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星

作品数:12 被引量:56H指数:5
供职机构:安徽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0篇污泥
  • 7篇活性污泥
  • 5篇微型动物
  • 4篇絮体
  • 3篇絮体结构
  • 3篇污水
  • 3篇活性污泥法
  • 2篇驯化
  • 2篇生物处理
  • 2篇水生
  • 2篇水生物
  • 2篇种群
  • 2篇种群密度
  • 2篇污水生物
  • 2篇污水生物处理
  • 2篇物种
  • 2篇物种多样性
  • 2篇线性降维
  • 2篇检索表
  • 2篇降维

机构

  • 12篇安徽工业大学
  • 7篇教育部

作者

  • 12篇叶星
  • 11篇胡小兵
  • 5篇钟梅英
  • 5篇朱荣芳
  • 5篇赵鑫
  • 4篇饶强
  • 3篇张新喜
  • 3篇刘孔辉
  • 2篇周元凯
  • 1篇戴波
  • 1篇欧阳英
  • 1篇卢学成
  • 1篇唐素兰

传媒

  • 5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安徽工业大学...
  • 1篇电镀与涂饰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2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降维分析的活性污泥絮体结构特征指标被引量:5
2017年
为建立活性污泥絮体结构分析的特征指标,将现有描述絮体结构的19个微观参数分为4类:絮体大小(SZ)、密实度(CP)、规则度(RG)和丝状菌(FL)特征,分别含4、5、8、2个.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线性降维)和等距映射法(Isomap,非线性降维)对这些絮体结构特征微观参数进行降维分析,通过对两种降维法的降维幅度和降维有效性的比较,确定絮体结构特征指标.结果表明:PCA降维后絮体SZ、FL各由1个综合指标表征,而CP、RG各由3个综合指标表征,SZ、CP、RG和FL的降维幅度分别为0.750、0.400、0.625和0.500;Isomap降维后絮体SZ、CP、RG和FL均由1个综合指标表征,降维幅度分别为0.750、0.800、0.875和0.500.从降维幅度和降维有效性分析可知,Isomap降维后的综合指标更能准确、简洁地描述絮体结构特征,更适合作为活性污泥絮体结构的特征指标.
胡小兵朱荣芳叶星谢瑞桃唐素兰戴波
关键词:活性污泥
次氯酸钠氧化法去除电镀废水中的氨氮被引量:13
2014年
以次氯酸钠为氧化剂,对预处理过的实际电镀废水中的氨氮进行处理。研究了NaClO投加量、进水pH、曝气量和搅拌方式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曝气量和搅拌方式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不大。较适宜的工艺条件为:NaClO溶液(有效氯含量6%)50 mL/L,pH 1.50,曝气量0.40 L/min。经本工艺处理的出水氨氮符合国标要求,说明采用次氯酸钠氧化法去除电镀废水中的氨氮可行。
胡小兵赵鑫刘孔辉叶星
关键词:电镀废水次氯酸钠氨氮
一种基于微型动物密度分析的活性污泥状态预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微型动物种群密度分析的活性污泥状态分析预测方法,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针对目前活性污泥法中污泥状态分析指标的间接性、滞后性,建立了一个集活性污泥微型动物的密度统计分析、微型动物密度函数计算与污泥状态检...
胡小兵赵鑫刘孔辉叶星
文献传递
胞外聚合物对活性污泥吸附生活污水碳源的影响被引量:15
2016年
为探索活性污泥中不同层胞外聚合物(SB-EPS、LB-EPS和TB-EPS)对污泥吸附性能的影响,以培养污泥、污水厂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加热法分层提取EPS,研究不同层EPS对生活污水中COD的吸附特征,并采用Lagergern单层吸附动力学模型、Ritchie双层吸附模型和颗粒内扩散模型方程进行动力学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污泥的原污泥、-SB污泥和培养-LB污泥与Lagergern单层吸附模型和Ritchie双层吸附模型的拟合效果均比较好,说明污泥吸附过程既存在单层的物理吸附过程,又存在多层的物理化学吸附过程.