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金燕

作品数:42 被引量:238H指数:9
供职机构: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大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机械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 2篇理学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11篇肿瘤
  • 11篇细胞
  • 10篇腺癌
  • 10篇恶性
  • 8篇血管
  • 8篇血管内皮
  • 8篇人血管
  • 8篇人血管内皮
  • 8篇乳腺
  • 8篇乳腺癌
  • 8篇内皮
  • 7篇蛋白
  • 7篇血管内皮抑素
  • 7篇抑素
  • 7篇重组人血管内...
  • 7篇内皮抑素
  • 7篇积液
  • 6篇凋亡
  • 6篇疗效
  • 6篇肺癌

机构

  • 39篇大连大学附属...
  • 8篇大连大学
  • 5篇延边大学
  • 4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大连理工大学
  • 2篇包头医学院第...
  • 2篇包头医学院第...
  • 1篇深圳大学
  • 1篇内蒙古科技大...
  • 1篇北京大学肿瘤...
  • 1篇济宁市第一人...

作者

  • 40篇吕金燕
  • 24篇王刚
  • 23篇王若雨
  • 20篇高文斌
  • 9篇王武龙
  • 5篇黄剑辉
  • 5篇郑真真
  • 5篇方今女
  • 4篇马建增
  • 4篇亓岽东
  • 4篇唐荣彬
  • 3篇孙丽娟
  • 3篇曹阳
  • 2篇韩佩妍
  • 2篇张毅
  • 2篇周世昱
  • 2篇李花妮
  • 2篇邹瑞
  • 2篇朱金明
  • 2篇邓蓉

传媒

  • 4篇第十七届全国...
  • 3篇医学与哲学(...
  • 3篇中国实用医刊
  • 2篇肿瘤研究与临...
  • 2篇中国医药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2篇中国医药科学
  • 2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激光生物学报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内蒙古民族大...
  • 1篇药物不良反应...
  • 1篇西部医学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医学分子生物...
  • 1篇实用药物与临...

