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勇

作品数:42 被引量:395H指数:12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4篇营养盐
  • 14篇长江口
  • 8篇植物
  • 8篇海域
  • 8篇浮游植物
  • 7篇溶解氧
  • 6篇近海
  • 5篇植物群
  • 5篇植物群落
  • 5篇群落
  • 5篇夏季
  • 5篇邻近海域
  • 5篇近海域
  • 5篇浮游植物群落
  • 5篇白令海
  • 5篇长江口及邻近...
  • 5篇楚科奇海
  • 4篇叶绿素A
  • 4篇植物群落结构
  • 4篇水体

机构

  • 40篇国家海洋局第...
  • 7篇国家海洋局
  • 5篇广东海洋大学
  • 4篇浙江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香港科技大学
  • 2篇青岛海洋大学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杭州科技职业...
  • 1篇中国极地研究...

作者

  • 42篇卢勇
  • 28篇陈建芳
  • 26篇李宏亮
  • 24篇金海燕
  • 19篇王奎
  • 18篇高生泉
  • 9篇庄燕培
  • 9篇张海生
  • 7篇金明明
  • 6篇白有成
  • 6篇陈法锦
  • 5篇徐杰
  • 4篇刘小涯
  • 4篇扈传昱
  • 4篇王斌
  • 3篇王正方
  • 3篇刘子琳
  • 3篇潘建明
  • 3篇陈志强
  • 2篇黄大吉

