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光
- 作品数:27 被引量:109H指数: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效应的分析
- 2014年
- 目的探讨HbA1c异常是否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效应有关。方法选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联合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1周的患者88例,采用流式细胞术和血栓弹力图检测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效应性。结果 HbA1c≥6.5%组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抑制率低于HbA1c<6.5%组(P<0.05或P<0.01),PAC-1高于HbA1c<6.5%组(P<0.05)。结论HbA1c≥6.5组血小板活化标记物PAC-1高于HbA1c<6.5%组,高HbA1c患者氯吡格雷效应低下的概率增加,对阿司匹林效应无影响。
- 赵燕杨明崔建英金新马杰贾晓孙一光李晓红高亢
-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CD62PPAC-1
- 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探讨心内科住院患者代谢综合征(MS)及其组分与慢性肾脏病(CKD)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25例心内科住院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测定身高、体重、腰围、血脂等生化指标,未确诊糖尿病的患者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根据肌酐(Cr)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诊断CKD,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全球共识定义诊断MS。结果(1)MS患者肌酐水平显著高于非MS患者,eGFR水平显著低于非MS患者[Cr(93.81±31.06)p,rnol/L比(108.65±36.05)μmol/L,P〈0.001;eGFR(61.14±17.40)ml·min^-1·1.73m^-2比(73.64±17.03)ml·min^-1·1.73m^-2,P〈0.001]。(2)eGFR水平随MS组分数量的增多而逐渐下降,有5个MS组分时eGFR水平最低。(3)调整年龄、性别和其他可能影响肾脏功能的因素后,与非MS患者相比,MS患者CKD的危险比为4.34(95%C/2.766~6.805);与有0个或1个Ms组分的患者相比,有3、4、5个MS组分的患者CKD的危险比(95%CI)分别为3.12(1.41~6.89)、8.21(3.78~17.82)和14.72(6.14~35.30);MS组分中的血压增高、高血糖、腹型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与CKD的危险比(95%CI)分别为1.75(1.04~2.92)、1.98(1.26~3.11)、2.42(1.41~4.16)和2.65(1.68~4.19)。结论MS及其组分与CKD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随MS组分的增多而增加。除MS组分中的血压增高和高血糖外,腹型肥胖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也增加CKD的风险,故CKD的发生可能是MS中的多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王青陈欣赵燕高亢孙一光杨明
-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肾疾病
- 普罗布考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评价普罗布考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对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脂、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12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单药治疗组(n=60,阿托伐他汀10 mg/d)和联合治疗组(n=62,阿托伐他汀10 mg/d+普罗布考500 mg/d)。分别于24小时内及治疗后4周、8周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FIB)、白介素6(IL-6)以及血脂六项,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联合治疗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白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较单药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多元相关分析,提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高敏C-反应蛋白之间具有相关性(r=0.35,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与普罗布考联合应用能更显著降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高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的水平,可能通过降脂、抗炎、抗氧化的作用机制对稳定斑块有一定的作用。
- 田云静杨明王青韩凌尹朝霞高亢赵燕岑强孙一光李晓红
-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阿托伐他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炎症因子
- 心内科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了解既往无糖尿病史的心内科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发生情况以及与糖代谢异常有关的因素。方法413例心内科住院的非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生化、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尿微量蛋白(尿蛋白肌酐比值)、糖化血红蛋白(HbA1c)、身高和体质量测定;根据简易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将患者分为正常糖耐量(NGT)组、糖调节受损(IGR)组和新诊断糖尿病(DM)组;记录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心血管疾病。结果①413例患者中NGT占56.0%;IGR占29.5%;新诊断DM占14.5%;总的糖代谢异常率为44.0%。无冠心病的患者中32.4%存在糖代谢异常。②冠心病和超重患者IGR危险比(95%CI)增加,分别为2.04(1.20~3.47)和2.22(1.28~3.85),新诊断DM危险比(95%CI)增加,分别为2.77(1.36~5.62)和3.30(1.57~6.91);随hsCRP水平增高,IGR和新诊断DM的危险比(95%CI)增加,分别为2.46(1.34~4.52)和2.24(1.01~4.98)。结论心内科住院的非糖尿病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比例较高,非冠心病患者也同样存在高血糖状态,并且多表现为餐后血糖增高,应将OGTT作为心内科所有住院非糖尿病患者的一项常规检查。