年份

  • 4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7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LETM1蛋白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亮氨酸拉链EF-hand结构域跨膜蛋白1(LETM1)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TNBC患者的TNBC组织标本,另选取同期100例导管原位癌患者的导管内原位癌组织标本及其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织中LETM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LETM1蛋白表达与TNBC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TNBC组织中LETM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导管内原位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P﹤0.05),导管内原位癌组织中LETM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组织学分级为Ⅱ~Ⅲ级、临床分期为Ⅲ期、有淋巴结转移的TNBC患者的LETM1蛋白中等-强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组织学分级为Ⅰ级、临床分期为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绝经状态、肿瘤直径和p53表达情况的TNBC患者的LETM1蛋白中等-强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绝经后、组织学分级为Ⅱ~Ⅲ级、有淋巴结转移、LETM1蛋白表达为中等-强阳性的TNBC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OS)均短于年龄﹤50岁、绝经前、组织学分级为Ⅰ级、无淋巴结转移、LETM1蛋白表达为阴性+弱阳性的TNBC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和LETM1蛋白强阳性表达是影响TNBC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LETM1蛋白可作为临床上判断TNBC恶性程度的指标,是影响TNB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TNBC预后预测的指标,有望成为TNBC潜在的生物学指标及治疗靶点。
吕金燕王刚王若雨朱金明姜佳宁
关键词:预后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静脉血循环肿瘤细胞数量及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表达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肺静脉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 CTCs)数量及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 PD-L1)表达变化,探讨其与NSCLC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89例行手术治疗的Ⅰ~Ⅲa期NSCLC患者,采用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肺静脉血、外周血CTCs数量,采用荧光染色标记法检测CTCs中PD-L1表达。随访2年,根据患者是否出现疾病进展分为进展组和未进展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肺静脉血、外周血CTCs数量及CTCs中PD-L1表达;多因素Cox回归分析NSCLC患者疾病进展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至2020年9月30日,6例失访,完成随访的83例患者中,29例出现疾病进展(进展组),54例未出现疾病进展(未进展组)。进展组临床分期Ⅲa期(68.97%)、病灶≥3 cm^(3)(62.07%)、淋巴结转移数目≥3枚(68.97%)比率均高于未进展组(44.44%、37.04%、44.44%)(P<0.05),性别比例、年龄、病理类型、病灶位置、手术方式及切缘阳性、术后化疗比率与未进展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肺静脉血CTCs数量[(9.13±1.22)个/mL]及CTCs中PD-L1表达(1.31±0.40)高于未进展组[(7.31±1.58)个/mL、0.82±0.27](P<0.05),外周血CTCs数量及CTCs中PD-L1表达与未进展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3 cm^(3)(HR=5.526,95%CI:1.489~20.382,P=0.010)、临床分期Ⅲa期(HR=3.859,95%CI:1.056~14.104,P=0.041)、肺静脉血CTCs数量(HR=11.207,95%CI:1.391~90.270,P=0.023)、肺静脉血CTCs中PD-L1表达(HR=722.533,95%CI:658.026~3 331.415,P=0.009)是NSCLC患者疾病进展的影响因素。结论 NSCLC患者肺静脉血CTCs数量及CTCs中PD-L1表达增高提示疾病进展。
孔祥楠张茹宋欣新吕金燕金倩晨李佳默王刚
关键词:预后
利伐沙班在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抗凝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0年
肿瘤患者有着较高的静脉血栓栓塞(VTE)发生率,VTE也是肿瘤患者常见的致死原因,临床治疗指南强调药物抗凝是这类疾病的基础治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是一种可逆的直接因子Xa抑制剂,与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及低分子肝素(LMWH)相比,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服用方便,且疗效与安全性已被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研究所证实。现对利伐沙班在肿瘤相关VTE抗凝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为临床医生的个体化用药方案提供参考。
张茹王刚吕金燕姜佳宁陈雯婷金倩晨
关键词:口服抗凝剂利伐沙班
肝癌组织IFITM3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与肝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术后肝内肿瘤复发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组织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IFITM3)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我院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治疗的43例HCC患者,术中取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IFITM3蛋白表达情况,比较肝内肿瘤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癌组织IFITM3表达的差异。结果经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癌组织IFITM3表达水平为(1.2386±0.1901),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0.9496±0.0995,t=8.832,P=0.000);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肝癌组织IFITM3蛋白阳性率为72.1%(31/4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14.0%(6/43,x^2=29.647,P=0.000);中分化肝癌组织IFITM3蛋白阳性率为90.9%(10/11),低分化肝癌组织为95.2%(20/21),均明显高于高分化组的9.1%(1/11)(x^2=14.727, P=0.000;x^2=23.748,P=0.000);术后复发组癌组织IFITM3蛋白阳性率为81.0%(17/21),未复发组为22.7%(5/22),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578,P=0.000)。结论 HCC组织IFITM3蛋白呈高表达,且肝癌分化越差,IFITM3表达也越强,并可能与术后肿瘤复发有关。
代晓楠吕金燕翁文采郑丽丽
关键词:肝细胞癌肿瘤复发
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对耐阿霉素淋巴瘤细胞株杀伤和诱导凋亡作用的研究
2011年
目的 研究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对耐阿霉素淋巴瘤细胞株(L1210/ADM)的杀伤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 采用噻唑蓝(MTT法)、钙依赖性磷脂结合蛋白(Annexin V)染色、梯状DNA电泳与细胞形态学观察等方法分析不同浓度(0.05、0.10、0.20、0.40μmol/L)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对L1210/ADM细胞的杀伤和凋亡作用,采用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8、Caspase-3抑制剂IETD-fmk、DEVD-CHO分析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介导的靶细胞杀伤和凋亡作用与Caspase的关系.结果 0.10 μmol/L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对靶细胞株的杀伤作用,与对照组和0.05 μmol/L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加用Caspase酶特异性抑制剂3组各时间点的靶细胞存活率均高于单用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靶细胞株经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处理后,部分靶细胞株出现了细胞凋亡;加用Caspase酶特异性抑制剂组中,有部分细胞死亡,但无凋亡小体形成,死亡细胞均为锥虫蓝染色.经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处理的靶细胞株大部分细胞出现胞体解离,并彼此黏附成簇状的、锥虫蓝拒染的凋亡小体,靶细胞株DNA电泳表现为特征性梯状图谱;加入Caspase酶特异性抑制剂的各组可以看到阻断了梯状DNA的产生.结论 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对L1210/ADM细胞株具有较强的杀伤和诱导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涉及Caspase-8、Caspase-3的有序性活化.