传媒

  • 11篇海洋学研究
  • 8篇海洋学报
  • 7篇极地研究
  • 2篇生态学报
  • 2篇东海海洋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海洋通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浙江气象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9篇2012
  • 1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3
  • 2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6
  • 1篇1991
  • 1篇1990
  • 1篇1989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夏季长江口无机氮的加入与转移 偏移理论稀释曲线的解释被引量:2
2010年
利用2006年夏季长江口调查数据分析了长江口海域硝酸盐(NO3-)、亚硝酸盐(NO2-)、铵盐(NH4+)大面分布,NO3-浓度呈近岸高、外海低的特征,NO2-和NH4+浓度在上海市排污口位置有高值区并向外扩散。NO3-,NH4+浓度总体上符合咸淡水混合之稀释效应,与盐度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15,0.255,呈保守行为,而NO2-浓度与盐度的相关性系数为0.074,呈非保守行为。在确定了淡水端元和咸水端元的基础上,做出理论稀释曲线TDL(theoretical dilution line),由于上海市污染物的输入,淡水端元NO3-,NO2-,NH4+浓度不同程度地正偏于TDL,在外海深层水范围内有机颗粒矿化再生亦呈加入态势。对应高溶解氧的盐度羽状峰处,由于真光层初级生产较强,表层NO3-浓度负偏于TDL约1~19μmol/dm3,NO2-,NH4+浓度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小。在长江口最大浑浊带附近,由于高浓度悬浮物吸附NH4+而呈现明显的迁出机制。外海表层海水三氮营养盐浓度数据点偏离TDL程度较小,但在底层由于来自上层的有机颗粒耗氧分解而再生出营养盐,使NO3-,NO2-,NH4+浓度数据一般在TDL之上。
王奎陈建芳徐杰金明明金海燕李宏亮高生泉卢勇黄大吉
关键词:长江口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
长江口锋面附近咸淡水混合对浮游植物生长影响的现场培养被引量:2
2012年
通过2009年6月调查航次,获得了营养盐等参数断面分布,表明咸淡水混合是控制营养盐分布的主要因素。为了解不同盐度梯度下浮游植物生长与营养盐吸收的关系,采集两个站位水样分别代表长江冲淡水(C1站)和外海水(I10站),按C1站水样比例,分100%、75%、50%、25%、0%不同比例混合进行现场模拟咸淡水混合培养,有以下认识:(1)平行结果表明培养过程中活体荧光极大值在100%混合组,且淡水比例越低,指数生长期0—48 h内生长速率越低,100%、75%、50%、25%组分别为1.18/d、1.12/d、1.14/d、0.77/d;(2)低于26盐度的水体中PO34-在48 h内可被迅速消耗而产生限制作用,是控制浮游植物生长的潜在限制因子;(3)除0%组外,各混合组DIN/P(DIN: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NO3-+NO-2+NH4+)比值在浮游植物指数生长期有升高趋势,100%组DIN/P比值增加了一倍。各组培养48 h后DIN/Si比值逐渐降低至原来的0.7左右,初始DIN/Si小于一定时间内硅藻吸收的(ΔDIN/ΔSi)比,是造成各组DIN/Si比值减小的原因。以上结果表明咸淡水混合过程中形成的营养盐梯度可造成浮游植物生长程度和速率差异,且可因局部浮游植物旺发而改变海水营养结构。
王奎陈建芳李宏亮金海燕徐杰高生泉卢勇黄大吉
关键词:长江口营养盐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12
2011年
利用2007年10月和2009年6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监测数据,分析了其中Cu、Pb、Zn、Cd、Cr、As和Hg等7种重金属元素和TOC的含量,并采用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Cu、Pb、Zn、Cd、Cr、As和Hg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7.43×10-6,36.85×10-6,93.48×10-6,0.17×10-6,72.91×10-6,10.60×10-6和0.043×10-6。各重金属元素空间上呈现长江口及杭州湾高、外陆架海区低的分布趋势,且总体上调查海区南部海域高于北部海域。7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指数由大到小排序为:Cu>Cr>Zn>Pb>As>Cd>Hg,其中Cu和Cr元素是主要的污染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Cd>Hg>Cu>As>Pb>Cr>Zn,其中Cd、Hg和Cu元素是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研究区仅局部海域受到了重金属元素的污染,RI值均小于150,属低潜在生态危害的范畴。
白有成高生泉金海燕孙向卫李宏亮卢勇王奎陈建芳
关键词:长江口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2009年初夏长江口及毗邻海区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色素表征被引量:7
2011年
2009年6月对东海表层海水光合色素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通过藻类色素化学分类分析软件Chemical Taxonomy(CHEMTAX)获得了不同浮游植物对叶绿素a的贡献,研究了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组成。结果表明:表层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与群落组成受温度、悬浮物质量浓度、营养盐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水平分布上有着明显差异,具有区域性特征。长江河口区生物量不高,硅藻占绝对优势。长江冲淡水羽状锋是生物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Chla、硅藻特征色素Fuco和甲藻特征色素Peri等的高值均位于羽状锋附近,其中硅藻为优势种,其优势地位从近岸向外海逐渐降低,沿着长江冲淡水保持至123.5°E,在舟山群岛海域优势最明显。Chla的另一高值和金藻特征色素19’BF的高值位于浙闽沿岸,定鞭藻特征色素19’HF高值位于外陆架北部附近海域,而蓝藻特征色素Zea高值则位于台湾暖流控制区域,但生物量较低。东海中陆架海区,除个别站位以甲藻为优势种外,其余站位无明显的优势类群。
余小青金海燕陈建芳李宏亮王奎高生泉卢勇庄燕培
关键词:光合色素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长江口嵊泗海域生物体内持久性污染物残留量及分布特征被引量:6
2011年