- 王云龙王青孙一光
-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葡萄糖代谢障碍C反应蛋白质
-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与术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评价不同时机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58例急性STEMI患者按人院顺序随机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1(确诊后立即静脉滴注盐酸替罗非班+PCI,59例)、替罗非班治疗组2(冠状动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PCI,56例)和对照组(直接PCI,43例)。比较三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及远端栓塞情况,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sum STR),PCI术后6、12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术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30d内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出血发生率,术后血小板计数。结果替罗非班治疗组1、替罗非班治疗组2PCI术后即刻TIMI3级血流发生率分别为98.3%(58/59)和92.9%(52/5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5%(2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治疗组1和替罗非班治疗组2PCI术后90min sumSTR分别为(89.3±6.9)%和(82.4±7.3)%,与对照组的(65.6±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替罗非班治疗组1和替罗非班治疗组2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治疗组1和替罗非班治疗组2PCI术后30d内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替罗非班治疗组1术后6、12h CK-MB水平显著低于替罗非班治疗组2,替罗非班治疗组2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治疗组1术后1周LVEF[(56.2±6.4)%]显著高于替罗非班治疗组2[(51.1±4.9)%]和对照组[(49.8±5.7)%](P〈O.05),但替罗非班治疗组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治疗组1、替罗非班治疗组2PCI术后皮肤黏膜出血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均未发生严重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结论术前早期应用
- 陈立伟杨明高亢孙一光韩凌
- 关键词:心肌梗死冠状血管替罗非班
- 3种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下男女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比较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冠心病患者在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ATPⅢ)、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国际糖尿病联盟(IDF)3种标准下代谢综合征的冠状动脉(冠脉)病变情况。方法:入选首次行冠脉造影证实有冠心病但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患者共486例,其中男286例,女200例,分析不同性别在ATPⅢ、CDS、IDF3种标准下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及冠脉病变(用Gensini评分)。结果:男性冠心病患者在ATPⅢ、CDS、IDF诊断标准下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分别为48.3%、50.3%、45.1%,女性冠心病患者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分别为63.5%、66.5%、62.5%,无论何种标准,男、女性Gensini评分均随危险因素的聚集而增高,女性代谢综合征患者Gensini评分高于男性,以Gensini评分为因变量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代谢综合征是女性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β=0.358、P=0.011,β=0.32、P=0.013,β=0.436、P=0.009;对于男性则关系不大,β=0.23、P=0.2,β=0.24、P=0.2,β=0.064、P=0.7。结论:无论何种标准,代谢综合征在冠心病患者中很普遍,多种危险因素聚集是加重病变的基础,这种改变在女性更为明显。
- 尹朝霞王青孙一光高亢杨明
-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性别冠状动脉疾病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CD62p与hscrp及Fib的关系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CD62p与血清C-反应蛋白(hscrp)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50例AMI患者外周血CD62p,并与20例正常对照比较;采用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hscrp,采用Clouse法测定Fib。并对AMI患者进行随访。结果AMI患者的CD62p的表达及hscrp、Fi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AMI患者的CD62p的表达与hscrp呈正相关(r=0.796,P<0.01),CD62p的表达与Fib呈正相关(r=0.598,P<0.01)。AMI患者中心脏事件者(15例,包括随访1年内的再发AMI,再住院行心肌血管重建术,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的心源性死亡者)与随访1年内无心脏事件(35例)相比,CD62p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血小板被激活,CD62p的激活与炎症因子hscrp有相关性,血小板激活和Fib交连形成血栓可能都是影响AMI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 赵燕沈潞华杨明崔建英王青高亢孙小勤孙一光陈利伟
- 关键词:心肌梗死CD62PHSCRPFIB
