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凤坤
- 作品数:9 被引量:45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效果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疗法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就诊治疗的PTSD患者53例,依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1例,观察组3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口服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配合应用SGB治疗。采用PTSD筛查量表-平民版(PCL-C)、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条目病人筛查问卷、贝克焦虑量表(BAI),以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以及治疗后1、3和6个月功能障碍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PHQ-9评分、BAI评分、VAS评分以及PTSD临床症状均较治疗前改善,其中治疗1个月后,PHQ-9和BAI评分下降幅度观察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患者PCL-C及VAS评分下降幅度观察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帕罗西汀治疗相比,口服帕罗西汀联合SGB治疗有助于提高PTSD的综合疗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明少鹏周凤坤黄文
-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创伤后应激障碍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 依达拉奉、阿托伐他汀对大鼠脑出血后脑含水量及NgR表达的影响
- 目的
采用立体定向术凝胶酶原注射的方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分别观察用依达拉奉、阿托伐他汀干预后对脑含水量及血肿周围NgR表达的影响,探讨依达拉奉及阿托伐他汀对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的神经保护作用。
方...
- 周凤坤
- 关键词:依达拉奉阿托伐他汀脑出血NGR脑含水量
- 文献传递
- 臭氧大自血自体回输疗法在脑梗死急性期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观察臭氧大自血自体回输疗法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住院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臭氧大自血自体回输疗法,取患者静脉血200 mL离体与浓度为20~30μg/mL臭氧混合后回输体内,3次/周,21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NIHS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死急性期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臭氧大自血自体回输法,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周凤坤明少鹏杨立强
- 关键词:臭氧疗法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
- 普瑞巴林、加巴喷丁、卡马西平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比较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观察普瑞巴林、加巴喷丁、卡马西平在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患者予以普瑞巴林口服(150mg,2次,d),B组患者予以加巴喷丁口服(300mg,3次,d),c组患者予以卡马西平(0.1g,3次,d)。治疗2周病情稳定后可予出院,并由专职护士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至第8周。疗程结束后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周后,与C组患者相比,A、B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减轻(P〈0.05);与B组患者相比,A组患者疼痛程度减轻明显(P〈0.05)。与B、C两组患者比较,A组患者睡眠状态明显改善(P〈0.05)。治疗4周后,与c组相比,A、B两组睡眠均明显改善(P〈0.05);与B组相比,A组患者睡眠改善更明显(P〈0.05)。同时A组患者不良反应较少(P〈O.05)。结论卡马西平、加巴喷丁及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均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治疗效果,但普瑞巴林改善症状的速度及效果明显优于前两者;在安全性方面,普瑞巴林不良反应也较前两者少。
- 周凤坤明少鹏
- 关键词:神经痛带状疱疹后普瑞巴林加巴喷丁卡马西平
- 抗氧化剂MitoQ对异氟醚诱导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及机制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抗氧化剂MitoQ对异氟醚诱导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损伤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 SPF级健康SD大鼠15只,7日龄,体重15~2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异氟醚组(I组)和异氟醚+MitoQ组(IM组),每组5只。C组吸入空-氧混合气体。Ⅰ组于出生后7、14和21d吸入1.5%异氟醚2h,IM组在每次吸入异氟醚前腹腔注射MitoQ0.4ml/kg。于出生后28d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海马神经元细胞形态。分离培养新生大鼠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培养并分组处理,采用MTT法和TUNEL原位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和凋亡率;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和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细胞中丙二醛(MDA)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Rhodamine 123染色荧光显微镜照相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DCFH-DA染色荧光显微镜照相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OS)生成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神经元细胞中Bax、Bcl-2和caspase-3蛋白含量。结果与C组比较,Ⅰ组大鼠海马组织神经细胞受损明显,细胞数目减少,Ⅰ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MDA浓度明显升高,SOD活性明显降低,ROS生成量明显增加,MMP水平明显降低,Bax和caspase-3蛋白含量明显升高,Bcl-2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Ⅰ组比较,IM组大鼠海马组织神经细胞损伤减少,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MDA浓度明显降低,SOD活性明显升高,ROS生成量明显减少,MMP水平明显升高,Bax和caspase-3蛋白含量明显降低,Bcl-2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抗氧化剂MitoQ可明显抑制异氟醚诱导的海马神经元细胞损伤,这与其拮抗细胞氧化应激和维持线粒体功能作用密切相关。
- 明少鹏周凤坤
- 关键词:MITOQ异氟醚海马神经元细胞
- 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3年
- 老年患者手术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表现为精神错乱、焦虑、人格的改变以及记忆受损,这一系列急性脑病综合征称术后谵妄。近年来国外资料显示,老年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为10%-37%。谵妄不仅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他],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谵妄影响患者手术后的长期认知功能,甚至增加死亡率。
- 明少鹏黄文周凤坤
- 关键词:术后谵妄老年患者
- MiR-139-3p通过靶向下调TRPV1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研究miR-139-3p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模型组(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group,CCI)、2 mg/kg miR-139-3p模拟物(mimic)鞘内注射组、4 mg/kg miR-139-3p mimic鞘内注射组。术后的第14 d,Real-time PCR法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miR-139-3p及TRPV1的表达。于注射前及注射后的第1、3、7、14 d,利用von Frey检测大鼠机械性痛阈及热辐射法检测大鼠热痛阈值。Western Blot法检测DRG中TRPV1的表达;ELISA法检测脊髓L4-L5组织中TNF-α及IL-1β的含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检测miR-139-3p与TRPV1的靶向关系。结果:(1)与sham组相比较,miR-139-3p在CCI大鼠DRG中的表达显著下降,而TRPV1的表达显著上升(P<0.05)。(2)与sham组相比较,CCI组中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及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显著下降(P<0.05);而与CCI组相比较,鞘内注射miR-139-3p mimic可显著促进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及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的上升,抑制TRPV1的表达(P<0.05)。(3)与sham组相比较,CCI组大鼠TNF-α及IL-1β含量显著上升(P<0.05);而与CCI组相比较,鞘内注射miR-139-3p mimic可显著抑制TNF-α及IL-1β的产生(P<0.05)。(4)miR-139-3p mimic转染可显著降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荧光强度。结论:miR-139-3p通过靶向下调TRPV1的表达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 周凤坤明少鹏
- 关键词:TRPV1神经病理性疼痛
- 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110例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观察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1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11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纤溶酶治疗,疗程10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5%,对照组总有效率72.7%,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随着治疗时间延长,NIHSS评分逐渐降低,而且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蒙冰任丁周凤坤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纤溶酶临床疗效
-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疗效观察被引量:13
- 2014年
-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分别于治疗后第7天、第21天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指数评分(Barthel评分)。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在7d(87.5%)及21 d(97.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 d(75%)及21 d(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1 d治疗组NIHSS评分(2.58±2.33)显著低于对照组(4.65±3.23)(P<0.05)。治疗后21 d治疗组Barthel评分(79.88±17.49)显著高于对照组(66.50±25.80)(P<0.01)。结论丁苯酞作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具有肯定的疗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蒙冰任丁周凤坤
- 关键词:丁苯酞急性脑梗死NIHSS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