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茂林 作品数:49 被引量:463 H指数:14 供职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历史地理 天文地球 生物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 更多>>
广元中子铺遗址考古记 2019年 重返中子铺2018年1月下旬,我和王仁湘先生一起,重返四川广元中子铺遗址。中子铺考古发掘,距今已20多年。那是上世纪90年代,我们考古所四川队在中子铺遗址发现了长江流域川北古道上的细石器遗址,连续进行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到目前为止,中子铺遗址的文化遗存,仍然是四川地区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叶茂林关键词:遗址考古 中子 新石器时代文化 考古发掘 长江流域 青海民和县胡李家发现汉墓 被引量:4 2004年 胡李家隶属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光明村。胡李家遗址位于黄河与大马家河交汇的三级台地上。北部有民和至甘肃临夏的公路,东侧为大马家河,西侧为胡李家村(图一)。胡李家遗址周围的海拔高度为1800余米。 何克洲 张德荣 王仁湘 叶茂林 陈超 贾笑冰 陈亮 王国道 蔡林海 孙小妹关键词:汉墓 墓葬形制 出土器物 土坑墓 甘青地区史前考古与早期羌文化探索 被引量:4 2016年 从齐家文化起,甘青地区的史前文化进入到了青铜时代,而马家窑文化及之前属于新石器时代。在时间上,齐家文化约在距今4000年左右,时间跨越约在夏代前后;四坝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其早期分别约在距今3000多年,兴起于商代前后,都延续至较晚,有的约至周代了。沙井文化基本上处于东周时期。这些甘青地区的史前文化与中国远古历史大致可以对应起来,提供了探讨华夏民族和羌民族起源,探讨中华民族多源一体关系,探讨中华文明和羌文化的关系等学术课题的具有研究价值和重大学术意义的一个时空框架和古文化的系统。通过对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出土牙齿和西宁陶家寨汉墓出土牙齿进行的古DNA采样和测序分析,发现其人群在遗传结构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而与现代人群比较发现,实验样本与羌族人群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早期羌文化可以上推到齐家文化时期。 叶茂林关键词:喇家遗址 齐家文化 卡约文化 不可思议的考古发现 被引量:3 2008年 考古学是一门迷人的科学,许多时候连考古学家自己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现什么。考古发掘中,有时你越是期待着的东西,似乎越是不那么如意;可是往往是你意想不到的,它却出现了。考古学还是一个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科学,并不是考古学有多么神奇,而是考古发现的神奇。青海民和县黄河岸边的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遗存,就很能够说明这些。 叶茂林关键词:考古发现 考古学家 考古发掘 喇家遗址 黄河岸边 史前漆器略说 被引量:2 2017年 史前漆器发现很少,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考古发现的相关漆片是一批最新的史前漆器资料。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和对相关研究者的论述考察,可知漆器起源与彩陶等同样久远,并且很可能发生过文化交流。 叶茂林关键词:喇家遗址 记北川县采集的化石材料 被引量:3 1993年 1989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队应邀到北川县作了短期考察。在县文化馆收集的文物藏品里,我们从一些采集回来的化石材料中,发现了一枚虽已严重残损,但仍可辩识的人类牙齿化石。 叶茂林 邓天富关键词:化石材 人类牙齿 晚期智人 古人类化石 文化馆 植硅体分析揭示成都平原先秦农业发展及其环境背景分析——以宝墩和三星村遗址为例 被引量:10 2021年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考古样品保存和研究方法的限制,成都平原先秦农业结构变化、人类生业方式、农业发展与微环境的关系等研究尚不够完善。本文对成都平原的新津宝墩遗址和青白江三星村遗址约4500 cal.a B.P.以来的文化层沉积物进行了农作物植硅体分析,结果表明宝墩文化(4500~3700 a B.P.)以利用水稻(Oryza sativa)为主体(约84%),仅有少量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出现(约16%);宝墩文化晚期(约4000~3700 a B.P.)水稻植硅体浓度到达峰值(303160粒/g)后有所下降,粟、黍基本消失;到三星堆文化早期(3700~3400 a B.P.)水稻浓度仍保持下降趋势,粟、黍仍未出现,揭示了以宝墩文化为代表的成都平原新石器文化是以水稻为主,兼有少量粟、黍的稻-旱兼作农业结构,这一结构至少持续至三星堆文化早期。宝墩遗址中水稻驯化程度自文化层底部开始,整体呈逐渐上升趋势,推测与成都平原农业活动不断加强,遗址区域水资源增加有一定关系。上述发现,不仅为理解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农业发展进程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同时也为我国稻旱兼作农业的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吕颖 张健平 唐淼 杨占风 黄明 姜铭 闫雪 邵孔兰 温昌辉 叶茂林 叶茂林关键词:成都平原 植硅体 农业结构 驯化 中国青海喇家遗址出土4000年前面条的成分分析与复制 面条是世界性大众食品,古代人类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用什么材料与何种方法发明了面条,一直是有争议的。2005年《自然》杂志曾简要报道了中国青海省喇家遗址齐家文化层出土的粟类面条1,但对齐家文化时期古人是如何利用粟类粮食做... 吕厚远 李玉梅 张健平 杨晓燕 叶茂林 李泉 王灿 吴乃琴关键词:喇家遗址 植硅体 淀粉 生物标志物 青海民和喇家史前遗址的发掘 被引量:60 2002年 在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发现了众多房址及宽大壕沟、小广场和人祭、人牲遗迹,确认了窑洞式聚落,揭露出4000年前的地震和洪水灾难遗存。由此提出了以多学科的方法研究考古学的新课题,是黄河上游齐家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 叶茂林关键词:遗址 史前 喇家遗址先民食物的初步探讨——喇家遗址灾难现场出土人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10 2016年 本文通过喇家遗址房址出土人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以及相关遗存分析探讨其食物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喇家人以粟黍为其主食,并辅以一定比例的肉类,体现出旱作农业区的食物特征。 张雪莲 叶茂林 仇士华关键词:喇家遗址 齐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