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建华

作品数:145 被引量:2,814H指数:3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经济管理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16篇期刊文章
  • 23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6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56篇暴雨
  • 35篇中尺度
  • 23篇中尺度对流
  • 23篇中尺度对流系...
  • 23篇数值模拟
  • 23篇值模拟
  • 22篇环流
  • 17篇低涡
  • 15篇夏季
  • 15篇大暴雨
  • 13篇沙尘
  • 13篇降水
  • 12篇沙尘暴
  • 12篇尘暴
  • 11篇暴雨过程
  • 10篇特大暴雨
  • 10篇涡度
  • 9篇台风
  • 9篇梅雨
  • 8篇气候

机构

  • 14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5篇中国科学院大...
  • 18篇南京信息工程...
  • 12篇中国气象局
  • 10篇空军装备研究...
  • 9篇中国气象科学...
  • 9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北京市气象局
  • 3篇安徽省气象局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信息科技...
  • 2篇解放军理工大...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民用航空...
  • 1篇香港城市大学

作者

  • 145篇孙建华
  • 66篇赵思雄
  • 27篇傅慎明
  • 18篇卫捷
  • 18篇张元春
  • 14篇齐琳琳
  • 13篇陶诗言
  • 13篇陈红
  • 9篇张小玲
  • 8篇郑淋淋
  • 8篇沈新勇
  • 6篇曾庆存
  • 6篇李万莉
  • 6篇赵琳娜
  • 5篇汪汇洁
  • 4篇林朝晖
  • 3篇徐广阔
  • 3篇王立志
  • 3篇张高英
  • 3篇高守亭

传媒

  • 49篇气候与环境研...
  • 27篇大气科学
  • 10篇气象
  • 5篇热带气象学报
  • 5篇气象学报
  • 4篇暴雨灾害
  • 4篇第33届中国...
  • 3篇高原气象
  • 3篇中国科学:地...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气象科技进展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高科技与产业...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中国科技奖励
  • 1篇气象科技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第四次全国大...
  • 1篇全国数值天气...

