维方向沉积,在真皮乳头层血管周围及真皮胶原纤维间,特别在瘢痕结节处,结节内胶原周边较多,在细胞内也有。IgE主要沉积在肥大细胞内,染色均较深,量较多。而正常皮肤中IgA、IgG、IgE及C4也有不同程度沉积,但染色浅淡,数量少。结果表明,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免疫球蛋白沉积均比正常皮肤含量多,染色深,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中无明显差异。这些免疫球蛋白可能是DNA-抗DNA抗体复合物,这些复合物可来自血循环或是损伤后真皮抗核抗体与表皮抗原结合而产生,说明瘢痕的形成和发展与免疫性有关。证实瘢痕发病机理中有局限性免疫反应存在,亦即机体免疫系统在瘢痕发生。
李玉霞孙本善刘贵堂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免疫球蛋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