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鸿
- 作品数:17 被引量:41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中医药科技项目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X线和CT影像诊断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比较被引量:3
- 2015年
- 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以诊断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采取X线方法诊断,B组采取CT影像诊断,对两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在十二指肠间质瘤部位上检测结果保持一致性,降部22例(55%)、水平部12例(30%)、球部6例(15%),两组数据一致差异无明显性(P〉0.05);但是在其他情况上,检测结果有明显差异(P〈0.05),主要表现为:A组中,十二指肠呈现不同程度狭窄的共34例(85%)、存在窦道样变化共6例(15%),此组所有患者均有部分充盈缺损、黏膜趋于平缓及破损等表现。B组中,呈现均匀软组织密度共24例(60%)、软组织密度不均匀者16例(40%)。对于十二指肠间质瘤,X线与CT影像均有各自的优点;两种方法相辅相成、共同应用,能够使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准确率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保障依据。
- 黄志勇刘卫军吴伟鸿
- 关键词:X线CT影像十二指肠间质瘤
- 他汀类药物致横纹肌损害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为临床安全、合理地使用他汀类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万方医学网数据库,收集致横纹肌损害的他汀类药物的通用名称、患者性别、年龄;肌酸激酶、肌红蛋白等变化;他汀类药物用法用量;横纹肌损害出现时间、临床表现、联合用药情况、治疗与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5篇文献,共40例患者。发生横纹肌损害的病例中,60岁以上的患者占了70%,各他汀药物发生横纹肌损害与每天服用剂量有一定关联,往往在较高的剂量水平上发生的例数更多些。结论药物相互作用或许是引发服用他汀类药物后出现不良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转氨酶、肌酸激酶、肌红蛋白是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临床药学监护指标;而肌无力、肌肉疼痛、茶色尿则是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不良事件的常见临床表现。
- 李延鸿吴伟鸿李翠琼
-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横纹肌溶解药品不良反应肌酸激酶
- 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注射液治疗噪声性听力损伤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04年
- 杨志前李秀花吴伟鸿
- 关键词: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注射液联合用药噪声性听力损伤
- 通痹和络汤结合艾灸肺俞穴对局限性硬皮病皮肤症状改善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评价通痹和络汤结合艾灸肺俞穴对局限性硬皮病皮肤症状改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1年12月门诊治疗的30例局限性硬皮病临床资料,根据临床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艾灸肺俞穴治疗,15例)、观察组(通痹和络汤结合艾灸肺俞穴,15例),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皮肤硬度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局限性硬皮病采取通痹和络汤结合艾灸肺俞穴治疗,可改善皮肤硬度。
- 王欢吴伟鸿
- 关键词:局限性硬皮病
-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中医临床证候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分析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探讨其不同证候的发生发展规律。方法:依据流行病学调查获得的病例四诊资料,经过动态聚类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合中医辨证,获得每一个患者所属的中医证候分型,比较群体特征的证候类型构成及其与西医临床类型的关系。结果:470例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患者中医证候类型构成中不同证候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寒(27.45%)、心脾两虚(22.34%)、痰火扰心(14.47%)、大肠结热(12.98%)、痰毒阻络(10.85%)、肾阳虚(7.02%)、肾阴虚(4.47%)、痰毒蒙闭(0.43%)。从虚实来看,61.28%的患者以虚证为主(第一、二、四、五证型),38.72%以实证为主。不同年龄组的中医证型构成不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证型的性别分布:男女患者均以脾胃虚寒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心脾两虚,最低为痰毒蒙闭,男女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诊断分级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本组患者中,铅吸收主要存在5个中医证型,其显现率从高至低依次为脾胃虚寒(50%)、心脾两虚(18.55%)、大肠结热(16.94%)、肾阳虚(8.06%)、痰火扰心(6.45%);轻度中毒则依次为心脾两虚(24.16%)、脾胃虚寒(24.16%)、大肠结热(20.13%)、痰火扰心(20.13%)、肾阳虚(6.71%)、肾阴虚(6.7%);中度中毒依次为痰毒阻络(26.15%)、心脾两虚(23.59%)、脾胃虚寒(15.9%)、痰火扰心(15.38%)、肾阴虚(7.18%)、肾阳虚(6.67%)、大肠结热(5.13%);中毒仅出现属痰毒蒙闭型的铅脑病2例,暂未收集到铅麻痹病例。结论:本结果初步揭示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中医证候分布特征,为中医辨证驱铅提供依据。
