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碧莉

作品数:38 被引量:215H指数:8
供职机构:深圳市龙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龙岗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3篇经济管理
  • 3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0篇疫情
  • 15篇流行病
  • 15篇流行病学
  • 12篇疫情分析
  • 10篇流感
  • 9篇传染
  • 9篇传染病
  • 8篇流行病学特征
  • 7篇手足
  • 7篇手足口
  • 7篇手足口病
  • 6篇发病
  • 6篇发病率
  • 6篇暴发疫情
  • 5篇染病
  • 5篇流行性
  • 5篇甲型
  • 5篇甲型H1N1...
  • 5篇病毒
  • 4篇病原学

机构

  • 37篇深圳市龙岗区...
  • 3篇广东药学院
  • 2篇中山大学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厦门大学
  • 1篇深圳市疾病预...
  • 1篇深圳市罗湖区...
  • 1篇上海市黄浦区...

作者

  • 37篇叶碧莉
  • 34篇刘凤仁
  • 29篇李刚
  • 25篇陈嘉慧
  • 23篇刘渠
  • 23篇叶伟雄
  • 19篇曹桂华
  • 11篇林琳
  • 10篇孙春云
  • 8篇张起文
  • 8篇刘峰
  • 7篇龙清平
  • 7篇庄辉元
  • 6篇张茂棠
  • 5篇董建
  • 4篇李静媚
  • 4篇陈应坚
  • 4篇杨燕
  • 3篇徐亚军
  • 3篇覃佩兰

