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文俊

作品数:31 被引量:283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经济管理
  • 10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水利工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1篇土地利用
  • 6篇遥感
  • 6篇土地利用变化
  • 4篇公路
  • 3篇植物
  • 3篇碳密度
  • 3篇土壤
  • 3篇气候
  • 3篇景观格局变化
  • 3篇景观指数
  • 3篇公路两侧
  • 2篇生态
  • 2篇生态效应
  • 2篇紫茎泽兰
  • 2篇橡胶林
  • 2篇橡胶园
  • 2篇景观
  • 2篇景观生态
  • 2篇径流
  • 2篇空间分布特征

机构

  • 31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云南大学

作者

  • 31篇刘文俊
  • 28篇马友鑫
  • 26篇李红梅
  • 6篇郭宗锋
  • 4篇张强
  • 3篇胡华斌
  • 3篇郭宗峰
  • 3篇马斌
  • 2篇冯石
  • 2篇曹智伟
  • 2篇李增加
  • 2篇沙丽清
  • 2篇罗红
  • 2篇吴家福
  • 2篇赵金丽
  • 2篇曹敏
  • 1篇张一平
  • 1篇徐万荣
  • 1篇孙勇
  • 1篇白杨

传媒

  • 11篇云南大学学报...
  • 4篇水土保持研究
  • 4篇山地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福建林学院学...
  • 1篇亚热带植物科...
  • 1篇生态环境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6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南省云南松林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
2018年
基于云南省132个云南松林样地的调查数据,利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IDW),计算了云南松林的碳密度,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纬度、海拔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利用IDW能够很好地进行云南松各器官碳密度空间分布的估算,树干的碳密度变化范围是0.46~42.69 t·hm^2,树枝为0.33~33.35 t·hm^2,树叶为0.12~12.42 t·hm^2,树根为0.27~28.29 t·hm^2,全树的碳密度变化范围为1.18~115.88t·hm^2,表现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各部分(干、枝、叶、根)及全树碳密度与纬度、海拔密切相关;云南松林在26°~29°N上的碳密度最大,随后依次是23°~25°N、25°~26°N.
张强马友鑫马友鑫刘文俊马斌杨建波
关键词:云南松林纬度海拔
西双版纳勐仑地区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氮素流失影响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利用2007年卫星遥感影像和1∶50000 DEM数据,选取西双版纳勐仑地区6个典型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流域结构进行分析,通过研究流域内径流总氮(TN)、溶解性总氮(TDN)、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变化,初步探讨了流域植被结构和地形因素对氮素流失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①热带雨林覆盖率高于60%的流域氮素流失季节变化不明显,低覆盖率流域氮素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雨季中期达到高峰值;②雨林覆盖率高的流域其氮素浓度值偏小;③从全年来看,总氮的主要流失形态是可溶性总氮,溶解性总氮的主要流失形态是硝态氮,铵态氮只在雨季初期含量较多.由此得知,农林业施肥能够引起氮素尤其是无机氮的大量流失,勐仑地区热带雨林在减少氮素流失方面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杨丽静马友鑫李红梅刘文俊
关键词:小流域氮流失土地利用方式
滇南热带雨林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以西双版纳勐仑地区为例被引量:31
2005年
根据1988年和2003年两期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结果,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以勐仑为代表的滇南热带雨林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规律及趋势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其驱动力机制和环境资源效应。结果表明,15a间该区土地利用/覆盖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橡胶园以604 12hm2/a的平均速度递增,而有林地则以431 17hm2/a的平均速度递减。橡胶园取代有林地成为优势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耕地也有较大幅度减少。结合地形因子进一步分析发现,变化最为强烈的区域正处于热带雨林适宜分布的海拔范围(900m以下),橡胶园的增加与有林地和轮歇地的减少在15°~25°坡度范围内最大,灌木林在陡坡地带有明显增加;在北向坡,有林地减少和橡胶园增加的幅度均大于其他坡向。上述变化导致了有林地的破碎化和生态环境综合服务功能的下降,反映出地形等自然条件是该区LUCC的限制因子,受市场和政策影响的人类活动在此基础上对其起着显著的驱动作用。土地利用/趋势指数结合未来10a的驱动力变化分析表明,目前该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仍处于活跃的态势。
刘文俊马友鑫胡华斌曹敏王伟
关键词:LUCC
毕节地区退耕还林前后景观格局变化被引量:1
2010年
始于20世纪末的退耕还林工程,对我国景观格局影响巨大.毕节地区,地处世界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地带,同时也是我国西南地区退耕还林的核心地区.基于1988年和2008年两期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定量分析该地区退耕还林前后景观格局变化状况.结果表明:毕节地区林地面积增长明显,斑块形状趋于复杂;耕地大面积减少,斑块形状趋于简单.耕地与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之间转换频繁.耕地景观随着斑块数和斑块密度的增加破碎度增加,而林地的破碎度降低.就整体景观而言,毕节地区景观破碎度增加,景观形状趋于简单化、规则化,景观格局向着多样化、均匀化方向发展.
吴家福马友鑫刘文俊李红梅
关键词:退耕还林遥感
云南省南部山地7种主要入侵植物沿公路两侧的扩散格局被引量:19
2008年
