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放疗
  • 5篇肿瘤
  • 5篇肿瘤放疗
  • 3篇调强
  • 3篇调强放疗
  • 3篇摆位
  • 3篇鼻咽
  • 3篇鼻咽癌
  • 3篇鼻咽癌调强放...
  • 2篇在体
  • 2篇摆位误差
  • 2篇摆位误差分析
  • 1篇电离室
  • 1篇调强放射
  • 1篇调强放射治疗
  • 1篇叶片
  • 1篇影像
  • 1篇体位
  • 1篇体位固定
  • 1篇头颈

机构

  • 9篇南昌大学第一...
  • 1篇井冈山大学
  • 1篇江西中医药大...

作者

  • 9篇黄焱秋
  • 9篇周春骏
  • 7篇余忠全
  • 3篇张祥义
  • 2篇林红
  • 1篇朱晓明
  • 1篇陈少卿
  • 1篇周元波
  • 1篇邱凌平

传媒

  • 2篇江西医药
  • 2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实用临床医学...
  • 1篇中华放射肿瘤...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09
  • 3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鼻咽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 分析鼻咽癌调强放疗(IMRT)的摆位误差.方法 选择55例进行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采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于放疗过程中拍摄多角度适时野的EPID图像,将EPID图像与数字重建图像(DRR)通过射野及骨性标志的融合,分别测量出前后、左右及头脚三个方向的摆位偏差.结果 55例患者共拍摄269幅图像,测得前后、左右、头脚三个方向各有269个误差测定值,三个方向偏差≤±2 mm的分别占总数的93.3%、92.6%和90.0%.各方向偏差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咽癌调强放疗存在一定的摆位误差,但在各方向的误差均能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并可通过EPID的适时野图像与DRR图像融合的误差测量,提供计划设计时估算摆位误差的扩边值,也可以及时纠正和减少摆位误差,提高摆位精度.
黄焱秋周春骏余忠全张祥义
关键词:鼻咽癌调强放疗
影像验证系统在鼻咽癌调强放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应用射野影像验证系统分析鼻咽癌调强放疗中摆位的重复性误差。方法选取80例进行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利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在放疗过程中每周拍摄0°、80°、280°的适时野图像一次。将每次的EPID图像与第一次的EPID图像进行融合比较,分别测量出前后、左右、头脚三个方向的摆位重复性误差。结果 80例患者共测得1125个有效误差测定值,在前后、左右、头脚三个方向上均以各方向的最大偏差作为该方向的摆位重复性误差,三个方向的摆位重复性误差范围在-3.5-4.0 mm。在前后、左右、头脚三个方向误差≤1 mm的分别占83.7%、91.7%、76%,1 mm〈误差≤2 mm的分别占13.9%、6.4%、19.2%,误差〉2 mm的分别占2.4%、1.9%、4.8%,各方向间的偏差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鼻咽癌调强放疗摆位的重复性具有一定的误差,通过多分次的拍摄EPID图像进行误差测量,可以纠正和控制每次摆位的重复性误差,也可提供治疗计划设计时估算因摆位误差所致的靶区的扩边值。
黄焱秋周春骏余忠全周元波
关键词:鼻咽癌调强放疗
鼻咽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分析
目的:分析鼻咽癌调强放疗(IMRT)的摆位误差.方法:选取55例进行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利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于放疗过程中拍摄多角度适时野的EPID图像,将EPID图像与数字重建图像(DRR)通过射野及骨性标...
黄焱秋余忠全朱晓明周春骏
关键词: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摆位误差
胸腹网膜体位固定在体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胸腹网膜体位固定在体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方法60例体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真空袋体位固定组和胸腹网膜体位固定组,每组30例。真空袋体位固定组采用真空袋体位固定,胸腹网膜体位固定组采用胸腹网膜体位固定。并比较2组的误差率。结果胸腹网膜体位固定组误差率为16.7%,明显低于真空袋体位固定组的40.0%(P<0.05)。结论胸腹网膜体位固定技术在体部肿瘤放疗中优于真空袋体位固定技术,且精确度更高。
黄焱秋林红余忠全周春骏
关键词:放疗
不同的固定技术在头颈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
2008年
