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华
- 作品数:54 被引量:311H指数:10
-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军区“十一五”计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幽门螺杆菌外膜泡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被引量:3
- 2015年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分泌的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CagA)蛋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作为革兰阴性杆菌内毒素的重要载体,外膜泡具有侵袭力强、携带毒素稳定性好的特性。幽门螺杆菌释放的外膜泡携带CagA蛋白突破胃黏膜上皮细胞屏障后入血,进一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通过一系列炎性反应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我们就幽门螺杆菌外膜泡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 蔡晋邹海斌孙晓敏刘文华
- 关键词: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细胞毒素类
- 中国卒中带
- <正>目的上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通过对全美不同地区卒中死亡率进行分析,提出了美国卒中带的概念。其后50年间,针对美国卒中带的大量研究证实了卒中发病的地域差异,探索了卒中带的可能成因,这些研究成果为预防卒中提供了依据和动...
- 徐格林刘新峰朱武生刘文华
- 文献传递
- 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的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脑膜血管型梅毒是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脑膜及脑实质内血管的梅毒性动脉内膜炎,可致局部缺血和梗死。文中探讨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预后转归,以期为提高神经梅毒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07年12月至2015年3月确诊的14例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完成对患者10.2-37.9个月的随访,记录患者预后。结果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主要以眩晕、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认知功能减退等起病,影像学表现主要为病灶散在多发,头颅CTA/MRA可见颅内血管狭窄。实验室检查有特征性改变,其中脑脊液蛋白浓度9例升高,葡萄糖4例偏高。经大剂量足疗程驱梅治疗后,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3个月预后良好者(改良Rankin量表≤2分)达78.57%,长期预后良好者达85.71%。结论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影像学病灶散在多发无特异性,大多数患者经足量全程的青霉素治疗后预后良好。
- 田玲刘文华肖露露张海侠曹琴琴陈昕戴敏慧徐格林
- 关键词:预后
- 医用改良型便盆
- 本实用新型是医用改良型便盆,该种便盆在普通便盆上增设挡板,能够让患者有多种平躺体位时也能够使用该种便盆,且能够提高私密性。该种便盆在便盆底部边缘开有出液接口,能通过引液管提取尿液样本或集中收集处理。该种便盆还在挡板上固定...
- 段传梅刘文华余利孙梦茹
- 文献传递
-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对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后脑血管反应性(cerebralvasoreactivity,CVR)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结合屏气试验检测42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手术前1d、术后1~2d双侧大脑中动脉的屏气指数(breath—holdingindex,BHI)。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支架植入术前后BHI的变化规律,并采用多元回归法分析术后BHI升高的相关因素。结果42例患者术后手术侧BHI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前0.63±0.20,术后1.014-0.10,f=一14.28P=0.00),且无症状组(术前0.77±0.09,术后1.06±0.18,f=一16.74,P=0.00)、症状组(术前0.51±0.19,术后0.97±0.09,t=-11.18,P=0.00)患者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非手术侧术后BHI虽较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BHI的提高幅度与术前BHI呈负相关(β=-1.00,P=0.00),与术后BHI呈正相关(β=1.00,P=0.00)。结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能明显改善狭窄侧的CVR,改善程度与手术前和术后BHI有关。
- 朱慧敏周志明刘文华徐格林刘新峰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超声检查多普勒
- 成年型烟雾病缺血损伤模式与Suzuki分级的关系被引量:13
- 2010年
- 目的探讨成年型烟雾病缺血损伤模式与Suzuki分级的关系。方法从南京脑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2004年1月至2009年7月以缺血事件为首发症状的成年型烟雾病住院患者44例,其中TIA12例、脑梗死30例及TIA与脑梗死共存2例。按大脑半球缺血事件先分为TIA组和脑梗死组,后者再按缺血损伤模式不同分为匹配的亚组[即皮质下亚组(25个半球)与皮质亚组(11个半球)、前循环亚组(29个半球)与后循环亚组(7个半球)]。所有患者均行脑血管造影术,根据造影结果对缺血大脑半球同侧血管按Suzuki标准分级。比较TIA组与脑梗死组、皮质下亚组与皮质亚组、前循环亚组与后循环亚组所占缺血半球个数比例在Suzuki各级别中的差异。结果Suzuki分级从2级至6级,TIA组、皮质下亚组和前循环亚组缺血半球个数所占比例分别随着血管级别的升高逐渐降低(各自在各级频数的比例分别为11/26、2/13、1/8、0和0;15/15、9/11、1/7、0和0;15/15、10/11、4/7、0和0),对应的匹配组却逐渐升高(各自在各级频数百分比分别为:15/26、11/13、7/8、2/2和1/1;0、2/11、6/7、2/2和1/1;0、1/11、3/7、2/2和1/1),各配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应Z值和P值分别为:-2.33和0.019、-4.49和0.00、-3.66和0.01)。另外,前3组的血管平均等级值比各对应组低(分别为2.29和2.97、2.44和4.18及2.62和4.13)。结论成年型烟雾病缺血损伤模式随Suzuki血管分级变化而变化;分级越高,烟雾病患者发生大脑半球后循环皮质区脑梗死的可能性越大。
