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包东桥

作品数:5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基金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疾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疾病
  • 1篇血管生成
  • 1篇氧化应激
  • 1篇医药
  • 1篇医药特色
  • 1篇生理
  • 1篇生理功能
  • 1篇糖尿
  • 1篇糖尿病
  • 1篇糖尿病足
  • 1篇通塞脉片
  • 1篇中医
  • 1篇中医药
  • 1篇中医药特色
  • 1篇子机

机构

  • 5篇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5篇包东桥
  • 4篇卞慧敏
  • 3篇徐斌
  • 3篇钱星
  • 3篇林超
  • 1篇李育
  • 1篇王梦
  • 1篇张启春
  • 1篇刘兆国
  • 1篇胡小鹰
  • 1篇孟庆海
  • 1篇马志
  • 1篇郭静
  • 1篇张亚云

传媒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中国中医药现...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从超级细菌来袭看中医药的独特魅力被引量:1
2011年
目前,细菌耐药性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超级细菌的出现和抗生素自身的缺陷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医药展现了自己独特的魅力:不仅中医的治病理念和"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不容易激发细菌产生耐药性,而且中医药的治疗费用也更加低廉。
包东桥
关键词:超级细菌中医药特色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包东桥卞慧敏
动脉粥样硬化中DNA甲基化与微小RNA的相互作用被引量:4
2014年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发病机制,能侵袭全身血管,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DNA甲基化和微小RNA都属于表观遗传的重要内容,两者在动脉粥样硬化中都有重要作用。目前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已发现多种微小RNA出现异常表达,可能受甲基化的调节。DNA甲基化可以通过对微小RNA启动子区Cp G岛的甲基化修饰,直接调控微小RNA的表达;或通过改变转录因子甲基化状态,间接调节与其相关的微小RNA表达。微小RNA也可以通过调节甲基转移酶的表达进而调节DNA甲基化。两者相互调节机制构成了基因表达的复杂网络,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钱星林超徐斌包东桥王梦卞慧敏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DNA甲基化微小RNA
通塞脉片对实验性糖尿病足模型大鼠的作用研究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观察通塞脉片(TSM)对糖尿病足(DF)模型大鼠足部创伤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除10只作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大鼠成功复制糖尿病足溃疡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TSM高、中、低剂量组(12.44,6.22,3.11 g·kg-1)。分别于给药第1,4,8,13,18天对大鼠进行溃疡创面拍照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治疗18 d后对足溃疡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羟胺法和TBA法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创面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毛细血管数。结果:TSM可以改善糖尿病足大鼠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加速4,8,13,18 d各时相点伤口愈合,降低第18天(修复后期)大鼠血清中MDA,IL-6,TNF-α的含量,升高SOD含量,其中TSM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0.01);治疗后18 d(修复后期)TSM高、中剂量组VEGF的表达,TSM高剂量组毛细血管的数目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P<0.01)。结论:TSM可以促进DF模型大鼠足部伤口愈合,降低血清中MDA,IL-6,TNF-α的含量,升高SOD含量,减少修复后期VEGF表达和毛细血管数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及炎性细胞浸润有关。
郭静孟庆海殷秋忆林超马志徐斌钱星包东桥张亚云张启春卞慧敏胡小鹰
关键词:通塞脉片糖尿病足氧化应激促炎因子VEGF
自噬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14年
自噬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生命现象。已有研究表明,自噬对维持细胞自身的稳定及细胞成分更新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自噬与生长发育、肿瘤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表明,自噬在不同病理环境下既能够促进血管生成,也能够抑制血管的生成。因此,阐释自噬在不同病理环境下调控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显得尤为关键。该文对自噬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尤其是对血管生成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着重探讨自噬调控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为后续的科学研究及指导临床提供重要参考。
林超刘兆国钱星徐斌包东桥李育卞慧敏
关键词:自噬生理功能血管生成心血管疾病分子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