公路被认为是促进入侵植物扩散的主要通道之一。为了揭示公路与植物入侵的关系,我们在云南省北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选择13条公路,按照公路性质、修建年代以及干扰历史将公路分为高、中、低3个干扰水平,研究了7种主要入侵植物在公路两侧的扩散格局,以及环境因素(干扰、光照、坡向、气候带)对扩散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飞机草(E.odoratum)、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和肿柄菊(Tithonia diversifolia)的密度以及紫茎泽兰的频度沿公路扩散格局呈明显的单峰变化,峰值一般都出现在4m以内。高干扰公路两侧,紫茎泽兰、飞机草、胜红蓟、肿柄菊与金腰箭(Synedrella nodiflora)的密度以及紫茎泽兰、飞机草、胜红蓟、肿柄菊的频度均明显高于中、低干扰公路,说明高干扰公路比中、低干扰公路更有利于促进植物入侵。高光水平下紫茎泽兰、飞机草、胜红蓟的密度以及紫茎泽兰、胜红蓟和金腰箭的频度明显大于中、低光水平,说明高光水平显著促进公路两侧的这4种入侵植物向远距离扩散。紫茎泽兰、胜红蓟与金腰箭的密度在阳坡显著高于阴坡。紫茎泽兰与肿柄菊主要出现在南亚热带,而飞机草与金腰箭主要出现在北热带,胜红蓟与赛葵(Malvastrum coromandelianum)在两种气候带中均有出现。羽芒菊(Tridax procumbens)在公路两侧出现的频率与密度均很低,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公路两侧的生境应作为防治外来植物入侵的重点,提高公路两侧本地植被郁闭度将有利于控制紫茎泽兰等外来植物的进一步扩散。
赵金丽马友鑫朱华李红梅刘文俊李增加
关键词:外来入侵植物廊道环境因素
昆明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简称LUCC)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导致全球变化主要原因之一。城市周边区域是城市生态系统与乡村生态系统交接的界面,城市化过程活跃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迅...
马友鑫冯石刘文俊李红梅
关键词:城市化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景观指数
人类活动对流域森林景观的影响被引量:17
2007年
人类活动从各个尺度影响森林生态系统。以西双版纳流沙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1988和2003年两期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分析了坝区、山区及其中间地带(边缘区)人类活动对森林覆盖率及森林景观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越平坦,森林覆盖率越小;人口密度越大,离居民点越近,人类活动对森林覆盖率、森林斑块平均面积以及森林斑块边界密度的影响越大;山区森林的变化与坝区和边缘区相反:离居民点越近,森林覆盖率越大,破碎化程度越小;受森林保护等政策的影响,15年来尽管森林覆盖率降低,但森林斑块平均面积增大。从1988-2003年,边缘区的森林受破坏最严重,其森林覆盖率、斑块平均面积都下降较多,而边界密度增加较大,破碎化程度最剧烈;人类活动对森林影响的空间范围扩大。居民点周围的森林破坏普遍很严重,容易引发局地自然灾害,这是制定流域管理政策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郭宗锋马友鑫李红梅刘文俊
关键词:景观生态
滇西北高原湿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被引量:5
2007年
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与区域土地利用/覆盖格局的变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以纳帕海、碧塔海和属都湖三块高原湿地所在的云南省香格里拉县建塘镇为例,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对该区域1974、1987和2000三期Landsat TM(ETM)影像进行了解译,分析了26 a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规律,并结合景观格局动态分析的方法,借助FRAGSTATS软件定量分析了该区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该区土地利用/覆盖状况变化显著,主要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有林地以822 hm2/a的速度在大面积减少,并主要转为灌木林地,使得后者在26 a间扩大高达17倍,变化幅度最大。建设用地和耕地的面积分别扩大了6倍和2倍,而草地和雪地面积持续减少。相应地,该区景观格局定量分析显示,有林地的斑块密度增大而平均斑块面积减小迅速,呈破碎化趋势,灌木林地的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均增加,草地则与之相反均减小,耕地的斑块密度降低而平均斑块面积增加,在不断融合成大斑块,其余各景观单元斑块密度增大平均斑块面积减小,同时各斑块几何形状在1987年变化最剧烈,景观格局趋于复杂。
张强马友鑫刘文俊李红梅
关键词:高原湿地
基于RS和GIS的西双版纳土地覆被动态变化被引量:39
2007年
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导致滇南热带地区西双版纳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对该区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重要影响。基于RS和GIS方法,通过对1976、1988和2003年三个时期遥感影像解译分析,试图了解西双版纳近27a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27a间有林地在西双版纳分布最广、占绝对优势,其中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面积最大;但在研究时段内,有林地面积不断减少、呈现破碎化,尤其是热带季节雨林、山地雨林面积减少最为明显和破碎化最为严重。相应,橡胶园、灌木林面积不断扩大并聚集成片,其中橡胶园在1988—2003年间是面积增长最快、最多的地类,其面积扩张主要来源于对热带季节雨林的砍伐。轮歇地面积在1976—1988年是所有地类中增长最快、最多的,在1988—2003年由于向橡胶园转变而大幅度减小。粗放式的刀耕火种和橡胶种植园的不断扩大是主导本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因素,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了本区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丢失。
李红梅马友鑫郭宗峰刘文俊
关键词:生态效应
采用最大溯源径流路径法估算RUSLE模型中地形因子探讨被引量:11
2010年
采用基于AML的提取坡长值的新方法——最大溯源径流路径法,对贵州省毕节地区5个不同范围区域的DEM数据进行坡长值、地形因子的提取,并与基于AML的迭代累计坡长法和基于C++的迭代累计坡长法对提取坡长值的时间消耗、地形因子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基于AML的最大溯源径流路径法能够实现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模型(RUSLE)中坡长值、地形因子的提取,可达到与迭代累计坡长法相同的效果;与基于AML的迭代累计坡长法相比,该方法计算效率较高,大大减少了提取坡长值的时间消耗,可实现基于AML的坡长值、地形因子提取在大范围区域上的扩展;与基于C++的迭代累计坡长法相比,该方法计算时效和结果相当,程序编写简单,容易修改和调试,能更普遍应用于GIS用户.
罗红马友鑫刘文俊李红梅
关键词:地形因子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