- 刘兴烈刘旭生刘敏雯江朝强黄荣华黄笑芝周赫蔡业峰林良才林秋兰杨志前吴伟鸿高渝峰
- 关键词:铅中毒慢性中医证候流行病学
- 环境铅暴露人群中医证候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分析环境铅暴露人群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探讨其不同证候的发生发展规律。方法:依据流行病学调查获得的病例四诊资料,经过动态聚类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合中医辨证,获得每一个患者所属的中医证候分型,比较群体特征的证候类型构成及其相关关系。结果:①环境铅暴露人群中医证型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内蕴、气血两虚、脾胃虚寒、肾阳不足、心脾两虚、痰火扰心、肝肾不足、大肠结热;其虚证比例占61.9%,而湿热内蕴在各证候中出现频率最高,为17.9%。②男女患者均以湿热内蕴的比例最高;心脾两虚、脾胃虚寒、肝肾不足3种证型男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痰火扰心、肾阳不足、大肠结热、气血两虚、湿热内蕴5种证型男女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环境铅暴露人群中医证型随特定年龄段表现为较复杂的分布规律。结论:本结果初步揭示环境铅暴露人群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基本为中医辨证驱铅提供依据。
- 刘旭生刘兴烈黄荣华刘敏雯周赫黄笑芝江勋源黄咏菁卢富华朱峰钟世杰陈延吴伟鸿高渝峰林秋红
- 关键词:中医证候流行病学
- 抗HBV-DC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初步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观察HBsAg致敏患者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简称抗HBV-DC)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5例HBeAg阳性和5例HBeAg阴性的慢性HBV携带者接受临床试验。取外周静脉血25ml,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法获得单核细胞,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扩增出DC,并予HBsAg致敏DC。第7天收获DC静脉回输,1次/周,共4次。治疗前后检测HBV标志物定量、HBV-DNA定量及肝功能。结果:治愈1例,好转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19/20),治愈率5%(1/20)。结论:抗HBV-DC静脉回输可有效地抑制慢性HBV携带者的病毒复制,降低并清除病毒抗原,促进HBeAg/HBeAb的血清学转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HBV携带的方法。
- 吴邦富杨江英周赟张大维温凌肖间开王巧瑜吴伟鸿张美华潘洁彭英宇杨军吴荧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 肝硬化患者合并肝性脑病与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措施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的脑出血发生率,临床发病特点及诊断治疗措施等,分析脑出血与肝功能分级、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平均动脉血压等关系。结果肝硬化患者合并脑出血发生率为10.8%,肝功能Child C级患者脑出血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血小板<2×109/L的患者脑出血风险增加(P<0.05),血压或凝血酶原活动度不影响脑出血发生率。肝硬化合并脑出血患者死亡率高达33%,联合止血药物与甘露醇治疗有一定效果。结论肝硬化合并脑出血并不罕见,肝功能减退、血小板减少及凝血时间延长等因素与脑出血风险增加相关,及时早期干预对改善预后有重要作用。
- 吴伟鸿温凌王巧瑜李翠琼沈丽新
- 关键词:肝硬化肝性脑病脑出血
- 急性轻型胰腺炎进食营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比较轻型胰腺炎病人早期摄食与禁食两种治疗措施的安全性和对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将72例急性轻型胰腺炎病人随机分为A(早期摄食)组与B(禁食治疗)组。对入选病人治疗过程中,淀粉酶水平、炎症反应和平均住院时间进行评价。结果:A组病人淀粉酶水平、C反应蛋白、WBC计数、腹痛或消化道症状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但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在急性轻型胰腺炎病人的治疗过程中,采取早期摄食不仅不会加重病情,而且还会促进病人康复。
- 吴伟鸿温凌王巧瑜李翠琼沈丽新
-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
- 抗HBV-DC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观察HBsAg致敏患者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7例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接受临床试验。取外周静脉血25mL,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法获得单核细胞,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诱导扩增出树突状细胞,并予HBsAg致敏树突状细胞。第7天收获树突状细胞静脉回输,每周1次,共4次。治疗前后检测HBV标志物定量、HBV-DNA定量及肝功能。结果治愈4例,好转13例,有效率为100%,治愈率23.53%。治疗前后HBsAg为(106.68±116.45)ng/mL和(37.68±55.25)ng/mL(t=3.70,P=0.002),平均下降65%,4例HBsAg转阴。治疗前后ALT为(20.86±5.15)U/L和(26.61±13.80)U/L(t=2.154,P=0.047);HBsAb、HBeAb、HBcAb及TBIL无显著变化。结论抗HBV-DC静脉回输可显著降低并清除HBsAg,彻底治愈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方法,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吴邦富杨江英周赟张大维温凌肖间开王巧瑜吴伟鸿张美华潘洁彭英宇杨军吴荧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肝炎病毒乙型携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