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孔祥淮

作品数:67 被引量:360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土资源部地质大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1篇天文地球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7篇沉积物
  • 12篇南黄海
  • 12篇表层沉积物
  • 9篇海域
  • 8篇南黄海西部
  • 8篇近岸
  • 7篇地质
  • 7篇重金
  • 7篇重金属
  • 7篇近岸海域
  • 6篇晚更新世
  • 6篇污染
  • 6篇稀土元素
  • 6篇陆架
  • 6篇陆架区
  • 6篇更新世
  • 5篇地层
  • 5篇地球化
  • 5篇地球化学
  • 5篇晚更新世以来

机构

  • 53篇青岛海洋地质...
  • 31篇国土资源部
  • 24篇中国海洋大学
  • 11篇中国地质调查...
  • 4篇河北地质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石家庄经济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临沂大学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国土资源
  • 1篇海洋沉积与环...

作者

  • 67篇孔祥淮
  • 32篇刘健
  • 17篇张勇
  • 15篇徐刚
  • 13篇毕世普
  • 12篇张勇
  • 12篇胡刚
  • 11篇仇建东
  • 7篇周良勇
  • 6篇温春
  • 6篇张军强
  • 6篇梁源
  • 6篇徐承芬
  • 5篇韩宗珠
  • 5篇张晓波
  • 4篇高茂生
  • 4篇李巍然
  • 4篇陈斌
  • 4篇岳保静
  • 4篇张勇