利用2007年10月"908"项目调查期间采集于长江口嵊泗海域的生物样品,采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含量和组分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结合其它河口地区资料进行了对比,探讨了其残留量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各生物体内HCHs的总量水平为(6.0~20.3)×10-9,平均值为12.13×10-9;DDTs的总量水平则为(2.9~164.1)×10-9,平均值为69.5×10-9,总体看,DDTs的含量要高于HCHs。HCHs、DDTs和PCBs含量随生物种类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HCHs含量由高到低表现为:藻类〉鱼和虾类〉软体动物,DDTs含量由高到低表现为:鱼和虾类〉软体动物〉藻类,而PCBs含量由高到低表现为:软体动物〉藻类〉鱼和虾类。从HCHs组分来看,藻类中以γHCH的含量为最高,软体动物中以βHCH占优势,鱼类中占优势的是βHCH和δHCH;DDTs组分中,以p,p-′DDE占绝对优势;PCBs的组分中主要以PCB28、PCB52、PCB101和PCB118为主。
白有成金海燕卢勇李宏亮王奎高生泉陈建芳
关键词:长江口生物体
北冰洋中心区表层海水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群落对快速融冰的响应被引量:11
2012年
依托2010年夏季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通过对高纬度极地冰下水和冰芯的营养盐的连续观测及表层水颗粒物的藻类色素分析,获取了夏季快速融冰下冰水界面营养盐和光合色素的分布信息。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表层水磷酸盐和硅酸盐相对于无机氮更丰富(依据Redfield比值),表现为显著的氮限制。而冰芯无机氮浓度相对更高,融冰释放对水体无机氮有一定的补充。色素分析显示岩藻黄素(Fuco)和叶绿素a(Chl a)是水体颗粒物的主要光合色素。在8月15日—8月18日期间,叶绿素c(Chl c)、硅藻黄素(Diato)、硅甲藻黄素(Diadino)和岩藻黄素(Fuco)分别达到6、22、73和922μg.m-3,体现了硅藻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岩藻黄素(Fuco)的浓度在融冰快速期间有巨大的提升,主要来源于冰芯底部释放的衰老的冰生硅藻和浮游硅藻的生长。此外,青绿黄素(Prasino)和叶黄素(Lut)与岩藻黄素(Fuco)分布模式有明显的差异,暗示青绿藻和绿藻与硅藻对海冰融化的不同响应。
庄燕培金海燕陈建芳王斌李宏亮陈法锦卢勇徐杰
关键词:光合色素营养盐限制
白令海浮游植物添加营养盐培养实验被引量:8
2000年
本文报道 1 999年 7月~ 9月中国首次北极考察期间 ,在白令海进行的一组浮游植物添加营养盐培养实验。实验从 7月 2 3日开始 ,8月 5日结束。培养瓶为两个对照 ,硝酸盐添加为海水浓度的2、4和 8倍 ,磷酸盐添加为海水浓度的 2、4和 8倍。培养瓶在“雪龙”号甲板上的流水控温槽中培养。在培养的第 5天 ,对照、硝酸盐组和磷酸盐组浮游植物增长的趋势一致 ,叶绿素 a增长为初始浓度( 0 .55mg/m3 )的 3.5~ 4.5倍。在培养的第 1 0天 ,硝酸盐组叶绿素 a浓度达到 1 7.6~ 2 4 .0 mg/m3 ,大大高于对照 ( 7.6~ 9mg/m3 )。磷酸盐组叶绿素 a浓度为 9.3~ 1 1 .4mg/m3 ,比对照有所增加 ,但不如硝酸盐组明显。实验结束时各瓶的叶绿素 a浓度都降低。添加较大浓度营养盐的培养瓶中浮游植物的增长要大一些 ,但是并不明显。本实验说明 ,虽然从营养盐的绝对浓度和比例上看 ,都没有明显的 N或 P限制 ,但是白令海潜在着硝酸盐的限制。虽然营养盐的浓度对浮游植物的吸收有一定的影响 。
张武昌孙松李超伦邹立金明明卢勇
关键词:浮游植物营养盐白令海叶绿素A生态学
夏初东海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色素表征
2010年6月对东海表层水体25个站位的光合色素进行了HPLC分析,并通过矩阵因子化程序(CHEMTAX)获得了不同浮游生物对叶绿素a的贡献,研究了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组成。表层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及群落组成受温度、悬浮物...
余小青陈建芳金海燕李宏亮王奎卢勇庄燕培
关键词:光合色素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文献传递
南大洋普里兹湾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张海生潘建明扈传昱刘小涯刘子琳姚龙奎杨丹卢勇陈志强朱根海薛斌于培松
该课题首次开展了对夏季南大洋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DOC、POC的含量及分布的调查。获得了我国首批南大洋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有机碳的有关资料。首次开展了对夏季南大洋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POC的迁移砖化以及垂直通量的研究,建立起一...
关键词:
关键词:南大洋生物地球化学
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深海沉降颗粒物通量的季节性变化被引量:8
2003年
利用1998~2000年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期间(第15和16航次)在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海域所获得的沉积物捕获器样品的资料,对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海域颗粒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调查,并重点开展了该海域颗粒物通量及其季节性变化特征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1000m深度,颗粒物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最高通量出现在南极夏季的1月份,最低通量出现在4~7月份;通量的变化范围为13.00~334.59mgd-1m-2。捕获器中颗粒物的主要成分为生源物质(生物硅、有机质和碳酸钙),占总通量的50.62%~92.06%,而生源组分中又以生物硅为主要成分,其值介于9.30~136.33mgd-1m-2之间,占总通量的40.74%~74.21%。有机质和碳酸钙的通量远小于生物硅,分别平均占总通量的9.06%±4.26%和4.42%±2.14%。颗粒物中各组分通量的变化趋势与总通量明显相似,均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这主要归因于研究海域海冰的形成与消退。在垂向变化上,1月份1000m深度颗粒物通量高于2000m深度,这表明该海域颗粒物的转化主要发生在上层水体。
张海生扈传昱潘建明陈志强陈波刘小涯卢勇
关键词:沉降颗粒物通量沉积物捕获器深海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