目的探讨普通U型网膜与头颈肩网膜固定在头颈部肿瘤放疗中对摆位精度及重复性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头颈部肿瘤患者10例,6例采用普通U型网膜固定,共治疗摆位120次,4例采用头颈肩网膜固定,共治疗摆位80次。每次摆位重复性及精确度的优劣以相对于标示在固定网膜上的肿瘤中心十字线的位移来评价,分析两种不同的固定方法对摆位重复性及精确度的影响。结果采用普通U型网膜固定的患者在120次治疗摆位过程中,每次与肿瘤中心十字线的位移≥2mm的在Z方向为20次,在Y方向为23次。<2mm的在Z方向为100次,在Y方向为97次。采用头颈肩网膜固定的患者在80次治疗摆位过程中,位移≥2mm的在Z方向为5次,在Y方向为6次。<2mm的在Z方向为75次,在Y方向为74次。两种固定方法对摆位精确度和重复性的影响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在头颈部肿瘤放疗中,采用头颈肩网膜固定比采用普通U型网膜固定具有更好的摆位精确度和重复性。
黄焱秋林红周春骏张祥义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摆位重复性
利用电离室阵列验证并校准加速器MLC叶片到位精度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对直线加速器的MLC叶片到位精度进行验证和精确调整。方法使用IBA公司的StarTrack电离室阵列测量医科达直线加速器Precise的MLC叶片到位精度,对超出精度许可范围叶片进行精确调整。结果对MLC叶片调整后,拍摄其offset位置的验证胶片,分析表明MLC叶片到位精确。结论通过此方法对直线加速器MLC到位精度进行测量和校准.简单方便,满足直线加速器对MLC到位精度要求。
黄焱秋邱凌平周春骏
关键词:MLC校准电离室
CBCT、EPID图像引导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研究
2023年
目的 研究分析CBCT和EPID两种图像引导技术对肿瘤放疗位置误差验证的差异。方法 将放疗患者根据肿瘤部位分为头颈部和体部2组,利用Varian Vitalbeam机载图像引导系统(OBI)提供的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lectronic Dortal imaging device,EPID)和千伏级锥形束CT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于患者每次治疗前先采集EPID(KV-MV)图像进行自动配准检测并记录在六维方向(vrt、lng、lat、rtn、roll、pitch)及各阈值区间的位置误差数据。在不纠正KV-MV检测的位置误差的情况下再次采集CBCT图像进行自动配准手动修正检测并记录和KV-MV(EPID)相同项目的位置误差数据。根据两种技术检测到的位置误差数据,分析比较两种图像引导技术在不同部位的肿瘤和六维各方向及误差阈值之间数据的差异性。结果 头颈组CBCT和EPID两种图像引导方式各获取252人次六维方向1512个误差数据。在六维Pitch方向及误差阈值≤1°和>1°之间对放疗位置误差验证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六维其它方向及各误差阈值之间,CBCT和EPID两种引导方式对放疗位置误差验证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体部组CBCT和EPID两种图像引导方式各获取186人次六维方向1116个误差数据。在六维方向及各误差阈值之间,CBCT和EPID两种图像引导方式对放疗位置误差验证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BCT和EPID两种图像引导技术均能较好满足精准放疗的临床需求,CBCT引导在图像分辨率和六维旋转验证上具有优势。
黄焱秋郭斌黄滈骢周春骏余忠全陈少卿
关键词:CBCTEPID图像引导
数字化模拟定位机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数字化模拟定位机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方法:利用数字化模拟定位机于等中心复位时分别拍摄0°、90°方向、面积10×10 cm2矩形野和任意野号的适时野数字化模拟机图像,分别将拍摄的图像与TPS相对应的DRR图像通过骨性标志匹配测量出等中心点的误差和适时野误差。再利用直线加速器Iview-GT系统用同样的方法拍摄矩形野和适时野EPID图像,并与TPS相对应的DRR图像通过骨性标志匹配测量出等中心点误差和适时野误差。将数字化模拟定位机所测得的各项误差与Iview-GT系统所测得的误差进行比较。结果:数字化模拟定位机所测得的等中心点误差和适时野误差结果均优于Iview-GT系统所测得误差(均P=0.000)。结论:数字化模拟定位机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能够更准确地对各项误差进行测量,纠正摆位偏差,使得放疗定位更精确,治疗更准确。
黄焱秋周春骏余忠全张祥义
关键词:肿瘤
联合体位固定技术在体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真空袋负压成型加胸腹网膜联合体架固定技术在体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实施放疗的体部肿瘤患者70例,50例体部肿瘤患者采用单纯真空袋负压成型固定体位,20例采用真空袋负压成型加胸腹网膜联合体架固定体位。采用魔十字技术CT定位,通过TPS计算出肿瘤中心相对于魔十字的三维坐标及零位源皮距进行治疗摆位。于放射治疗疗程中段观测零位源皮距并与首次放疗时的零位源皮距进行比较,分析两种不同的固定方法对放疗位置精确度的影响。结果50例采用单纯真空袋负压成型固定体位的患者零位源皮距误差≥3mm的为21例,20例采用真空袋负压成型加胸腹网膜联合体架固定体位的患者零位源皮距误差≥3mm的为2例。两种固定方法对零位源皮距(即Y值)的影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体部肿瘤患者采用真空袋负压成型加胸腹网膜联合体架固定体位技术优于单纯采用真空袋负压成型固定体位,精确度更高。
黄焱秋周春骏余忠全
关键词:体位固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