- 刘文华朱双根王笑亮岳炫烨周志明殷勤张仁良徐格林刘新峰
- 关键词:脑底异常血管网病脑缺血发作短暂性数字减影
- 磁敏感成像不对称性脑皮层血管征的临床意义
- 目的:探讨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磁敏感成像中的不对称性皮层血管信号(ACVS)与大血管及颅内侧枝循环形态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卒中登记系统中未行支架置入治疗、具有完整SWI成像资料、并经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 孙文刘文华刘新峰
-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伴梭形动脉瘤一例被引量:4
- 2010年
-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o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一种少见的血管病,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本病检出率越来越高。发病原因为动脉硬化和变性改变,导致动脉中膜梭形扩张。
- 岳炫烨周志明刘文华徐格林刘新峰
-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梭形动脉瘤脑血管造影
- 成年烟雾病患者71例脑微出血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成年烟雾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分布模式,及其与颅内血管形态学的联系。方法连续入选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间首次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成年烟雾病患者7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3.0T磁共振磁敏感成像检查并依照脑微出血病灶的分布区域分组。比较各组间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临床症状、起病时间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内的基线危险因素,颅底烟雾血管铃木分级,后循环受累情况以及脉络膜前动脉-后交通动脉(AChA-PComA)分级等颅内血管形态学特点的关系。结果于23例患者的25侧半球中检出30处脑微出血灶,其分布以深部侧脑室旁白质为主,占70.0%(21/30)。根据脑微出血解剖定位标准将所有142侧半球分为无脑微出血组、侧脑室旁深部白质脑微出血组及其他部位脑微出血组。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及AChA-PComA极度延长扩张的比例有可能与脑微出血病灶分布模式有关。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相对无脑微出血半球,AChA—PComA的极度延长扩张是深部侧脑室旁白质区域脑微出血病灶的影响因素之一(OR=3.090,95%CI 1.050—9.140,P=0.041),而与其他部位的脑微出血病灶无明显关联(OR=1.680,95%CI 0.390~7.190,P=0.483)。结论成年型烟雾病患者微出血病灶主要分布于深部侧脑室旁白质。这种特征性的分布模式可能与AChA—PComA的形态学变化有关。
- 孙文刘文华王筱萌马楠段作伟倪冠中黄显军朱武生徐格林刘新峰
- 关键词:脑底异常血管网病脑动脉成年人
- 成年型烟雾病侧支循环的分布模式被引量:21
- 2012年
- 目的探讨成年型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侧支循环分布模式。方法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2008年8月至2011年1月经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119例成年卒中型MMD住院患者。以卒中半球同侧的颅内和(或)颅外的侧支循环为研究对象,且将其分为3个等级:1级侧支循环(大脑前动脉→软脑膜动脉→大脑中动脉)、2级侧支循环[扩张和(或)延长的脉络膜前动脉、开放的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软脑膜动脉→大脑前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软脑膜动脉→大脑前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脉络膜后动脉→胼周后动脉→大脑前动脉]、3级侧支循环(颈外动脉向颅内代偿通路)。分析这些侧支循环的分布模式与Suzuki分级的关系。结果在参与评估的与卒中半球同侧的117个血管单位中,侧支循环共有200个(分为3个等级)。1级、2级和3级侧支循环所占比例依次为11.5%(23/200)、52.0%(104/200)和36.5%(73/200)。随着Suzuki级别的升高,1级侧支循环所占比例逐渐降低,主要集中在MMD的早期(SuzukiⅠ-Ⅱ级),占91.3%(21/23;Z=-7.270,P〈0.01)。3级侧支循环所占比例随着Suzuki级别的升高而升高,全部出现在MMD中期(SuzukiⅢ-Ⅳ级)和晚期(SuzukiⅤ—Ⅵ级),分别占37.0%(27/73)和63.0%(46/73;Z=-7.270,P〈0.01)。与1级和3级侧支循环总体分布比较,随着SuzukiⅠ-Ⅵ级变化,2级侧支循环分布比例依次为6.7%(7/104)、7.7%(8/104)、15.4%(16/104)、40.4%(42/104)、14.4%(15/104)和15.4%(16/104),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Z=-1.074,P=0.282),但主要分布在MMD的中期。结论MMD侧支循环模式是多样的,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变化;尤其在MMD的中期,2级侧支循环在整个侧支循环中占有较高的比例。此数据提示这些
- 刘文华倪冠中黄显军孙文朱武生徐格林刘新峰
- 关键词:脑底异常血管网病脑血管循环侧支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