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美珍 作品数:12 被引量:12 H指数:2 供职机构: 中国纺织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理学 金属学及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化学工程 更多>>
9Cr18不锈钢的N^+注入表面改性及其物相分析 1990年 不同含碳量的碳钢、低合金钢和含碳量低的不锈钢的N^+注入改性及对注入层的物相分析近年来进行了不少工作。内转换电子穆斯堡尔谱(Conversion Electron Mssbauer Spectroscopy,CEMS)是研究铁基合金N^+注入层内氮和铁键合的化学态的有效方法。 吴美珍 童志深 张强 金运范 王树芬关键词:不锈钢 离子注入 物相 改性 苯胺等离子体聚合膜的光学常数 被引量:1 1995年 应用传递矩阵方法,从光强反射率和透射率得到苯胺等离子体聚合膜的复数折射率和复数介电函数。在0.5μm~2.5μm波长范围内,膜的折射率nf不随波长明显变化,其最佳值为1.65±0.05。由复数介电函数的虚部得到膜的光学能隙为1.8ev,与从吸收谱得到的结果(E0=1.76ev)基本一致。 浦天舒 童志深 吴美珍 金若鹏 周馥关键词:苯胺 等离子体聚合膜 光学常数 多层结构中有机薄膜吸收系数的计算 被引量:4 1997年 固体膜对光的吸收系数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布格尔-朗伯(Bouguer-Lambert)定律仅适用于无界面影响的内透射情况。从光的反射和透射谱,运用传递矩阵方法,通过光学常数的计算,可以得到吸收系数的正确值。文中将由此得到的等离子体吡咯聚合膜(双层结构)及其100keVAr+辐照层(三层结构)的吸收系数与由布格尔-朗伯定律直接得到的值进行比较,以了解由界面引起的误差。 浦天舒 张菁 吴美珍 张铮扬 金若鹏 童志深关键词:等离子体聚合 光吸收 等离子体苯胺聚合膜离子注入层的电阻率 1997年 等离子体苯胺聚合膜经100keV,5×1015Ar+/cm2或24keV,1×1016I+/cm2离子注入后,室温电阻率下降12个数量级。用范德堡(Van-der-Pauw)法在173K~303K温度范围内,测量了温度对注入层体电阻率的影响。实验表明,注入层内电荷载流子的输运过程可用Mot的可变自由程跳跃(VRH)模型给以解释。根据此VRH理论得到Fermi能级处的态密度及电荷载流子最可能的跳跃距离。 张铮杨 吴美珍 浦天舒 童志深关键词:等离子体聚合 离子注入 电阻率 苯胺 聚合膜 聚酰亚胺的导电性能及其与铝的离子束混合研究 1993年 研究了150 keV Kr^+离子注入对聚酰亚胺(PI)导电性能的影响。发现 PI 样品注入 Kr^+离子后的室温电阻率比注入 Kr^+前降低约16个数量级。用范德堡法测量了193K至293K 温度范围内的电传导行为,对损伤层内的电传导机理进行了讨论。以150keV Kr^+轰击 Al/PI 双层薄膜系统。用背散射分析及误差函数拟合法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计算,得到了 Al 在 PI 中的深度混合扩展量。 童志深 吴美珍 丁九龙关键词:离子束 电阻率 聚酰亚胺 用^(14)N(d,α_1)^(12)C核反应研究注入氮在纯铁和GCr15钢中的深度分布 1990年 本文描述了利用^(14)N(d,a_1)^(12)C核反应测量固体样品表面层内氮原子含量及深度分布的方法。在Si_3N_4标准样品中,所得到的表面处的深度分辨为48nm。利用该分析手段,研究了在不同注入温度条件下,氮离子注入纯铁和GCr15钢的保留量及深度分布的变化情况。 陈家超 吴美珍 唐吉玉 孙友梅 王志光关键词:渗氮 离子注入 GCR15钢 吡咯等离子体聚合膜及其注I^+层的复数折射率计算 1999年 以能量20keV、剂量1×10^(16)Ⅰ^(+)·cm^(-2)的Ⅰ^+离子束,辐照吡咯等离子体聚合膜,此表面注Ⅰ^(+)层的电导率可提高11个量级.从光的反射和透射谱(频率范围: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应用传递矩阵方法,求得原始膜和注Ⅰ^+层的复数折射率,并在此光学研究的基础上,获取其能量损失函数的信息. 浦天舒 张铮扬 吴美珍 童志深关键词:等离子体聚合 等离子体聚合有机膜的离子注入改性 1994年 以苯胺为单体在等离子体条件下进行聚合,测量所合成的有机膜经100keV、5×1015cm ̄(-2)Ar ̄+注入后电阻率的变化,并用FTIR、XPS和核分析方法对离子注入引起的结构和成分改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等离子体环境下,聚合膜内仍含有大量环结构。由于Ar ̄+的注入,聚合膜表面损伤而碳化,使注入层内的体电阻率降低11个数量级。 童志深 周馥 吴美珍 浦天舒 刘惠珍关键词:等离子体 离子注入 改性 在Ti:Al薄膜中的离子束混合研究 被引量:1 1990年 用100keVAr^+离子在低温下对TI:Al薄膜进行了离子束混合研究。实验试样是在单晶硅上蒸镀约500nm厚的铝腹,相继再蒸上所需不同厚度的钛膜,Ar^+离子注入剂量为1.2×10^(16)—1.4×10^(17)Ar^+/cm^2。用2.0MeVa粒子对注入前后的样品进行了背散射(RBS)分析。发现铝谱前沿和钛谱后沿有明显的展宽,且随剂量的增大而加宽,Ti:Al界面原子混合扩展量的平方(σ~2)与注入剂量(φ)成线性关系;在相同注入条件下,σ~2随钛膜厚度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界面的氧化层对原子混合有一定影响;用蒙特卡罗法进行了模拟计算,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吴美珍 寿焕根 王树芬 侯明东 金运范关键词:离子束 离子束引起的在Al/Cr双层薄膜界面处的原子混合 1991年 用600keV的Kr^+离子轰击Al/Cr双层薄膜样品进行界面原子反应及相互混合的研究。实验样品是在单晶硅上蒸镀约500nm厚的铝膜,相继再蒸上所需厚度的铬膜而制成的。轰击剂量为2.0×10^(15)-2.5×10^(16)Kr^+/cm^2。用2.0MeVa粒子对轰击前后的样品进行了卢瑟福背散射(RBS)分析,发现界面处有明显的原子混合存在;当轰击剂量≥1.0×10^(16)Kr^+/cm^2时,RBS谱出现有明显的坪台,经拟合计算和x射线衍射(XRD)测量证实确有化合物Al_(13)Cr_2存在;还分别得到了原子混合量及混合效率与轰击剂量的关系;最后对界面处的原子混合机制进行了讨论。 吴美珍 刘惠珍 寿焕根 侯明东关键词:离子束 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