传媒

  • 6篇疾病监测
  • 5篇实用预防医学
  • 4篇职业与健康
  • 3篇中国热带医学
  • 3篇中华医学会公...
  • 2篇中国预防医学...
  • 2篇热带医学杂志
  • 2篇华南预防医学
  • 2篇热带病与寄生...
  • 2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国际病毒学杂...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2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7年深圳市龙岗区死因监测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岗区全人群死亡特征,为政府制定相关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Excel 2007及SPSS13.0统计软件对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7年,龙岗区全人群粗死亡率为1.26‰,标化死亡率3.51‰,其中男粗死亡率为140.35/10万,女粗死亡率为109.18/10万。前3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其粗死亡率分别为43.8/10万、32.46/10万、16.41/10万。结论慢性病及伤害是影响龙岗区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应是今后疾病预防控制的主要方向。
叶碧莉陈嘉慧刘凤仁黄欢婷郑洁纯
关键词:粗死亡率死因顺位死因分析
深圳市一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分析龙岗区干部疗养院一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本次疫情的流行特征、来源、传播方式及危险因素。结果2009年8月13~24日共发生7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暴发原因为外来住客引起员工感染,之后员工之间通过工作、住宿上的接触导致续发病例的发生。结论提高医疗机构发现病例的敏感性,强化对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的管理、环境消毒、健康教育等综合性防控措施,是控制疫情的关键。
曹桂华刘渠李刚刘凤仁叶伟雄陈嘉慧叶碧莉王敬忠许振慧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
基于动力学模型的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防控措施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采用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干预措施在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处置中的防控效果,探讨最佳防控方式。方法根据选取2020年深圳市龙岗区报告的一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资料,建立SEIAR模型,对诺如疫情隔离、停课及呕吐物处置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本起疫情在无干预情况下,基本再生数为9.63,持续4 d,人群感染率为97.38%。采取隔离措施时,开始实施隔离的时间越迟,感染人数越多,持续时间变化不大;若疫情报告后次日下午才开始实施隔离,疫情规模接近无干预,隔离失效。在报告后次日开始停课(实际开始停课时间),疫情规模与实际相同;若报告后次日下午才开始停课,疫情与无干预很接近,停课无效。对呕吐物消毒效果评估,呕吐物未消毒的疫情与实际基本相同,随着呕吐物的消毒效果加强,感染人数下降,消毒效果达到90%以上时,基本无病例。结论发生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时,越早隔离、停课,规范处置呕吐物,效果越好。本研究建立的SEIAR模型进行动力学分析可评估隔离、停课等防控措施的效果。
俞国龙陈田木祝媛钊史蓉婕刘凤仁叶碧莉刘峰林海端
关键词:诺如病毒数学模型防控措施
2016-2020年深圳市龙岗区院前死亡病例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对院前死亡病例进行分析,为深圳市龙岗区死因监测管理及疾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2020年龙岗区院前死亡病例的资料,比对全国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和深圳市殡仪馆死亡数据,对院前死亡病例的构成及死因进行分析。结果2016-2020年深圳市龙岗区院前死亡病例共报告3887例,月报告数相对平稳,部分病例在龙岗区的死亡监测系统中无记录,但殡仪馆有记录,漏报率2017年最高(2.94%),2020年最低(0.58%)。死因顺位前五位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死因不明、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2.50∶1,45岁以下人群死因顺位第一位为损伤及中毒,45岁以上人群死因顺位第一位为循环系统疾病。结论龙岗区院前死亡病例漏报情况得到改善。45岁以下人群须重点防止意外伤害,45岁以上人群须重点防范循环系统疾病。应加强急救能力建设、普及急救常识,进一步降低院前死亡率。
陈嘉慧叶碧莉李刚刘凤仁林健郑洁纯黄欢婷
关键词:院前死亡死因顺位
2005-2010年深圳市龙岗区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本研究通过分析2005-2010年深圳市龙岗区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艾滋病、乙肝、丙肝、淋病及梅毒等5种血源及性传播疾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5-2010年累计发病16 014例,总发病率为513.87/10万,各年度发病率分别为89.17/10万、134.57/10万、140.01/10万、71.92/10万、75.39/10万、63.96/10万。5种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中,梅毒、淋病、乙肝、丙肝、艾滋病各占41.77%、40.04%、11.04%、5.91%、1.24%。男女比例为1.94∶1;工人发病构成占42.11%;20~49岁年龄组占87.68%。因此,2005-2010年深圳市龙岗区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率较高,应加大防制工作力度。
覃佩兰曹桂华刘凤仁叶伟雄陈嘉慧叶碧莉杨燕陈妹县
关键词:血源性疾病性传播疾病流行病学特征
深圳市龙岗区学校甲型H1N1聚集性疫情动力学特征与抗体水平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对2009-2014年学校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疫情流行动力学特征分析和抗体水平监测,探讨二者相联性,揭示疫情传播规律,为流感新病毒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深圳市龙岗区2009-2014年中小学校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进行描述,用累积病例数对感染天数进行曲线拟合并求导计算即时传播速率,对指标进行相关分析,计算基本再生数R0。结果 2009-2014年学校甲型H1N1聚集性疫情60起,病例数1 034例,平均罹患率10.50%,67.12%的病例发生在小学人群。聚集性疫情基本再生数R0为8~10,高于社会一般人群。2009年人群抗体水平极低(阳性率为10.00%,GMT:22.45),疫情高发(52起,979例),人群病例即时增长速率高达29.5人/d,单起疫情规模6~80人不等,持续时间1~23d不等,疫情易于从单个班级向全校扩散。2010-2014年平均抗体水平阳性率为64.33%(GMT:74.32),疫情相对较少。仅在2013年3月抗体水平相对较低(GMT:41.75)时发生小幅活跃疫情,人群病例以平均速率1.46人/d的低速率线性增长。聚集性疫情数与抗体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s=-0.934,P<0.01)。结论学校人群是流感新病毒传播的高危场所,学校聚集性疫情流行强度和动力高于社会一般人群,疫情的发展态势取决于群体的抗体水平。在应对流感新病毒时应全面监测疫情的传播动力特征和人群抗体水平并评估疫情态势,(在疫苗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制定和采取以疫苗接种为主的特异性防控策略和措施。