年份

  • 6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6篇2021
  • 3篇2020
  • 8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7篇2016
  • 8篇2015
  • 6篇2014
  • 7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6篇2010
  • 4篇2009
  • 8篇2008
  • 9篇2007
  • 9篇2006
  • 6篇2005
1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4年11月上旬西北太平洋一次极端强度爆发气旋的数值模拟和分片位涡反演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基于NCEP 6 h一次,0.5°(纬度)×0.5°(经度)水平分辨率的GFS(Global Forecasting System)再分析数据,利用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对2014年11月上旬西北太平洋一次极端强度的爆发气旋事件进行了模拟。在成功复制爆发气旋主要特征的基础上,较详细的分析了本次爆发气旋快速发展的有利环境条件,并利用分片位涡反演的方法,对此次爆发气旋的快速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本次爆发气旋的爆发性发展阶段维持了约27 h,其最大加深率约为3.98 Bergeron(气旋加深率单位),最低中心气压约为919.2 hPa。(2)爆发气旋的快速发展与对流层高层高空急流对热量的输送,对流层中层西风带短波槽槽前暖平流和正涡度平流的有利准地转强迫,以及对流层低层暖锋伴随的暖平流过程密切相关。(3)分片位涡反演的结果表明,对流层顶皱褶对应的平流层大值位涡下传和降水凝结潜热过程造成的正位涡异常是本次爆发气旋快速发展的主导因子,而对流层低层的斜压过程贡献相对较小。在气旋爆发期的前期和强盛期,降水凝结潜热释放是爆发气旋发展的最重要因子,而在爆发期后期,随着降水的减弱和爆发气旋的东北向移动,对流层顶皱褶作用所造成的正位涡异常成为维持气旋快速发展的最有利因子。
姜立智傅慎明孙建华刘靓珂沈新勇
风切变对MCSs强度和组织结构影响的数值试验
<正>1引言风切变是影响对流发展和组织的重要动力因素,很多学者通过观测和数值模式研究了风切变对对流系统的影响机制。Zheng et al.(2013)统计了中国江淮地区的线状对流,由于观测资料的时间分辨率问题,风切变对不...
郑淋淋孙建华
关键词:垂直风切变三维风场
文献传递
两场西南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本研究通过应用实况高空资料及计算的物理量对发生在重庆同一地区的两场西南低涡区域大暴雨的环流背景、中尺度低涡移动条件和内部结构等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虽然两次过程均为以西南涡为主要影响系统,但由于其环流背景以及低涡强盛期涡...
王中孙建华高阳华陈艳英
关键词:大暴雨过程
文献传递
冬季一次引发华北暴雪的低涡涡度分析被引量:31
2012年
利用NCEP FNL 1°×1°再分析资料和WRF模式,模拟了2010年1月2~3日我国华北地区的一次由涡旋造成的冬季降雪过程,并采用位涡和涡度方程对引发暴雪的涡旋发展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降雪过程中,对流层中层高空浅槽东移、加深及发展,并引导低空和地面系统自西向东移动,高空位涡的下传强迫加强了对流层中低层涡旋的发展。平均通量和涡旋区域的辐合、辐散作用对涡旋涡度的增长贡献最大,扰动通量和类倾斜项的作用较小。在中层涡旋成熟期,环境场的风速小于中层涡旋的移动速度时,环境场相对于涡旋区域为辐散,涡旋涡度减小;当环境场风速大于涡旋的移动速度时,环境场相对于涡旋区域为辐合,涡旋涡度增加。在涡旋衰减期,向涡旋外输送的绝对涡度通量使得涡旋涡度逐渐减弱。这次过程中,高空位涡强迫、低空辐合和涡旋边界平均气流对扰动涡度的输送是涡旋发展的主要机制。
张元春孙建华傅慎明
关键词:暴雪WRF模式涡度方程位涡
我国江淮流域暖季持续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
本研究在对前人工作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更为简便且定量化的持续性暴雨事件(PHREs)的定义,并分别对1981~2011共31年间我国南方江淮区域和华南区域暖季的PHREs进行筛选、分类和统计分析.然后分别对江淮区...
孙建华汪汇洁卫捷
长江中游暖切变型暴雨的分析研究被引量:17
2007年
利用中国暴雨试验(CHeRES)期间的外场试验加密观测资料和1°×1°的NCEP(National Center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资料对2002年6月18~19日长江中游的一次暖切变型强降水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该暖切变及其环境条件很有特色。结果表明:这次长江流域暖切变线是一个较为浅薄的系统,尽管系统并不深厚,但它具有明显的突发性和局地性,且引发了该地区的强降水;卫星TBB(Black Body Tempera—ture)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揭示,沿暖切变上形成的多个口中尺度对流系统是这次暴雨的直接制造者;该暖切变线和高空急流在长江流域产生的低空辐合与高空辐散配置,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大尺度环境;此外,低空急流在本次过程中也有重要的影响,不但给暴雨区输送了足够的水汽,使暖空气明显向北推进,还对不稳定能量的增强和维持起了重要的作用;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亦有重要贡献。在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暖切变暴雨的概念模型。最后,对暖切变暴雨类型的多样性做了讨论。
张立生孙建华赵思雄亓翠云
关键词:Β中尺度对流系统暴雨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雨季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40930951)成果简介被引量:1
2014年
长江流域产生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MCS)是雨季强降水的重要影响系统,深入研究它的组织结构、活动规律及其发生发展机制,对提高暴雨的预报能力有重大意义。近3年来依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对中尺度对流系统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包括对长江流域产生暴雨的MCS进行组织形态分类、分析了不同线状MCS的结构特征、合成分析了各线状MCS产生的环境条件;我国三阶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尤其是山地—平原环流对梅雨锋夜间降水的影响;中尺度地形对对流降水的影响;湿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激发MCS发生发展的影响;最后总结了长江流域产生暴雨的MCS的物理概念模型。
王晓芳许小峰崔春光赵玉春孙建华陈忠明傅慎明
关键词:中尺度对流系统地形
2005年夏季的主要天气及其环流分析被引量:15
2006年
简要讨论了2005年夏季的主要天气过程和形势。2005年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降雨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特别是新疆地区降雨异常偏多,华南地区出现严重洪涝,而长江流域出现了空梅。造成6月华南地区强降雨的影响天气系统为切变线和地面静止锋,主要为从东北和西北来的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于华南地区而形成。2005年与1994、1998年环流的对比表明,1998年西南季风强度比1994、2005年都要弱,但2005年梅雨期东阻位置在贝加尔湖东侧,比1998年的鄂霍次克阻高偏西,中纬度地区多小槽活动,贝加尔湖地区没有长波槽建立,中高层西风急流带偏北大约10个纬度,低层西南风急流也偏北,有利于北方降水的发生。2005年夏季登陆我国的台风偏多,强度较强,这是又一特点。华北地区的暴雨过程多与登陆或西太平洋上活动的台风有关;东北地区多低涡活动。与2004年对比,2005年华北地区的高温日数偏多,而且出现持续闷热天气,江南部分地区的高温天数也偏多。
孙建华卫捷赵思雄陶诗言
关键词:前汛期梅雨台风东北低涡
2005年夏季中国东部气候异常分析——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短期气候预测检验被引量:1
2006年
简要比较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对2005年夏季中国降水跨季度预测与实况的异同,并对2005年夏季我国主要雨带及降水偏少区的形成与东亚热带、副热带以及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系统的配置进行了分析。对2005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活动预测不好,这是造成跨季度降水预测有失误之处的主要原因之一。2005年夏季在亚洲对流层中高层,沿着副热带急流轴准静止Rossby波有几次能量传播过程,西太平洋副高的北抬与西伸与副热带急流中Rossby波的活动强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因而产生了亚洲不同地区高影响性的灾害性天气。
卫捷孙建华陶诗言张庆云
关键词:气候特点大气环流气候预测
华南雷暴大风天气的环境条件分布特征被引量:45
2017年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观测资料研究了2010—2014年华南雷暴大风和普通雷暴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将华南春夏两季雷暴大风和普通雷暴的大尺度环境条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研究的华南区域08—20时(北京时)夏季雷暴大风略多于春季,而普通雷暴夏季样本数约为春季的3.6倍,雷暴大风主要发生在粤西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于普通雷暴,雷暴大风天气发生的环境条件具有更强的条件性不稳定,斜压性和动力强迫更强。春季雷暴大风发生时环境中的大气可降水量和中高层湿度均比普通雷暴更大,而夏季反之。华南春季雷暴动力条件明显优于夏季,而夏季热力强迫的作用大于春季。
杨新林孙建华鲁蓉张弦
关键词:中尺度对流系统雷暴大风雷暴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