-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碘克沙醇临床报告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碘克沙醇对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126例患者的资料,根据造影剂的选择将受试者分为等渗造影剂-碘克沙醇组(A组),72例;低渗造影剂-碘海醇组(B组),54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造影前后血清肌酐(Scr)和肌酐清除率(Ccr)的变化、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生率以及近期预后。结果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发生CIN的危险因素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造影剂均可能引起Scr的增高及Ccr的下降,导致CIN的发生,但碘克沙醇组CIN发病率明显低于碘海醇组(4.2%vs29.6%,P<0.05);6例受试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碘海醇组5例,碘克沙醇组1例。结论与低渗性造影剂相比,等渗性造影剂可以降低Scr水平及RCIN的发病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适用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或合并糖尿病患者。
- 高亢杨明王青韩凌尹朝霞赵燕陈欣陈立伟岑强胡文泽孙一光
-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碘克沙醇造影剂肾病
- 流式细胞术和血栓弹力图检测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氯吡格雷的反应性评估被引量:13
- 2014年
-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和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氯吡格雷反应性的评估价值。方法入选2011年2—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心内科收治住院,诊断为冠心病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且术后行常规抗血小板治疗并同意参与本研究的患者89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该院同期体检健康者29例作为对照组。患者均在术后连续7 d联合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采用流式细胞术和TEG检测患者术后服用氯吡格雷的反应性。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AC-1和CD62p受体,TEG检测反映氯吡格雷效果的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同时随访患者1年内缺血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根据统计学四分位数间距法计算血小板活化标记物表达量,定义血小板活化标记物CD62p>15.5%同时PAC-1>3.01%为血小板活化程度高表达,代表氯吡格雷反应性较低;血小板活化标记物CD62p>15.5%或者PAC-1>3.01%为血小板活化程度中等表达;血小板活化标记物CD62p<15.5%或者PAC-1<3.01%为血小板活化程度低表达,代表氯吡格雷反应性较好。评估TEG检测方法,当ADP抑制率为38.9%时灵敏度为97.0%、特异度为61.1%,ROC曲线下面积为0.932(P=0.001)。血小板活化程度高表达患者46例,中等表达患者43例,无低表达患者。结合ADP抑制率<38.9%,40例患者氯吡格雷反应性较低。反应性较低的患者与反应性中等的患者缺血事件发生率和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随访患者仅4例发生轻度出血事件,主要表现为局部皮下出血、牙龈出血和眼底出血。结论 TEG检测患者对氯吡格雷反应性低下的临界值为ADP抑制率<38.9%,提示患者可能存在药物抵抗,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 赵燕杨明金新马杰崔建英贾晓高亢孙一光
-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血栓弹力图冠心病氯吡格雷CD62PPAC-1
- 阿司匹林静脉给药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比较静脉与口服阿司匹林给药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急性期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静脉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6个月临床事件。方法符合诊断标准如不稳定性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99例,入院前均服用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 至少1周以上。采用随机前瞻性对照研究,按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到三组,排除自动转院及失访者,最后静脉(300 mg/d)组30例,口服(100 mg/d)组32例、口服(300 mg/d)组33例。对照组20例为无器质性心脏病及血液病从未服用过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患者。结果静脉组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幅度为(12.0±10.4)%,与口服(100 mg/d)组的(6.0±14.6)%及口服(300 mg/d)组的(9.4±16.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组花生四烯酸(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幅度为(6.7±11.2)%,与口服(100 mg/d)组的(6.9±12.3)%及口服(300 mg/d)组的(7.3±1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组 CD62p 水平降低幅度(10.9±18.6)%,与口服(100 mg/d)组的(9.0±11.8)%及口服(300 mg/,d)组的(7.1±15.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随访结果:静脉组出现临床终点事件3例(10.0%),口服(100 mg/d)组和口服(300 mg/d)组分别为3例(9.4%)和4例(12.1%),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司匹林静脉(300 mg/d)与口服(100 mg/d,300 mg/d)途径在 ACS 急性期1周应用对 ADP、AA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 CD62p水平降低幅度的影响无明显差异。静脉用药可减少消化道黏膜的直接刺激,能够替代不能口服阿司匹林的 ACS 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
- 赵燕沈潞华杨明崔建英高亢孙一光孙小勤陈立伟马杰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阿司匹林注射静脉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