传媒

  • 23篇海洋地质与第...
  • 14篇海洋地质前沿
  • 5篇海洋地质动态
  • 2篇中国地质
  • 2篇海洋学报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海洋环境科学
  • 2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地质论评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泥沙研究
  • 1篇地理空间信息
  • 1篇华东地质
  • 1篇河北地质大学...
  • 1篇第二届深海研...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6篇2020
  • 4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8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5篇2006
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莱州湾海底地下水动态及影响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地下水监测及数理分析是地下水动态研究的主要方法。但目前海岸带地区多以陆域地下水监测为主,海域部分尤其具有多层含水层系统的海底地下水缺少直接监测数据。本研究通过海域钻孔ZK03与ZK08实时监测不同层位海底地下水动态以及海洋潮汐变化,结合其地层结构和沉积演化背景,分析莱州湾海底地下水动态特征并揭示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海底地下水动态具有周期性和分层性特征;全新世含水层与海水关系密切,其海水入侵界面垂向上厚10m左右。海底地下水分层与沉积地层划分大致相同,其动态特征是在地层结构及沉积演化环境影响下,降水、径流及潮汐驱动不同层深地下水间或地下水与海水间混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初步构建了海底地下水分布模式,探讨区域地下水与海水的相互作用关系。莱州湾海底地下水动态研究对于深入分析海(咸)水界面变化机制及探索海底地下水排泄具有推动作用。
侯国华高茂生郭飞孔祥淮赵金明仇建东刘森郑懿珉
关键词:动态特征
南黄海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探讨被引量:2
2022年
利用多年来大量的实际调查资料并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对南黄海海底地形进行了分区研究,经过地貌分析、地貌单元识别,划分了地貌类型,并探讨了地形地貌的成因。结果表明,南黄海海底地形可以划分为6个地形单元,西部自北向南分别为山东半岛东部水下泥楔地形区、海州湾缓倾斜地形区和苏北岸外舌状地形区;中部纵列的两个地形区分别为平坦的浅海平原地形区和低洼的黄海槽地形区;东部为坡度较大的斜坡-沟槽地形区。海底总体地势由西、北、东三面向中部和东南方向缓慢倾斜,西部坡度比较平缓,东部相对较陡。地貌类型中规模较大的三级地貌有11种,黄海槽谷中心线以西以堆积、侵蚀-堆积地貌为主,以东以构造-堆积地貌为主;南黄海现代海底地形地貌的发育,主要受区域构造、海平面升降变化、海洋水动力和物源等因素控制。
孔祥淮陆凯陆凯杨慧良张勇尚鲁宁
关键词:地形地貌潮流沙脊南黄海
浙江近岸泥质区全新世沉积演化研究
刘健仇建东王红王飞飞徐刚孔祥淮
胶州湾浅表地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2
2015年
对采集于胶州湾内的2个柱状样进行了粒度、210Pb测年等实验测试,分析其粒度特征并结合计算得出的沉积速率探讨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胶州湾浅表沉积层具有双层结构,上部为黏土质粉砂,反映了沉积动力较弱的海湾相沉积环境;下部为含砾中—粗砂,反映了沉积动力较强的河流相沉积环境。上部海湾相沉积速率的差异反映了沙脊区水流速度较小,淤积厚;潮沟水道内水流速度较大,淤积薄。
毕世普孔祥淮张勇张勇张晓波
关键词:粒度特征沉积速率水动力环境
山东半岛东北部滨浅海区表层沉积物特征和沉积作用
研究区位于北黄海西部的山东半岛东北部滨浅海地区,地理坐标为121<'。>30'~123<'。>00'E,37<'。>OO'~38<'。>OO'N。 北黄海西部是黄河入海泥沙向外海扩散的主要通道和重要的沉积作用区...
孔祥淮
关键词:沉积物粒度特征矿物组分元素地球化学
文献传递
中生代以来东亚洋陆汇聚带多圈层动力下的中国海及邻区构造演化及资源环境效应被引量:11
2020年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活动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控制。近年来,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的提出为深入理解东亚洋陆汇聚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思维。本文以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为指导,依托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实际资料与成果,在东亚大陆边缘多圈层动力系统的框架内,对中国海域及邻区的地质构造进行了总结,初步形成了以“一个边缘、两次消减、三期伸展、分层控制”为核心的“东亚洋陆汇聚边缘多圈层相互作用”理论模式,并进一步提出新的构造单元划分方案。本文首次将大洋板块与大陆边缘稳定地块之间的区域,划分为“东亚大陆边缘汇聚带”这一独立的一级构造单元,按照构造演化的差异,以台湾岛界大致可以分为北部的日本—琉球段和南部的菲律宾段。“东亚大陆边缘汇聚带”以全新视角诠释了中—新生代以来在西太平洋俯冲汇聚系统下,东亚大陆发生的多期次地质构造事件的深部板块动力学过程,特别是在菲律宾海板块俯冲背景下,形成了中国海域东部带状变化、南部环状变化的地貌特征。海域地貌格局进一步控制了东部海域“大江大河—大三角洲—陆源碎屑—条带状”和南部海域“短源河流-高角度陆坡-混合物源-环状分布”的沉积分异模式。
张勇姚永坚李学杰尚鲁宁杨楚鹏王中波王明健高红芳彭学超黄龙孔祥淮汪俊密蓓蓓钟和贤陈泓君吴浩罗伟东梅西胡刚张江勇徐子英田陟贤王哲李霞王忠蕾
闽北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的风化特征及物源指示被引量:2
2020年
通过对闽北近岸海域的22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和周边河流的5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和常量元素测试,分析了研究区常量元素分布及粒度控制效应,并运用成分变异指数(ICV)和化学蚀变指数(CIA)2种风化指标,结合(A-CN-K)-(A-CNK-FM)三角图,探讨了其风化特征及物源指示。研究表明,闽北近岸海域从岸向海表层沉积物粒径变粗,底质类型表现为明显的条带状,依次为泥-粉砂-砂质粉砂-砂。分析认为,形成这种条带状的主要原因是其物源及动力机制的不同,近岸主要为长江及周边河流物质输送,分布在50 m水深以浅,而在70 m以深的粗砂主要为残留沉积,50~70 m表现为过渡类型。风化程度研究表明,在空间分布上,从岸向海化学风化程度逐渐增强,70 m以深的异常区是以石英为主的残留沉积,抗风化能力强,黏土矿物含量低,表现为弱化学风化程度。长江、瓯江、闽江沉积物的风化程度表现为随着地理纬度的降低而增强,气候效应明显,研究区与长江沉积物风化趋势更为接近,所经历的形成环境最为相似,受物源效应影响。
宁泽张勇林学辉林学辉胡刚毕世普
关键词:粒度化学风化
1:25万青岛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试点)
张勇毕世普孔祥淮陈斌蓝先洪胡刚仇建东杨慧良张晓
作为中国首幅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探索了中比例尺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的思路和技术方法体系,紧紧围绕着“环境、灾害、资源”等重大需求和关键地质问题开展工作。编制了基于实测资料的青岛周边海域基础地质系列图件,创新运用叠...
关键词:
关键词: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
基于水深匹配的浅剖位置坐标校正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水深匹配的浅剖位置坐标校正方法,首先进行基础数据整理,统一浅剖原始文件和导航原始文件的文件名;然后针对整理之后的数据,分别进行浅剖关键信息提取,以及导航和水深数据关键信息提取;关键信息提取后,按照时间匹...
潘军陈晓辉孔祥淮朱晓青
莱州湾地下卤水形成的古地理条件分析被引量:15
2015年
晚更新世以来在莱州湾南岸形成的地下卤水分布范围大,储量多,但地下卤水成因复杂。分析认为,地下卤水成矿条件受多种因素控制,莱州湾南岸的多源河流三角洲沉积演化模式为地下卤水资源的生成创造了良好的补给、运移、过滤、储存、封盖条件。在海退初期,澙湖水体由风暴潮作用下越过沙坝不断注入正常海水和位于其下部河流沉积物地下淡水共同组成,澙湖中产生的高矿化度盐水在回流渗滤作用下进入三角洲前缘,澙湖水体将长时间保持较高浓度稳定状态,在返流过程中卤水盐度会发生水平带状分异;在海退成陆时期,长期蒸发作用和季节性河流物质运输形成卤水存储,陆相沉积物掩埋了前期卤水层即成为地下卤水层;三次大规模海陆变迁,形成三个卤水层相间的分布特征。以澙湖-沙坝为卤水生成反应器,被溶解的组分在蒸发泵作用下产生分馏,在沉积物内发生离子交换作用,产生矿物蚀变,在回流渗滤作用下沿潮坪、三角洲前缘生成地下卤水。
高茂生郑懿珉刘森王松涛孔祥淮赵金明郭飞
关键词:地下卤水晚更新世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