污泥从外层到内层,EPS含量逐步增加,蛋白质与多糖比值均为外层小于内层,但培养污泥LB-EPS中蛋白质与多糖比值大于TB-EPS.两种污泥单位SB-EPS的吸附量分别为0.650 mg·mg^(-1)、3.37 mg·mg^(-1),吸附速率比原污泥分别增加了0.0997 min-1、0.0390 min-1,因此,SB-EPS可吸附有机污染物,但吸附速率较小.两种污泥单位TB-EPS的吸附量分别为1.06 mg·mg^(-1)、0.443 mg·mg^(-1),吸附速率比原污泥分别增加了10.7 min-1、0.183 min-1,因此,TB-EPS结构紧密,导致吸附速率减慢,但其能很好地将吸附上的污染物保存在菌体细胞壁外而不被释放.而LB-EPS对污染物没有储存能力,只有快速传递污染物的能力.
胡小兵叶星周元凯饶强朱荣芳齐小宏钟梅英
关键词:胞外聚合物污泥吸附动力学模型
焦化废水活性污泥法处理中微型动物群落及其与处理性能之间的关系被引量:6
2015年
为了分析难降解焦化废水活性污泥法处理中的微型动物群落特征,本研究考察了活性污泥法焦化废水处理厂中的微型动物群落,分析了其与处理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本研究共采集的64个水样中,鉴别出28个种属微型动物,其中,原生动物27种(22种纤毛虫、4种鞭毛虫、1种有壳变形虫),1个类群微型后生动物.固着型和匍匐型纤毛虫为共优势群,固着型小口钟虫(Vorticella microstoma)为绝对优势种.除小口钟虫(V.microstoma)(出现频率100%)外,出现频率较高的种类还有轮虫(rotifers)(97%)、沟钟虫(Vorticella convallaria)(69%)等.与常规废水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相比,焦化废水处理系统中的微型动物种类和数量相对偏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生物学参数与出水水质、运行参数间存在着不同的相关性.其中,累枝虫属(Epistylis spp.)与出水氨氮(r=-0.740,p<0.01)、氰化物(r=0.509,p<0.05)和DO(r=0.514,p<0.05)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吸管虫属(Podophrya spp.)与硝化效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它们可作为系统处理性能参数的指示微生物;其他种属与出水水质和运行参数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因子分析揭示了与系统相关联的潜在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及某些微型动物种属间存在的相互关系.
胡小兵饶强叶星周东宝完颜健飞
关键词:焦化废水活性污泥微型动物
SBR工艺活性污泥驯化过程中微型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稳定性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以SBR反应器培养驯化阶段的活性污泥微型动物群落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活性污泥驯化过程中微型动物群落结构与优势种群变化规律,同时探讨了微型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1活性污泥培养驯化是微型动物群落类群和种属增多后趋于稳定的过程:污泥培养驯化过程中微型动物群落,由驯化初期以鞭毛虫为单一优势类群向鞭毛虫、匍匐型纤毛虫、固着型纤毛虫、肉食性纤毛虫等4个共优势类群演变,优势种属也由单一的波豆虫属(Bodo sp.)逐步向波豆虫属(Bodo sp.)、钟虫属(Vorticella sp.)、累枝虫属(Epistylis sp.)、楯纤虫属(Aspidisca sp.)、斜管虫属(Chilodonella sp.)、半眉虫属(Hemiophrys sp.)等6个共优势种属演变;2活性污泥培养驯化是微型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增高后趋于稳定的过程: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在培养驯化过程中先急剧增大后小幅降低直至相对稳定,较培养驯化前增大约75%;3活性污泥培养驯化是微型动物群落趋于稳定的过程:驯化初期到中期微型动物群落稳定性略有减小,驯化中期到后期有较大的增加并趋于稳定,这是微型动物群落总多度、物种数均先增大后逐渐趋于稳定的结果;4微型动物群落稳定滞后于其污泥成熟与污水处理效能稳定.