方今女曹阳高文斌郑真真马建增黄剑辉吕金燕王刚李晓新
关键词:细胞株
化疗对乳腺癌患者注意功能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化疗相关认知障碍(CRCI)作为常见的化疗副反应广泛地存在于乳腺癌患者中,给其日常生活带来明显的不良影响。已有证据表明,CRCI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等。注意是认知活动的基础,因而对任何常态或病态认知过程的研究,都必须对注意功能进行关注。但作为CRCI的一个重要临床表现,注意功能并未获得既往研究的足够重视。本文主要从神经心理学、脑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学三个维度对已有乳腺癌CRCI注意功能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周晓娜吕金燕王若雨李文佳王金梅周世昱
关键词:乳腺癌化疗
依托泊苷与拓扑替康对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远期预后及LincRNA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依托泊苷联合顺铂方案(EP方案)与拓扑替康联合顺铂方案(TP方案)对于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远期及长链非编码RNA(LincRNA)的影响。方法将该院收治的62例SCLC患者随机分为EP组与TP组,分别给予相应的化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预后,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检测患者血清LincRNA MEG3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EP组患者客观缓解率为71.0%,无进展生存期为(5.3±2.2)个月,总生存期为(8.8±3.5)个月;TP组患者客观缓解率为64.5%,无进展生存期为(5.6±2.3)个月,总生存期为(9.0±3.7)个月;两组患者比较,客观缓解率、无进展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贫血、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P组患者血清MEG3水平显著高于TP组患者(P<0.05);相关分析提示治疗前血清LincRNA MEG3水平与总生存期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356,P<0.05)。结论EP方案与TP方案对于SCLC患者疗效相当,对预后无显著影响,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而治疗前血清LincRNA MEG3水平与患者预后存在明显相关性,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王刚吕金燕王若雨赵婧刘莹唐荣彬
关键词:依托泊苷拓扑替康预后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被引量:45
2007年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YH-16,商品名:恩度,ENDOSTAR),是一种多靶点的血管内皮抑制剂。具有抑制内皮细胞迁移,诱导其凋亡,发挥其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是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的靶向药物之一,可以明显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有效率。但YH-16的不良反应也不应忽视,尤其是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毒副反应。临床使用中应加强患者心血管系统生理状况的评价,进行心电图监测,避免与蒽环类等具有心肌毒性的化疗药物联合使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高文斌吕金燕王若雨
关键词:血管内皮抑素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YH-16,商品名:恩度)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的近期临床疗效,评价YH-16注射液局部应用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对25例合并有恶性胸腹腔积液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应用YH—16胸腹腔灌注给药(单药组),30mg,每周2~3次,治疗2—3周,胸腹水量稳定后每周1次维持治疗。其中10例患者在接受YH-16治疗同时联合胸腹腔顺铂灌注化疗(联合组),50~60mg/m^2。每21天为1个周期。评价患者近期疗效、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25例患者均可进行客观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评价,其中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11例,稳定(SD)6例,病情进展(PD)6例,客观有效率(RR)为52%,疾病控制率(DCR)为76%;联合组治疗客观有效率的绝对值高于单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20例,占80%;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不明显。结论YH-16胸腹腔灌注给药能较好的控制恶性胸腹水,减轻临床症状。YH—16与化疗药物联合可能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临床安全性较好,未增加化疗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高文斌王武龙王若雨王刚吕金燕孙丽娟
关键词: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恶性肿瘤胸腹腔积液
骨桥蛋白和CD44v6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检测骨桥蛋白与CD44v6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特点,探讨二者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对4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等方法研究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骨桥蛋白与CD44v6的表达,比较相关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选择30例正常子宫内膜患者(年龄45岁以下,因子宫肌瘤行手术,术前未使用激素类药,病理证实,15例增生期,15例分泌期)作为对照进行研究。结果骨桥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浆中,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增生期和分泌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桥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分泌期的表达高于增生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增生期无表达;CD44v6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增生期和分泌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分泌期中的表达高于增生期,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桥蛋白和CD44v6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及组织学类型均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类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骨桥蛋白和CD44v6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存在正相关性(r=0.34,P〈0.05)。结论骨桥蛋白和CD44v6可能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二者与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及局部浸润无关,但共同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联合检测两者的表达将有可能作为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指标。
吕金燕王若雨高文斌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骨桥蛋白CD44V6免疫组织化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