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谦
- 作品数:50 被引量:52H指数:3
- 供职机构:四川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社会学哲学宗教更多>>
- 交好高考这张答卷
- 2016年
- 随着一年一度高考的临近,一纸高考试卷与考生未来人生道路之关系的话题难免受到关注并引发一些考生和家长的思考。2016年月1月29日,作为青少年代表的一名13岁男孩在深圳列席两会时,喊出"不要让一纸考卷决定我们的未来"的声音,呼吁教育制度改革。这个少年的呼声,显然包含着对我国现行考试制度的意义和价值进行的质疑。
- 刘朝谦
- 关键词:教育制度改革诗语高等教育机会
- 扬雄对赋家之命名的困窘
- 2017年
- 扬雄,四川成都人,汉代赋家、经学家、思想家和赋体文学理论家。在中国辞赋文学史上,他无论在创作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当他试图用命名的方式来建构赋家的身份之时,他却明显陷入了词不达意的困境之中。一扬雄对写赋之人的命名属于汉代人命名赋家的典型个案。
- 刘朝谦
- 关键词:赋家赋体理论家扬雄
- 班固赋家身份建构思想的得失评议被引量:1
- 2020年
- 赋家作为文学书写主体的身份最早在汉代开始得到建构,身为赋家、历史家的班固是汉代建构赋家身份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赋家身份历史生成路径的描述,对赋家生成的历史原因的总结,对赋家身份性质的言说,都极为深远地影响了后之赋学研究。这种影响直到今天依然巨大,学者并且常常以班固的赋家身份论为研究赋体起源、赋之所指、赋之功能的根本依据,将之视为关于赋的符合历史实相、也具足理论逻辑的权威言述。可以说,后之赋学多以班固的赋家身份理论为自己的学术支点。学界对班固相关理论的采信,没有建立在对班固言论先行的学术审理基础之上,其采信是令人生疑的。审理班固建构赋家身份相关言论,虽然在赋家身份建构史上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但其相关言论在历史和理论之双重逻辑上都存着在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后世赋学研究对班固言论的使用应注意到这些方面,否则,对赋家身份的学术研究,甚至对赋学许多重大问题的研究,将会因为盲目地全盘采信班固之言论而导致误判。
- 刘朝谦
- 关键词:班固
- 杜甫赋文心迹与赋论、赋评被引量:7
- 2002年
- 杜甫作赋主要以不遇为主题 ,欲效相如与汉武帝故事以赋谋官。其赋文风格学自汉代赋作 ,而有南方文学特有的神秘、神圣的意象。此与他的代表北方诗学精神的诗歌创作迥异 ,也与他对南方文化的鄙视相矛盾 ,他藉汉代赋家“赋者古诗之流”的思维定势视此矛盾如不见。他的赋文风格以刚健、壮大为主 ,杜甫以“沉郁顿挫”概括之。杜甫的赋论、赋评在理论上基本没有什么创新之处 ,但他的赋文风格范畴“沉郁顿挫” ,却是他对中国文学理论的贡献。
- 刘朝谦
- 关键词:杜甫赋论南方文学中国文学理论诗学精神
- 经学之人同文艺主体的公共区间
- <正>经学之人同文艺主体之间存在一个相互交集的共同区间,即经学人论同中国古代文艺主体论都认为一个人既现实地作为一个人而存在,同时这个人又还是文艺(在经学那里,诗乐客观上是文艺;在文艺主体论那里,诗乐主观上就被视为文艺)活...
- 刘朝谦
- 文献传递
- 经学之人同文艺主体的公共区间
- 经学之人同文艺主体之间存在一个相互交集的共同区间,即经学人论同中国古代文艺主体论都认为一个人既现实地作为一个人而存在,同时这个人又还是文艺活动之主体。经学人论同文艺主体论的互动,一般是以这一公共区间为平台的。经学人论所说...
- 刘朝谦
- 关键词:文化认知
- 王纲解纽——论中国散文作为一种权力话语——读郭预衡先生《中国散文史》的思考
- 2002年
- 通过对郭预衡先生治散文史的一个重要命题“王纲解纽”多方面的考查和展开,阐述了王纲的常态和异态与文人作家的生存维度的内在关系,分析了文人——帝王双向依附的关系,以及帝王作为散文接受主体及其影响散文流变的情形,说明了中国古代散文作为一种权力话语的性质,肯定了郭著从本土话语入思的意义与价值。
- 刘朝谦
- 关键词:散文权力话语《中国散文史》帝王文人主体性
- 嵇康音乐美学情感论被引量:7
- 1988年
- 对嵇康提出的“声无哀乐论”,今天的研究者一般持否定的观点,认为“声无哀乐论”在哲学本体论上是心物二元论,在认识论上是不可知论,其实质是唯心主义的,作为音乐艺术理论,它否认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有人认为,嵇康主张“音乐的效果只是‘声音和比’。
- 刘朝谦
- 关键词:音乐美学情感艺术情感关系哲学本体论乐论
- 试论隋唐反审美的文学思潮
- 1989年
- 隋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创作的高峰时期,但在理论领域,与魏晋六朝相比较,不能不说处于低谷。理论陡然滑坡的一个主要标志在于唯儒家政治、反文学艺术、反审美的思潮的汹涌于世。至于隋唐创作在各历史阶段的发展不平衡,则主要与儒家诗教和明道、宗经、征圣的观念自中唐以来尤其成为一大批作家的文学本体论相关。隋唐反审美的文学思潮是以魏晋六朝文学的审美自觉为鹄的的。自曹丕重申汉代扬雄的观点,提出“诗赋欲丽”主张,人们即已认识到文学语言是一种审美形式;
- 刘朝谦
- 关键词:文学思潮文学复古隋唐审美自觉文学本体论儒家诗教
- 从屈宋赋象审美意识到“丽”范畴的定型--中国赋体语言审美家园的筑造
- 2023年
- 屈宋赋象审美意识见于二人的赋文本中,由于未涉及对赋言美的认知,因此只能看成是中国赋美学的萌芽形态,但后世中国赋美学皆以这个审美意识为原初的基础。对赋体文学真正的审美认知,始于“丽”这个范畴的运用和扩展。在中国赋美学史上,扬雄最早把美学范畴“丽”用为赋体文学审美范畴,用以指赋言本身之美,以及赋言所呈现的赋象之美。曹丕将扬雄命题重说为“诗赋欲丽”的观点,至刘勰《文心雕龙》把“丽”在赋美学语境中扩展为一个词群。经历这样的历史建构,“丽”最终被确立为赋美学本质论的核心范畴,赋体文学审美的家园因此得以成功地筑造。
- 刘朝谦张丹
- 关键词:审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