胡小兵饶强钟梅英叶星朱荣芳张新喜
关键词:污泥驯化微型动物
不同填料生物膜微型动物物种多样性比较被引量:3
2017年
为了探究不同填料生物膜上微型动物物种多样性异同,研究采用3种填料(多面空心球、K3悬浮填料、煤焦粉)处理模拟生活污水时微型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规律及其与水处理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生物膜中共出现微型动物57种,包括鞭毛虫7种、肉足虫5种、纤毛虫42种和微型后生动物3种;煤焦粉上以小型鞭毛虫为优势类群,多面空心球与K3悬浮填料上由小型鞭毛虫、游泳型纤毛虫和固着型纤毛虫交替构成优势类群;悬浮型填料、堆积型填料上微型动物多样性H分别呈"M"型、"前高后低"型变化;煤焦粉对COD、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好且稳定,去除率分别为(87±10)%、(92±6)%;煤焦粉生物膜上微型动物多样性H、丰富度R与NH_4^+—N去除率有明显正相关(P<0.01),均匀度λ与其显著负相关(P<0.05);填料上微型动物物种多样性H逐渐降低,但变化规律呈现不同形式;固着型纤毛虫为煤焦粉填料对NH_4^+—N去除的指示微生物。
朱荣芳胡小兵卢学成叶星张新喜钟梅英
关键词:微型动物物种多样性填料生物膜污水处理
纯氧曝气活性污泥培养过程中絮体结构变化被引量:1
2016年
采用纯氧曝气序批式反应器(SBR)直接培养、驯化培养活性污泥,运用显微技术分析絮体当量直径(Deq)、规则度(Rd)、孔隙率(Po)和单位悬浮固体内总细丝长度(Ftl)在培养不同时期的变化规律,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絮体结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污泥直接培养过程中絮体Deq不断增大,驯化培养初期絮体Deq减小,中后期不断增大,驯化培养污泥絮体颗粒较大;污泥直接培养过程中絮体Rd不断减小,驯化污泥絮体Rd变化不大,在0.400-0.520内波动,两种方式培养的絮体规则度值相当;直接培养初期、中期絮体Po随絮体粒径增大而增大,驯化污泥絮体Po初期、后期呈减小趋势,中期呈增大趋势,直接培养法的絮体Po较小;污泥直接培养中、后期出现大量丝状菌,但很快又减少,污泥驯化整个过程中系统内均无大量丝状菌出现.污泥直接培养初期絮体Deq与Po显著正相关,Rd与Deq、Po显著负相关;中期丝状菌作用较大,Ftl与Po、Rd都显著负相关.污泥驯化初期,絮体Deq与Rd、Po均显著正相关,驯化后期Rd起较大作用,与其他参数均显著相关.
胡小兵叶星饶强朱荣芳赵鑫周元凯钟梅英
关键词:纯氧曝气絮体结构
剩余污泥混合对絮凝污泥厌氧消化的强化被引量:1
2016年
为了考察絮凝污泥与剩余活性污泥混合中温(35℃)厌氧消化效果,分析了不同混合比例、不同投配率下的总化学需氧量(TCOD)去除率、挥发性固体(VS)降解效果,通过p H值与氨氮浓度的变化来分析各反应器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污泥混合后消化效果明显得到提高,且污泥消化效率随着投配率的增加先提高后下降。5%投配率时,絮凝污泥/剩余污泥(VS比)为1∶2时厌氧消化效果最好,TCOD去除率达到47.8%,VS降解率达到46.8%,分解单位VS产气量达到了435 m L/g,p H值与氨氮浓度分别保持在7.4和269 mg/L左右,混合污泥厌氧消化系统较稳定。这说明与剩余污泥的混合消化能有效提高絮凝污泥的厌氧消化性能。污泥絮体的显微分析表明:厌氧消化过程中絮体面积百分比逐步减小,污泥结构逐步解体,可以解释污泥消化的微观过程。
胡小兵赵鑫叶星钟梅英
关键词:剩余污泥混合厌氧消化絮体
基于Isomap法降维分析的活性污泥絮体结构特征指标体系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絮体是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中主要作用者,它的形态特征对污泥特性和水处理效果有很大影响,但目前对絮体形态特征的描述尚不统一,絮体结构特征对污泥特性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PCA线性降维法、Isomap非线性降维法的降...
叶星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