孙春云林琳李刚陈应坚李静媚周健明陈嘉慧叶碧莉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疫情动力学特征抗体水平
2008-2011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33
2012年
目的分析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国家疾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深圳市疾病控制信息管理系统》中相关的手足口病疫情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08-2011年,深圳市龙岗区手足口病年发病率分别为45.75/10万、96.80/10万、307.48/10万和349.36/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街道均有发病,以龙岗街道、坪地街道、布吉街道发病率较高,分别为420.37/10万、356.06/10万和259.83/10万。发病主高峰集中在4-7月,病例数占59.59%,次高峰集中在9-11月,病例数占23.14%。人群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职业以散居及托幼儿童为主。学校和托幼机构时有暴发。重症病例数逐年增多,2008-2011年分别为2、14、31和55例。4年间共死亡19例,2008-2011年死亡病例数分别为2、5、8和4例。结论深圳市龙岗区手足口病疫情处于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该地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切实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流行和暴发流行。
曹桂华林琳刘渠李刚刘凤仁叶伟雄陈嘉慧覃佩兰叶碧莉董建陈应坚甘莉萍徐亚军石婷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病原学检测传染病控制
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深圳市龙岗区乙肝报告及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分析深圳市龙岗区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报告发病现状,评价乙肝防控效果,为制定乙肝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龙岗乙肝病例报告数据,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深圳市龙岗区累计报告乙肝病例16171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慢性乙肝比例逐年升高,急性乙肝比例呈下降趋势。总发病率居前3位的街道分别为龙岗、南湾、布吉街道。乙肝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每年2月份报告病例数均有所下降。在人群分布方面,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职业构成以家务及待业、工人和商业服务为主,占72.44%,报告病例最多的人群为21~30岁组(25.89%)和31~40岁组(30.15%),省外户籍(54.08%)和广东省户籍(37.85%)发病数占比最高。结论:深圳市龙岗区乙肝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需要加强成年人乙肝防控工作,特别是流动人口以及常住人口的乙肝防控工作。
叶碧莉陈嘉慧刘凤仁李刚黄欢婷郑洁纯孙春云
关键词:乙型肝炎疫情分析
2014-2017年深圳市龙岗区男男同性传播HIV人群HIV检测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岗区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既往HIV检测的有关影响因素,从而为更好地开展该人群的检测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2014-2017年中国艾滋病报告系统中报告的龙岗区MSM HIV/AIDS病例信息,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4-2017年,龙岗区共报告889例MSM HIV/AIDS病例,以汉族(91.56%)、未婚(73.90%)、45岁以下青壮年(84.70%)为主,高中及以上学历(65.13%)、多同性性伴比例(69.18%)较高,职业分布较广但以商业服务(37.57%)居多。其中821人既往HIV检测信息填写完整,仅80人曾在HIV诊断之前接受过HIV检测,检测率为9.74%。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文化程度、多同性性伴、既往性病史、样本来源与MSM人群既往HIV检测行为存在着统计学关联(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发现,相对于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群,低文化程度的MSM更少在其HIV确诊之前接受HIV检测(OR=0.513,95%CI:0.299~0.881);多同性性伴(OR=3.582,95%CI:1.740~7.373)、既往性病史(OR=1.762,95%CI:1.020~3.045)以及样本来源于性病门诊(OR=2.162,95%CI:1.169~3.998)的MSM人群在其HIV确诊之前接受HIV检测的比例较高。结论深圳市龙岗区MSM HIV/AIDS人群在其HIV确诊前接受HIV检测的比例较低,且受文化程度、同性性伴数等因素的影响,应针对不同行为特征的MSM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减少HIV传播。
刘凤仁龙清平黄飞雁叶彩霞叶碧莉李晓霞叶伟雄
关键词:HIV/AIDS男男性行为者HIV检测影响因素
深圳市龙岗区2008-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趋势分析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分析深圳市龙岗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趋势,探讨更为有效的防控措施。方法对龙岗区2008-2011年手足口病报告病例、重症病例和病原学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龙岗区4年共报手足口病病例28 948例,年平均发病率183.13/10万;重症病例102例,占病例总数的0.35%;死亡18例,占重症病例的17.65%,占全部病例的0.062%。病例男性多于女性,0~3岁散居儿童是发病、重症和死亡病例的高发人群,4~7月为发病高峰月份。EV71是主要病原体。男性患儿发生重症的概率(389/10万)高于女性(290/10万),差异有统计学差异(2=14.48,P<0.001)。结论 2008-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强度逐年增强,应重点加强0~3岁低幼龄儿童的社区防控力度和提高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能力和救治力度。
孙春云林琳刘渠刘凤仁叶碧莉刘峰庄辉元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A型流行病学研究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